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 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 参...
编辑于2022-12-05 21:54:25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对大脑功能的新认知
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① 头重——20周胎儿大脑形成—36个月(3岁)脑重接近成人脑——15岁达到成人水平 ②头围——出生时:头围已达34cm—12个月:46-47cm—24个月:48-49cm —10岁:52cm ③大脑皮质——6-7个月脑基本结构已经具备——皮质细胞迅速发展,层次扩展,白质已基本髓鞘化,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婴儿大脑的功能发展和生理发展
(1)脑电: α波: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范围8-13HZ) β波:紧张、压力、脑疲劳时的脑波状态(范围14HZ以上)
皮质中枢——刚出生婴儿大脑两半球及其皮质上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尿床
大脑单侧化:即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两个半球功能不同)
后天环境影响脑发展
(1)婴儿脑的可塑性:在突触形成的高峰期,给予一定的刺激能促进大脑的发展(早教),早期经验剥夺+早期营养不良——对大脑发育产生影响 (2)婴儿脑的修复性: 婴儿脑损伤案例的研究表明,当某部分脑区受损后,附近的脑区会产生替代性功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修复。例如,脑瘫儿童,年龄越小,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越大。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2个月:头、臀动——3个月:各种基础反射活动
发展规律:(1)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早期抓握是整个手臂,然后是拇指再四指 (2)从不随意到随意:即从不能控制到能控制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或动作发展的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中央扩向外周)+大小原则(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个体的心理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2)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 而动作在心理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的作用。 (3)动作体现了能动性,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 大脑发育、感知觉、认知结构和个体与环境互动的模式)
生理发展
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视觉——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差,看东西模糊——2个月能改变视觉焦点——4个月接近成人,能看清不同距离的东西(喜爱脸,图案),立体觉,颜色视觉渐渐发育良好
听觉——发生在胎儿28周——敏感度与成人水平相同——具备视听协调能力,6个月可辨别音乐旋律
味觉(喜甜,能辨别甜、咸、酸、苦)+嗅觉(辨别母亲味道)+触觉(4个月后具有成熟够物能力和视触协调能力)
空间知觉
方位知觉:刚出生基本具备听觉定向能力。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
距离知觉:新生儿对逼近物体有某种初步反应, 2-3个月具备对来物的保护性闭眼
视崖深度知觉实验
物体知觉——(1)形状知觉:婴儿3个月——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8或9个月——形状常恒性。 (2)大小知觉:婴儿4个月以前已具有大小知觉常恒性
注意的发生发展
主要表现为注意选择性
刚出生就存在注意(先天定向反射)——3-6个月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更加积极,偏爱复杂有意义的对象——6个月后注意表现在吮吸、抓握、够物、操作等日常生活中——1岁后产生第二信号系统,注意事物名称
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胎儿末期
记忆——发生在胎儿末期
①新生儿末期已具备特定的长时记忆能力。 ②3个月婴儿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记忆保持4周之久。 ③12个月后婴儿会出现表象记忆。
学习——最早在胎儿末期(胎教)
三个月婴儿
习惯化——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类型的学习
①一生下来就有学习能力。 ②3个月的婴儿已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③ 6个月的婴儿有了新的进步--再认能力,社会性认知和社会学习有了进步
思维的发生发展
①皮亚杰认为婴儿期处于感知运动期,还不具备事先计划好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7-8个月的婴儿能根据不同情况的任务而调整自己的够物行为。 ③12个月以前能用工具解决问题
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先天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后天论:强化说、模仿说 交互论: 认知学说、相互作用论
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
气质的概念、类型和理论学说
气质——在品质、情绪反应强度、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的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稳定的个别差异
(一)传统的四类型说
(二)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概要
(三)托马斯和切斯的三类型说:“容困迟”—— ■容易型 ■困难型 ■迟缓型 【 另有35%的儿童不适于上述三种类型,他们表现 出各种气质特征的综合。】
(四)布雷泽尔顿的三类型说:■活泼型:典型的活泼型婴儿:“连哭带斗”地来到人世的。睡醒后立即就哭,从深睡到大哭之间似乎没有较长的过渡阶段。 ■安静型:这类婴儿心理从出生时起就不活跃。出生后就安安静静地躺在小床上,很少哭。 ■一般型:这类婴儿介于前两类之间。
(五)巴斯的活动特性说:■情绪性:觉醒程度和反应强度大,婴儿期时表现为经常哭闹,儿童期时易激动,难以相处,成年时表现为喜怒无常 ■活动性:总是抢先迎接新的任务,爱活动,婴儿期表现为总是手脚不停地乱动,闲坐不住,成年时显露出一种强烈的事业心。 ■社交性:渴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婴儿期时要求母亲和熟人在其身边,孤单时哭闹得凶,儿童期时容易接受教育的影响,成年时与周围的人们很融洽。 ■冲动性:冲动性的人缺乏抑制能力,婴儿期时表现为等不得母亲喂奶、换尿布等,儿童期时常坐立不安、注意力容易分散,成年期时表现为讨厌等待,倾向于不加思索地行动。
(六)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抑制型:拘束克制、谨慎小心、温和谦让 ■非抑制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出生第一年气质的稳定性呈现上升趋势。 可变性:社会环境和教育
气质对早期教育与发展的意义
第五节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①婴儿社会性微笑 ②陌生人焦虑 ③分离焦虑【出生后6-7个月】 ④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时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婴儿的依恋
定义: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主要标志。
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 6个月) 【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与熟悉的人及陌生人反应不同】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 2岁) 【跟母亲分离时会苦恼。对陌生人会紧张、恐惧和大哭】 4.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把母亲视为交往伙伴,能理解母亲的情感,母亲分开时也不会哭闹,相信母亲会回来的】
依恋的类型【安德沃斯】——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
依恋与后期影响——母婴依恋-同伴依恋-配偶依恋(成人依恋)
早期的同伴交往
①: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月以内):婴儿更多注意地上的玩具而非同伴。“各玩各的阶段”
②:简单交往时期(1-1.5岁):婴儿与同伴有简单的交流,企图去控制玩伴。
③:互补性交往时期(16-18个月后):
婴儿同伴之间趋于互补,
出现更多复杂的社交行为;
婴儿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自我的发展
1.詹姆斯的自我理论——主体我 客体我 —— 物质我 社会我 心理我
2.米德的自我理论——主体我、客体我 影响自我的两类人 —— 重要他人 概化他人
哈特提出“主客我”发展模式 —————— (1)5-8个月:未萌生自我认知,对自己和其他婴儿的反应无差别。 (2)9-12个月:初步产生主体我,以自己的动作与镜中动作相匹配。 (3)12-15个月:主体我有了明确的发展,能区分出自己和他人的动作。 (4)15-18个月:客体我得到发展,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 ( (5) 18-24个月:有了明确的课题我,能用语言来标识“我”“你”。
3.库利的“镜像自我”——迪克逊观察“镜像反应”——(1)妈妈阶段(4个月):认识妈妈不认识自己。 (2)同伴阶段(4-6个月):把自己当成是玩的同伴。 (3)伴随行为阶段(7-12个月):能根据镜中自己的行为作出相应的行为。 (4)“主体我”阶段(1岁):能区分自己镜中的行为与其他儿童玩耍的行为。
4.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自我 本我 超我
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