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隋唐五代
中国音乐隋唐五代,包括宫廷音乐,音乐机构和音乐制度,音乐形成与作品,西域乐器。音乐家,音乐理论,文献与乐谱,音乐思想中国音乐外传。
宋、辽金元时期,文人音乐,民间歌曲和小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合奏音乐。乐律理论和音乐理论著作。
明、清时期音乐知识的总结,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西洋音乐的传入。曲谱与论著,音乐理论,器乐音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隋唐五代
宫廷音乐
隋“七部乐”、九部乐“
燕乐:宫廷宴请宾客时所用音乐
1. 隋七部乐 国伎(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礼毕)
2. 隋九部乐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唐“九部乐”、“十部乐”
3.唐九部乐 燕乐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安国伎龟兹伎 康国伎 疏勒伎 扶南伎
4.唐十部乐 燕乐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高昌伎安国伎 龟兹伎 康国伎 疏勒伎 扶南伎 朝
坐部伎”和“立部伎
1. 坐部伎 表演人数3-12人 歌舞乐均在“堂上”胜重个人技巧 风格细腻委婉 小型歌舞《鸟歌万岁乐》3人《长寿乐》12人
2. 立部伎 表演人数64-180人 歌舞乐均在“堂下”气势磅礴 风格雄伟 大型歌舞《上元乐》180人《庆善乐》64人 《五方狮子舞》140人
隋唐雅乐
因西域乐舞盛行,如何恢复“华夏正声”成为重要问题 针对于此,出现“开皇乐议”
1. 开皇乐议 在音乐领域内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场历史性辩论
王建墓歌舞伎乐石刻
1942年在四川成都发现一座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在墓中棺床上,有 24 人的歌舞伎石刻浮雕在乐队中,2人跳舞,22 人为乐队其乐器编制为唐代流行的龟兹乐编制
音乐机构和音乐制度
太乐署
太常寺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监督雅乐和燕乐 考核培训宫廷艺人融合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功能人数最多时有上万人
鼓吹署
太常寺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管理卤簿和军乐 演奏鼓吹乐
教坊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为宫廷燕乐培养音乐人才乐工水准高 内教坊 长安洛阳两地左右教坊 5处人数最多时有2000人
梨园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在禁苑设置的音乐机构 教习演奏法曲 专搞乐器的机构乐工为精选出的 通常有300余人皇帝梨园弟子
乐籍制度
乐籍制度是将犯法者家属没入乐籍成为专业乐人的一种制度成熟于唐代晚期
养伎制度
豢养“女乐”是我国古代自宫廷至社会贵族文人所持有的一种习俗,在政府 以法律形式颁布后,成为一种“合法”制度
音乐形式与作品
燕乐
宫廷宴请客时所用音乐
燕乐大曲
又称唐代大曲 大曲 歌舞乐三位一体多段结构 结构庞大 音乐内容复杂散序:乐器演奏 散板段落
中序:歌唱为主 乐器伴奏 抒情慢板破:舞蹈为主 气氛热烈欢快《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舞》
大曲作品 唐玄宗根据佛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作品 散序6段 中序18段 曲破12段 姜夔据“中序一阙”创《霓裳中序第一》
法曲
大型丝竹演奏形式 有歌唱 又名法乐 风格清净淡雅 名称来源于佛教
曲子
隋唐时期可以填写歌词的民间歌曲形式文人音乐的主要音乐形式歌词为长短句 艺术性高 《念奴娇》《清平乐》《菩萨蛮》《望江南》 《后庭花》《杨柳枝》
俗讲和变文
俗讲:唐代佛寺中讲故事唱经的说唱形式 变文:俗讲所用的文本结合韵文和散文的 表演方式分为两类:一类宣扬佛教教义 一类讲述世俗故事
声诗
唐诗中有许多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人称作“唐声诗” 其本质为唐代的艺术歌曲 无论唱词和音乐均有很高艺术水准
《阳关三叠》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诗《渭城曲》、《阳关曲》唐代非常流行 多为友人离别时咏唱的作品
健舞和软舞音乐
唐代的小型娱乐性舞蹈 已有“健舞”和“软舞”之分“健舞”动 作较为快捷 “软 舞”动作较为舒缓、委婉
古琴音乐
1.《大胡笳》
唐代琴曲 董庭兰根据沈家声祝家声所作与《小胡笳》并称为“胡笳二本”最初见于《古今乐录》 共十八段
2.《小胡笳》
唐代琴曲 章法与《广陵散》接近与《大胡笳》并称为“胡笳二本”最初见于《古今乐录》 现存乐谱和小标题 驻守边塞思想之情
3.《梅花三弄》
《梅花引》、《梅花曲》、《王妃引》相传此曲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 一般认为唐代被琴人颜师古改编为古琴曲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
4.《离骚》
唐代大型琴曲 陈康士根据屈原作品而作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十八段 三部分
西域乐器
1.琵琶 曲项琵琶 梨形音箱四弦四柱段善本与康昆仑 印度传入
1. 筚篥 双簧竖吹管乐器 龟兹传入 多应用于宫廷音乐
1. 羌笛 吹管类乐器 四孔双管和单管两种形制
音乐家
1.万宝常:识音人 八十四调
子主题
2.祖孝孙:协律郎
3.李隆基:《霓裳羽衣舞》
4.张文收:《景云河清歌》
5.许合子(永新)喉啭一声 响传九陌
6.念奴:宫中第一伎
7.何满
8.张红红:记谱娘子
9.李龟年:擅琵琶筚篥羯鼓作曲
10.康昆仑
11.段善本:《新翻羽调绿腰》
12. 尉迟青
音乐理论
六十调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调理论体系
五旦七声
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引入的龟兹宫调理论“五旦”是指以黄钟 太簇 林钟 南吕姑洗为宫音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调式音阶 “七调”是指以七声音阶中任何一音作主音,又可构成七种不同的调式
八十四调
第二个宫调理论体系 “五旦七声”理论发展而来
二十八调
燕乐二十八调 二十八调为调式和之调式两种体系 为调式:七均四调 之调式:四均七调
旋宫转调
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犯调理论: “宫”指调高“调”指调式旋宫: 指十二律每一律都可以作为“宫”音位转调:指调式的变化
移调
乐器演奏手肤 将作品整体移到一个新调
解
编曲手法 源自胡部音乐 解曲解曲的节奏速度快 风格热烈隋唐称为一种乐曲处理手法常在乐曲结尾出现
文献与乐谱
记谱法
1. 减字谱
唐代琴家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创造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音位和手法的标记 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事林广记》中《黄莺吟》《白石道人歌曲》中《古怨》
2.燕乐半字谱
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系统 弦索谱:琵琶、筝的记谱法 音位谱管色谱:笛子、筚篥的记谱法 音名谱 俗字谱前身 未见实例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最早记载
3.敦煌乐谱
燕乐半字谱抄写的琵琶谱 25首曲子发现于敦煌石窟 舞谱:敦煌石窟中发现的舞谱 据 摇 送 舞等记录了舞蹈动作
4.律吕谱
南宋朱熹《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中《风雅十二诗谱》为十二律吕记谱12首作品分为小雅 周南 召南乐谱可知主音与音阶绝对音高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越九歌》
5.俗乐二十八调音高字谱固定调性质理论体系
文献
1.《乐书要录》
2. 《教坊记》
3.《羯鼓录》
4.《乐府杂录》唐段安节
5.《太乐令壁记》
6.《通典·乐典》唐代杜佑 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历史典章制度的通史保存大量珍贵资料
音乐思想
1.唐太宗的音乐思想“治之隆替,岂此之由音乐与国家的兴旺无关 与儒家音乐思想相悖 倾向于“声无哀乐”
1.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年轻时代 认为音乐应是统治者的工具仕途失意 认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手段
中国音乐外传
1. 日本雅乐 日本和乐 三韩乐 唐乐(左方乐)
2.朝鲜半岛音乐乡乐 唐乐 雅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