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考试,详细的总结了概述,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三到六岁,七岁,童年心理发展,青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的心理发展,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编辑于2022-12-06 00:29:28发展心理学
概述
心理发展动因的六种理论
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高尔顿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过程只是先天遗传因素的自然显现,环境只起到引发作用,最多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
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华生和洛克的“白板说”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与遗传因素无关。
二因素论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把遗传和环境看作两种孤立存在的因素,分别揭示其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观点:儿童心理发展是学习社会行为的结果,学习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社会文化历史决定论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这个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教育中的三个重要问题
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通过教学解决的。
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任何学习都存在最佳时期,在最佳时期提供教学可以很好地促进发展,前提条件是个体的发育成熟及一定的心里技能发展。
主客体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知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本质是适应,适应方式由同化和顺应。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说
感知运动阶段(婴儿0-2岁)-思维的载体是动作
前运算阶段(幼儿2-6、7岁)-思维的载体是表象;思维的特点是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只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别人跟自己观点一样)、思维不可逆、缺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小学6、7岁-11、12岁)-依赖于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思维的特点是脱自我中心、思维可逆、获得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初中11、12岁以后)-抽象逻辑推理阶段;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观:见人格心理学
埃里克森的8阶段说:见人格心理学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干预和训练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婴儿期2岁前
毕生发展观:心理发展贯穿一生
影响因素: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
新生儿的心理发展
无条件反射的意义
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
有助于发展早期社会关系;
是各种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
是智力发展的最原始基础。
啼哭的功能
传递需求信息的交流手段
吸引成人照料的导向作用
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
主动探索和认知周围事物的表现
为认知发展奠定基础
开始操作工具
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整体向分化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普遍原则
从上到下的头尾原则
从内到外的近远原则
从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大小原则
婴儿的认知发展
深度知觉: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思维和言语的发展
3岁词汇量达到1000左右,掌握母语全部发言,掌握母语基础语法规则,基本上使用完整句,能够使用复合句。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说话技巧:句子要简短,语速要缓慢,话语多重复。
婴儿个性的发展
气质的发展
巴斯根据活动成分将气质分为:活动型、情绪型、冲动型、社交型。
托马斯、切斯将婴儿气质分为容易抚养型、困难抚养型、发展迟缓型。
依恋
分类
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回避型依恋:缺乏依恋,未与母亲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结。
反抗型/矛盾型依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
发展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早期教养的三个标准
反应性:对儿童发出的信号进行正确的理解并且作出积极的应答反馈。
情绪性:经常通过笑、说、爱抚积极地表达情感,经常和婴儿进行情绪情感交流。
社会性刺激:父母通过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适应和满足婴儿的行为节律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而不是把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婴儿。
婴儿的情绪
分离焦虑:离开母亲后,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惊恐反应。
社会性微笑
自发性微笑阶段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能够区分人和物,开始对人微笑,逢人就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对不同人作出不同的反应,对熟悉人微笑。
自我意识:婴儿期客体自我的出现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7岁
游戏
儿童游戏的发展
机能游戏:1岁以下
象征性游戏:2岁左右,按食物用途模仿成人动作。
规则性游戏:童年和少年
游戏中社会性的发展
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
平行游戏:想参与但实际没有参与,在旁边进行无交流、非打扰的雷同游戏。
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游戏对儿童心理及生理发展的意义
促进认知
体现创造性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
增强体质
认知发展
记忆特点:无意识记、形象记忆占主导
记忆策略:复述(视觉复述和口头复述)、特征定位
个性和社会性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前):儿童只能接受行为的结果,不能作出道义上的判断。
他律道德阶段(4、5-7、8岁):只注重行为规则和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动机,也称为道德现实主义。
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认识道德规范的相对性,既考虑行为结果,页考虑行为动机,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
第一逆反期
时间大部分集中在3-4岁
主要表现:要求活动自主、实现自我意志。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6、7-11、12岁
学习
认知发展
记忆特点:有意识记忆占主导
记忆策略:复述(背诵)、组织、系统化、巧妙加工。
个性和社会性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表现在等待行为上,通过延迟满足的训练可以让儿童学会等待。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个阶段
父母控制:6岁以前
共同控制:6-12岁
儿童控制:12岁以后
青春期/少年期的心理发展11、12-15、16岁
生理第二发展加速期
认知发展
记忆:巅峰
情绪发展特点
不能自我控制情绪波动
青春期躁动
个性和社会性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萦绕于心
第二逆反期:要求精神自主、人格独立。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5岁
认知发展
思维发展特点:纯逻辑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
个性和社会性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抽象性日益增强,更具组合性和整合性,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感):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稳定意识。
延缓偿付期:确立和选择自我认同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他们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而社会暂缓青年人履行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个时期可以称为延缓偿付期,如大学学习期间。
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观: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通过行为后果判断行为好坏。阶段一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二功利取向。
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为准则。阶段三”好孩子“取向;阶段四”好公民“取向。
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与己。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35-60岁
人格特征
稳定性: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成熟性: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性别整合:呈现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男女同化“趋势,被认为是一种”完美人格“。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60岁以后
老年丧失期
身心健康
经济基础
社会角色
生活价值
感知觉障碍
记忆障碍
表现: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困难
原因:工作记忆容量变小、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