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中外历史纲要(下)思维导图式教案设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导入新课、课程标准、一、列宁主义的形成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大单元教学整本书授课思路,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下册整本书设计,采用大单元逻辑,结构化构建备课思路,框架式结构清晰明了,轻松掌握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下)思维导图式教案设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新课导入、课程标准、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古巴共和国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2.过程
(1)创办《火星报》
1900年,由列宁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2)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评价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1917年俄国重要革命事件
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后者的领导人认为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将政权交给前者,自己处于次要地位
1917年4月四月提纲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1917年7月七月流血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1917年11月(俄历10月)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
2.进程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建立政权: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3.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划时代事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界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课堂探究】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二月革命:沙皇专制统治
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力量
二月革命: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结果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联系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
②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③重要措施:余粮征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食收集到国家手中。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①背景: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②主要措施:其中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1)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历史原因:“赶超”西方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高度集中的模式运作,且苏联缺乏民主传统。
国际因素: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都有积极作用。
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品性的影响。
(2)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3)苏联模式的形成: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①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4)苏联模式的评价
①积极评价: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评价: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知识梳理】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