导图社区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一、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建立:960年,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税收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为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枢密院
军政,三司
财政与宰相分权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
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影响:强化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双方签订会议(檀渊之盟)
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
称为“岁赐”
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庆历新政)
失败
目的:富国强兵
进步性: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困局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积弱,国力增强
局限性: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南宋的偏安
1127年,北宋被金朝击败(靖康之变)
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
每年向金朝缴纳财物(岁贡)
世为侄国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与西夏
916年,建立辽,定都上京
1038年,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
金朝入主中原
1114年,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1125年,金灭辽,再灭北宋,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1153年,金迁都燕京,并改名为中都
管理系统:猛安谋克
特点:兵农合一
12世纪后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铁木真被尊称“成吉思汗”
1260年,忽必烈即位,定国号为元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文天祥拒绝降元,在大都从容就义
为巩固统一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
作用: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意义: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③推动经济文化交流
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
形成常设机构:行中书省
对后世的影响:①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②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③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元朝的民族关系
特点:①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②采取差别对待措施
被后人概括:“四等人制”
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
民族交融的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稻麦一年两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棉花在内地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市”打破了时空限制
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边境贸易繁盛
外贸税收,重要财源
出现纸币——交子
城市经济功能加强
经济重心南移
过程
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南方开始发展)
唐,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南宋完成南移(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影响:①经济发达②交通运输得到改善③人口增加④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⑤文化:促进南方文化发展
社会的变化
①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儒学的复兴
背景:①传统社会秩序遭破坏、儒家信仰崩塌②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③佛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遭遇新挑战④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程朱理学
文学艺术
词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
元曲
关汉卿,王实甫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科技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少数民族文字
辽创契丹大字,小字
成吉思汗:蒙古文
八思巴改字藏文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