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科目二-4.1认知过程
这是一篇关于科目二-4.1认知过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想象。
编辑于2022-12-08 20:33:28 上海认知过程
注意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最基本)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不跟随意志注意
无目的性
不需要意志努力
引起因素
客观:强度、对比度、新异性、运动变化
主观:需要、情绪、直接兴趣、知识经验、期待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目的性
需要意志努力
注意的目的与任务、间接兴趣(对事情的结果)、活动组织、人格、排除干扰等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目的性
不需要意志努力
直接兴趣、活动自动化、高度熟练化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范围(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持久的时间)
注意的分散(分心)(被动、消极、无意识)
注意的分配(同时,一边……)
注意的转移(主动、积极、有意识)
注意的起伏
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的,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不可避免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有无转换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争取发扬良好的心理习惯
感觉
感觉的概念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开端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视听嗅味肤
内部感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运动觉(动觉)、平衡觉(静觉)
很激动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感受性(能力)
感觉阈限(量、数值)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成反比关系
绝对和差别
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阈限
从无到有
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
从有到变化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种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暗适应:亮到暗
明适应:暗到亮
嗅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皮肤觉适应
痛觉是具有保护作用的,很难适应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先……后)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残留)
正后像——一致
负后像——不一致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
一缺一补
盲人耳聪
相互作用——联觉
一个刺激→多种感觉
声音甜,色调冷暖
知觉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分类
空间知觉
形状、大小、方位、深度知觉(视崖实验)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A→时空→B
小人书、电影
诱导运动(诱发运动)
同时产生,A动→B动
火车的相对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一先一后,先看A动,后看B动
瀑布效应
错觉
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脑不能正确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而出现种种歪曲的现象
时空洞
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对象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红花绿叶,鹤立鸡群,白纸黑字
对象与背景
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作为整体来反映
整体优先
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一叶知秋,管中窥豹
部分与整体
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千个哈姆雷特,内行看门道,仁者见仁
语言→理解
已有经验
恒常性
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对象物理属性受环境影响有所改变,但对它的知觉仍保持相对稳定性
环境变了,感觉变了,知觉不变
条件改变,印象不变
观察
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直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
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觉发展
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各种感觉都发展迅速
知觉发展
中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
中学生知觉的精确性不断提高
逻辑性知觉开始出现
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逐步完善
观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度律
看得见
听得清
差异律
白粉笔
红笔圈画
活动律
走动、手势、动态视频
组合律
记忆
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
形象记忆
感知过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记忆
逻辑记忆
概念、公式、原理、规律
情绪记忆
情绪、情感
一朝被蛇咬
良言一句三冬暖
动作记忆
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
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0.25~1秒
容量较大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1分钟
7±2个组块
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
容量很大/无限
分类
情景记忆
与经历有关
语义记忆
与经历无关
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
陈述性记忆
是什么
程序性记忆
怎么做
记忆过程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
有目的
内隐记忆
不知不觉
记忆过程
识记
开端,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分类
目的
有意
无意
方法
机械
意义
保持
第二个环节,知识经验在人脑的巩固过程
回忆或再认
回忆——不在眼前——简答提
再认——在眼前——选择题
遗忘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不复习
干扰抑制说——相互干扰
前摄抑制:前→后,干扰
倒摄抑制:后→前,干扰
早无前,晚无倒,中间受双重
动机说——情绪、压抑
提取失败说——缺线索——舌尖效应
同化说——认知结构简化——高级概念替代低级概念
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
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
进程不均匀,先快后慢
遗忘到一定程度,后期不遗忘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人才请发誓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捷性——速度
持久性——保持时间长短
准确性——正确精确
准备性——综合体现—提取和应用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多方精理组目的
恰能背诵(100%)+过度学习(50%)=学习熟练程度(150%)
思维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通过……推断/预测/猜想
概括性
由……总结出规律;得出……的结论
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横向)
深刻性——看本质(纵向)
独立性——思考,不人云亦云
批判性——公正
灵活性——随机应变
敏捷性——七步成诗
逻辑性——条理——中心环节
思维的分类
凭借物/发展水平
直观动作思维——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表象(心理照片)
抽象逻辑思维——语言符号(概念)
逻辑性
直觉思维——突然领悟,第六感——快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
指向性
聚合思维(求同、辐合思维)——唯一解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一题多解
创新性
常规思维——惯常的方式
创新思维——新颖独特
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
比较和分类
抽象和概括——抽取本质特征
具体化和系统化——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知识体系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最基本形式
判断——肯定或否定
推理——已知到未知
归纳推理——特殊到一般
演绎推理——一般到特殊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与问题解决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是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表征问题
提出假设——关键环节
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习惯
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问题情境不变——积极,问题情境变化——消极
功能固着指在解决问题时只能看到通常功能,看不到其他可能有的功能
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酝酿效应——搁置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原型启发(仿生)
情绪与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思恋梁方
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数量多
变通性(灵活性)——类型多
独创性——独一无二
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核心)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集思广益
想象
表象与想象的概念
表象
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
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
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无目的,不自觉)
云、山、梦
有意想象(有目的,自觉)
再造想象——言语/图样——二手
创造想象——独立/首创——一手
特殊:幻想——指向未来
理想——有现实依据
空想——无依据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学会观察,丰富表象
积极思考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
积极的幻想
思考观察科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