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思维导图,详细的总结了《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白话文与人的文学,五四文学的论争,五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汉语(上)第三章 词汇的思维导图,词汇知识点总结,词义的性质和构成现代汉语的词汇组成。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规范化。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章 20年代新诗的思维导图,详细的总结了20年代新诗概述。郭沫若,徐志摩和闻一多。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哦!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汉语 第二章 文字的思维导图,文字知识点总结,包括汉字概说,汉字的形体,汉字的结构,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使用规范汉字。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
新青年
1915年9月上海陈独秀《青年杂志》→1916改名为新青年→1917移至北京
实质上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阵地)刊物,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中国现代第一刊
新文化统一战线:
《每周评论》、《新潮》等响应《新青年》思想主张,以现代启蒙精神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与文化
胡适主张避免政治倾向而脱离《新青年》
《新青年》编辑部分化标志着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的解体,也显示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复杂性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将文学活动与人学思想变革、人的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
启蒙、树立现代独立人格、现代文化的构想
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主张
民主与科学
批判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
“只手打倒孔家店”吴虞;十年中西文化论战:陈独秀、李大钊《新青年》与杜亚泉(伧父)《东方杂志》间开展
辜鸿铭《春秋大义》尊王尊孔&陈独秀《质问东方杂志记者》《<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新旧文化的根本区别与优劣→讨论新旧融合
1921后推向高潮,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蔡元培孙树荪、陈嘉异、章士钊、胡适、冯友兰etc.)
推动了新时代东西文化的交融与思考,加快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对世界文化的拿来主义
不遗余力介绍世界先进社会思潮、文学、哲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学理念相激相荡,经先进知识分子选择、扬弃、吸纳、消化、对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着方方面面的深远影响
代表
胡适:“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历史的眼光;三曰进化的观念”
鲁迅“拿来主义”,恰巧与五四精神相吻合
《娜拉》《国民公敌》被损害的民族文学、苏俄文学
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
倡导文学革命
胡适1917.1《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1918《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陈独秀三大主义
斥桐城古文
反雕琢阿谀贵族文学,建平易抒情国民文学
反陈腐铺张古典文学,建新鲜立诚写实文学
反迂晦艰涩山林文学,建明了通俗社会文学
刘半农“白话文学乃中国文学之正宗”
1920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白话文运动取得全面胜利,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
傅斯年戏剧观念演变
“人的文学”
周作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正:人的理想与发展的可能性
侧:人的生活和非人的生活
五四乡土小说(鲁迅)国民劣根性、问题小说(反映社会问题)
人的文学是严肃的,希望人的生活,对非人的生活怀着悲哀与愤怒
人的文学与非人文学的区别取决于写作态度
非人的文学:挑逗,玩弄、游戏
平民文学
普遍性与真实性的文学,记普遍的思考与事实,研究平民的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普遍与真挚的文学
不迎合平民趣味,与通俗文学、慈善主义文学区分(批判鸳鸯蝴蝶派)
五四文学论争
新旧文学论争
胡适、陈独秀提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思想交锋和文学论争
派系
革命派:坚定支持文学革命
鲁迅(随感录批判国粹家)、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
折衷派:
部分赞成文学革命的主张,但顾虑古典文学尽失,或但又文学革命步伐太快,或指出文学革命矫枉过正,太激进
曾毅、方宗岳
蔡元培”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卫道派:坚决反对
刘师培、林纾;北大学生《国故》
古文不可废白话不可行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东南大学教授梅光迪等创办《学衡》杂志,“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批判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优秀传统文化,质疑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决裂的态度。
新文化阵营:罗家伦、郑振铎《新与旧》、鲁迅《估学衡》评价”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茅盾批驳梅光迪关于白话文学是”堕落文学“的言论和胡先骕对新诗的指责
与甲寅派的论争
阵地:《甲寅》杂志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北洋政府文化教育总长,言论带有官方性质),重弹文言文优越之老调,一批旧派人士宣扬取消白话文学;提出”读经救国“
是复古派的最后回声,随着甲寅派的失败,新文学取得了全面胜利
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
不回应:不关心
刘半农、茅盾《小说月报》、郑振铎《文学旬刊》坚决”反抗无病呻吟的旧文学,反对以文学为游戏的鸳鸯蝴蝶派的海派文人“
名士派毫不注意文学于社会的价值,对文学与人生是娱乐消遣的态度,只迎合当时社会一时的下流嗜好
这些批评体现了五四精英知识分子对文学社会价值的重新定位,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对文学休闲娱乐功能的忽视,将鸳鸯蝴蝶派等通俗文学一概否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不足
人生与艺术之争
发生在新文学内部,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关于文学观念的论争
文学研究会:追求为人生的艺术,标举写实主义的文学,文学必须和时代相呼应
创造社:为美的文学,自由主义、唯美主义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
实绩
白话由俚俗的边缘进入了文人创作的中心,成为文学语言的正宗
白话诗歌:攻克了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个堡垒(《尝试集》)
郭沫若诗歌专辑《女神》-突破:脱离尝试进入创新创造阶段
白话小说: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
乡土小说、问题小说(叶绍钧、冰心、许地山、王统照)
散文:周作人“美文”,鲁迅《野草》
新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1921·1于北京成立(中国本土)
周作人、朱祖希、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倡导文学的精英立场,反对消遣文学和休闲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现实主义)
创造社
1921·7日本东京
由一批留学日本的文学精英组成
前期
与文学研究会论争
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内心的要求;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浪漫主义)
后期
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
《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
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新月派
1923北京
主要成员是留学英美的文化精英
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后期)对中国戏剧的程式化、象征性加以肯定
《新月》月刊、《诗刊》季刊
其他
语丝社、莽原社、南国社、湖畔诗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
历史意义
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化,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
构建起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将文化与社会关联起来;改变了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
建立中国现代精英文学,产生引导方向的作用(价值取向、批判精神、人文关怀)
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交流
21世纪市场化、商业化、世俗化潮流下中国文学的现代启蒙精神被消解、精英文学立场迷失,应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