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这是一篇关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检查斜视首先检查双眼的视功能,判断斜视的类型以及偏斜方向,以及其它异常问题,以上是基本检查。此后则需要给斜视..
1.先测裸眼视力,再测矫正视力; 2.取坐位或站位(检查距离为5米,被检查者眼部与视力表1.0行呈水平线); 3.测右眼:用遮挡板遮盖患者左眼,检查者用视标杆自上而下指...
这是一篇关于视力表的设计的思维导图,存在重要意义:眼视光临床病史采集的目的是收集相关患者主诉、视功能、眼睛、与全身健康及生活习惯的信息,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开始鉴别诊断及对患者健康教育的起始步骤。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临床 表现和治疗原则
定义
青光眼(glaucoma)是当眼压超过眼球内组织特别是视网膜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视功能损害的一种眼病,临床特征为眼压升高、视功能下降、视盘凹陷性萎缩及视野缺损和缩小。多数情况下青光眼视神经的损害及视野的缺损是高眼压造成的,也有少数患者视神经的损害发生在眼压正常的情况下,称为正常眼压青光眼(亦称低压性青光眼)。临床上通常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发育性3类。
分类
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指无眼部继发因素的情况下,周边虹膜机械性阻塞前房角导致房水流出受阻而引起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55-75岁人群患病居多;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3~4倍。
病因
1.解剖因素:①角膜小;②前房浅;③晶状体厚,前面曲率半臣小,位置靠前;④眼轴短
2.生理、心理因素情绪波动、过度疲劳、近距离用眼过度、暗室环境、全身疾病等是促使青光眼发病的常见因素。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症状:患眼与同侧头部剧烈疼痛,眼球充血和视力减退为典型的症状。
体征:视力减退,严重者仅有光感,睫状充血,角膜上皮水肿。前房中央及周边部均浅。
病程经过
临床前期:浅前房,窄房角但尚未任何症状的患眼
发作期:根据发作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大发作和不典型发作。
间歇缓解期:闭角型青光眼的发作,特别是不典型发作,通过及时治疗(小发作亦可自行缓解)使关闭的房角又重新开放,眼压下降,则病情可暂时缓解或稳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阶段称为间歇缓解期。
慢性进展期:房角关闭过久,周边虹膜前粘连,眼压就会逐渐持续升高,病程转入慢性而继续发展期。
绝对期:视力完全丧失,眼压持续升高。
治疗
临床前期:治疗目的是预防发作,及时做激光或手术周边虹膜切除(开)术,解除瞳孔阻滞,不愿手术者可给予预防性滴用缩瞳剂,常用1%的毛果芸香碱,并定期随访。
急性发作期:本期的治疗原则是开放房角、降低眼压和保护视神经,急性发作的患眼,如果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后3天内眼压仍持续在50mmHg 以上,则应考虑及时手术。
间歌缓解期:治疗目的是阻止病程进展。
慢性进展期:治疗目的是控制眼压。选择眼外引流术,通常选做小梁切除术
绝对期的青光眼:治疗目的仅在于解除症状,应尽量避免眼球摘除给患者带来的精神痛苦。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发作时眼前部无充血,自觉症状不明显为特征。可有轻度的眼痛、头痛和虹视等症状。
诊断
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起病急,疼痛、眼红、视力急骤下降,前房浅、房角关闭、眼压升高为诊断要点。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起病缓慢,多无症状,眼压大于24mmHg,前房角镜检查房角关闭,视盘病理性凹陷,视野缺损。
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年龄较闭角型青光眼早。男性略多于女性,有明显的家族倾向。
病因:各种原因造成小梁网损害,房水外流阻力增加的病变,引起眼压升高,作用于视神经,形成特征性的病理性凹陷和视神经萎缩。
临床表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为双眼发病。起病非常隐蔽,眼压中度升高,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或表现为眼周不适、视力疲劳等。
检查
病理性眼压病理性眼压指眼压>24mmHg,日眼压波动>8mmHg或双眼眼压差>5mmHg
防水流畅系数降低
传入性瞳孔缺陷
前房角开放
眼底改变
视盘病理性凹陷:目前普遍采用凹陷与视盘直径的比值(C/D)表示凹陷的大小。正常人C/D≤0. 3,青光眼的C/D多在0. 6以上,晚期可达1. 0
盘沿组织局限性地消失变窄,形成切迹。
视盘血管呈屈膝状,可有:①视盘边缘出血。②视盘血管架空。③视盘血管鼻侧移位。④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
视野缺损
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鼻侧阶梯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诊断主要根据眼压、视神经乳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视野改变。
(1)降眼压药物:如拟胆碱作用药物、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等;β-受体阻滞剂 (2)视神经保护药物治疗 (3)激光治疗 (4)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