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影像诊断学——骨肿瘤2
第四版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九章第八节骨肿瘤,包含骨纤维组织类肿瘤(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非骨化纤维瘤、骨化纤维瘤、骨纤维肉瘤)、转移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其他骨肿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尤文氏肉瘤)。
编辑于2022-12-11 10:43:58 河北省骨肿瘤2
骨纤维组织类肿瘤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 儿童发育期正常变异,多自行消失,少数可有家族性
病理
纤维组织
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6~15岁,男性多见
好发部位: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干骺端
双侧可对称出现
常无明显症状,可有钝痛
影像学表现
X线和CT
骨皮质表层的不规则缺损
圆形或椭圆形
一般<2cm
无膨胀,边缘清楚,有薄的硬化边
无骨膜反应
可有轻度软组织肿胀
MRI
中长T1、中短T2信号
硬化边为更低信号
增强扫描(+C)可有轻度边缘强化→反应性充血区
鉴别诊断
干骺端结核
发生于干骺端松质骨内,可跨越骺板,病灶内可有沙砾样死骨,周围软组织肿胀
骨样骨瘤
广泛的骨质硬化、瘤巢、骨膜反应、软组织肿
邻皮质软骨瘤
非骨化性纤维瘤
良性
骨结缔组织源性良性肿瘤 无成骨活动 可自行消失
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相同的组织学表现和发病部位
病灶小、无症状并局限于骨皮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病灶大、有症状、病变膨胀并有骨髓腔侵犯者→非骨化性纤维瘤
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青少年常见,8~20岁多见,男稍多于女
好发部位:四肢长骨:胫骨、股骨和腓骨多见, 常位于干骺端,距离 骨骺生长板约3~4cm处
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多为偶先发现
病理
纤维结缔组织
影像学表现
X线和CT
分类
皮质型
多位于一侧皮质内或皮质下,呈单房或多房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透亮区
病灶长轴与骨干长轴平行,常有硬化边
一般4~7cm
膨胀性生长,骨皮质膨胀变薄,可有中断
髓质型
多位于长骨干骺端,或骨端,在骨内呈中心扩张的单或多囊透亮区,侵犯横径大部或全部,有硬化边
CT
病灶内密度<肌肉组织,增强扫描无强化, 更清楚显示病灶位置,周围骨结构和邻近软组织改变
MRI
T1低信号、T2低信号,硬化边信号更低
鉴别诊断
骨样骨瘤
疼痛、瘤巢,范围一般≦2cm,明显的反应性骨硬化
巨细胞瘤
发生于骨端,横向生长,多呈分房状,周围硬化较轻
好发年龄:20~40岁
骨化性纤维瘤
良性
由纤维组织+骨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
病理
肿瘤发生于骨髓腔
具有向骨质及纤维组织双向发展的特点,有纤维组织瘤性增生,又有瘤骨形成
表现为致密的纤维组织中,散在数量不等骨组织
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20~30岁,女性多见
好发部位:颅面骨
影像学表现
X线和CT
单房、多房、不规则形 膨胀性骨质破坏
多有硬化边
无骨膜反应
有密集或散在的骨化或钙化
轻度膨胀
其内有不均匀高密度影、致密的骨性间隔和低密度囊变区
MRI
病灶纤维及骨性部分呈低信号,囊变区因蛋白含量不同导致信号不一
鉴别诊断
颅面骨的骨性纤维异常增殖症
病灶多发,范围广,界限不清
在颅面骨多为硬化型,表现为在浓密的骨质硬化中,可有密度减低区
非骨化性纤维瘤
好发于8~20岁
四肢长骨多见
范围小,内无成骨
骨纤维肉瘤
恶性,少见
起源于骨纤维结缔组织,较少见 多数为原发,亦可继发于畸形性骨炎、骨纤维化、感染等 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还可伴有内脏或软组织发病
病理
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及其产生的胶原纤维构成,可发生出血、囊变
分类
中央型
起自骨内膜,可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周围型
起自骨外膜,环绕骨干向外生长
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20~40岁,男多于女
好发部位:四肢长骨的干骺端或骨干
影像学表现
X线和CT
中央型
多见
溶骨性 或 轻度膨胀性 骨质破坏,边缘模糊
一般无骨膜反应,周围伴有明显软组织肿块
可有病理骨折
周围型
少见
骨旁软组织肿块,邻近的骨质破坏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MRI
T1为低信号,T2为高、低或混杂信号
T1、T1增强、T2
鉴别诊断
骨膜骨肉瘤
骨膜软骨肉瘤
骨恶性淋巴瘤
转移性骨肿瘤
指骨外其他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包括癌、肉瘤或其他恶性病变转移至骨而发病 在良、恶性骨肿瘤中占首位 骨转移瘤仅次于肺和肝脏,占第三位
转移途径:主要是血行转移,少数临近病灶蔓延而来
选择性转移:选择与原发灶营养环境相同的部位停留
身体任何恶性肿瘤都有发生骨转移的可能
厌骨性肿瘤:皮肤、口腔、食管、胃、结肠、子宫
亲骨性肿瘤:前列腺、肾、甲状腺、乳腺、肺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全身任何骨骼都可发生转移瘤,但是以脊柱、骨盆、颅骨、肋骨等红骨髓集中的中轴骨最多见
症状:疼痛,逐渐加重,晚期可有贫血和恶液质
病理骨折
化验
成骨性骨转移者:血清钙磷-/↓
溶骨性骨转移者:血清钙磷↑
碱性磷酸酶↑
前列腺癌酸性磷酸酶↑
影像学表现
X线和CT
溶骨型
最常见
常见于肾、甲状腺、肺、生殖器官、胃肠道的转移
表现为大片骨质破坏,边缘不规则,无硬化
肺癌术后1年
肺癌骨转移
肾癌骨转移
易病理骨折
多无骨膜反应
软组织肿块
混合型
次之
兼有溶骨和成骨的特点
成骨型
少见
前列腺、乳腺、鼻咽、膀胱、肺、胃来源的肿瘤
表现为斑点状、块状或弥漫性高密度影
硬化型骨转移
MRI
敏感,能检出X线片和CT不能发现的病变
T1低信号,T2高信号,周围软组织肿块显示清楚
骨肿瘤
骨巨细胞瘤GCT
交界性
概述
目前骨巨细胞瘤属于交界性肿瘤。 通常是良性的,但可出现局部侵袭性。 存在恶变和肺转移风险。大约1~6%的良性肿瘤出现肺转移,一般情况下呈惰性,但可损害肺功能,偶尔致命
少数巨细胞瘤是恶性。包括
原发恶性GCT
继发恶性GCT(放疗或其他治疗后恶变)
流调
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居第三位,在良性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
临床
好发年龄:20~30岁,80%属于20~50岁。骨骺愈合前GCT非常少见,可以说骨骺愈合是一个年龄界限。
部位:四肢长骨骨端和骨突部,即愈合后的骨骺部,尤其是膝关节周围和桡骨远端
症状:疼痛、肿胀、肢体功能障碍。骨质膨胀变薄时,压之有捏乒乓球感,或有牛皮纸音。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潮红、静脉怒张。
病理
多核巨细胞,背景单核间质细胞。多核巨细胞与破骨细胞类似,所以曾称为破骨细胞瘤。目前认为间质细胞可能是肿瘤细胞。
影像学表现
典型表现
长骨骨端,延伸至软骨下骨
偏心性、膨胀性、地图状、溶骨性病变,皂泡样、内无钙化
边缘清楚,无硬化边
无明显的骨膜反应
可出现软组织肿块
X线
肿瘤好发于干骺端愈合后的骨端,多呈膨胀性、多房性、偏心性骨质破坏
骨质较薄,其轮廓一般完整,其内可见纤细骨嵴,构成分房状。
有的肿瘤膨胀可很明显甚至将关节对侧另一骨端包绕起来,这是该瘤的特征之一
肿瘤常直达骨性关节面下,以至骨性关节面就是肿瘤的部分包壳,为其特征之一
横向膨胀生长,其最大径线与骨干垂直
骨破坏区与正常骨的交界清除但并不锐利,无硬化边
骨破坏区内无钙化和骨化影
一般无骨膜反应, 或仅在骨壳与正常皮质交界处可见少量骨膜反应,称为花萼样骨膜反应
有以下几点提示恶性
1||| 有较明显的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与正常骨交界处模糊,有虫蚀状、筛孔样骨质破坏,骨性包壳和骨嵴残缺不全
2||| 骨膜反应较显著,可有Codman三角
3||| 软组织肿块较大,超出骨性包壳的轮廓
4||| 患者年纪较大,疼痛持续加重,肿瘤突然生长迅速并有恶病质
CT
可清楚显示骨性包壳
骨壳面凹凸不平,肿瘤内并无真正的骨性间隔,说明平片上的分房征象实际上是骨壳内面骨嵴的投影。
肿瘤内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区的坏死区,有时可见液-液平面
肿瘤与骨松质的交界多清楚,但无骨质增生硬化
MRI
多数肿瘤在MRI上边界清楚,周围无低信号环
瘤体的MRI信号无特异性,在T1呈均匀的低或中等信号,高信号区则提示亚急性、慢性出血。T2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
T1平扫和增强。 肿瘤延伸至软骨下骨,不均匀强化,周围有水肿
T1中等信号,FST2高低混杂信号。低信号是由于含铁血黄素沉着
常显示液-液平面,比CT更清除
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鉴别诊断
原发性ABC(动脉瘤样骨囊肿)
看增强有无实性成分,原发性ABC无实性成分
软骨母细胞瘤
肿瘤多发生于干骺愈合前的骨骺,骨壳较厚且破坏区内可见钙化影
单发转移瘤、骨髓瘤
骨内腱鞘囊肿
其他骨肿瘤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非真性肿瘤
概述
又称为:骨纤维结构不良 是指正常骨组织逐渐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的一种疾病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病因不明、进展缓慢、症状隐匿
最常见症状:骨痛
轻者无需治疗,并发畸形或骨折时应手术
病理
大体
病变坚实,剖面呈沙砾样;灰红或粉红;可有囊变或有透明软骨,骨皮质可呈V字征
镜下
主要成分为增生活跃的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不成熟的原始骨组织,即编织骨
临床
好发年龄:11~30岁
早期常无症状,逐渐进展,肢体畸形,可有疼痛
侵犯颅骨表现为颅骨和颜面骨不对称或突眼,称“骨性狮面”
根据受累骨骼数量和部位分为
单骨型:最常见,约占75%,好发于长骨
单骨单发型
单骨多发型
多骨型:少见,约占25%,好发于颅面骨、肋骨、骨盆、长骨
综合征型:多骨型的特殊类型
多骨型+各种内分泌功能异常,如皮肤色素沉着(牛奶咖啡斑),称为Jaffe-Lichtenstein综合征
多骨型+皮肤色素沉着+性早熟,则称为Albright综合征
影像学表现
X线
囊状膨胀性破坏
囊状膨胀性透亮区,单囊或多囊,边缘清晰,常有硬化边,皮质变薄,外缘光滑,内缘毛糙呈波浪状。
磨玻璃样改变
多见于长骨和肋骨,囊状膨胀内密度均匀增高,呈磨玻璃状,病理上为编织骨,为特征性改变
丝瓜瓤状改变
骨小梁粗大扭曲,沿纵行轴走行的粗大骨纹
地图样改变
单发或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锐利
颅面骨病变主要表现为内外板和板障增厚或囊状改变,密度增高,颅面骨不对称增大,呈极高密度影
CT
定位病灶更明确,显示病灶范围、皮质厚度、纤维和骨的构成比,多为典型的磨玻璃样变,亦可为硬化样或囊状改变
MRI
无特征性表现
骨囊肿
概述:骨囊肿是骨的瘤样病变,又名孤立性骨囊肿
病理:囊肿壁壳样变薄,内衬疏松结缔组织。囊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其内可有纤维性间隔
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2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好发。男性多见
好发部位:长管状骨,肱骨和股骨上段
多无症状,或有隐痛
80%有外伤史,65%骨折后发现
影像学表现
X线
发生部位:长骨干骺端的松质骨内或骨干的髓腔内(骺线闭合后停止生长)
形态和大小:多为卵圆形,与骨长轴平行,膨胀,外缘光整,稍有硬化边
内部结构:多为单囊,无明显骨嵴
无骨膜反应
病理骨折:为最常见并发症。 "骨片陷落征“——骨皮质断裂,骨折碎片插入囊腔内。
CT
病灶内为均匀的液体密度,骨壳完整
MRI
囊内容物T1中等信号,T2高信号。 如有出血或含胶样物质,则T1、T2均为高信号
鉴别诊断
巨细胞瘤
骨纤
动脉瘤样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良性
概述
一种良性单发骨肿瘤,特点是瘤内有均匀泡沫状透亮区
病理
有一层薄壁囊状骨壳,外覆盖骨膜
病灶由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池构成,其内为可流动的暗红色血
临床
好发年龄:10~20岁多见
好发部位:长管状骨干骺端多见,不规则骨次之
症状:疼痛,邻近关节可有运动障碍
影像学表现
X线
病灶呈显著膨胀的透亮区,位于骨干的中央或偏心
外侧有骨膜形成的骨包壳
囊内有粗或细的骨小梁状分隔或骨嵴,呈皂泡状
可横向或纵向发展
CT
病变呈多囊装膨胀性
骨壳菲薄,内面凹凸不平,有多个骨嵴
边缘可有硬化
可见多个含液囊腔,并可见液-液平面
可钙化或骨化
囊腔间隔为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见强化
MRI
液-液平为特点, T2上层为高信号→浆液或高铁血红蛋白;T2下层为低信号→可能是含铁血黄素
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
尤文氏肉瘤
恶性
病理
大体
肿瘤多发生于骨干部,从骨干中央向干骺端蔓延,自骨内向外破坏,质地柔软,无包膜。切面呈灰白色,部分区域因出血或坏死而呈暗红色或棕色
肿瘤破坏骨皮质后,可侵入软组织,在骨膜及其周围形成“洋葱皮”样成层的骨膜增生,此为X线典型表现的基础
镜下
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形态相当一致,胞浆很少,染色浅,胞膜不清楚。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比较一致,颗粒细,分布均匀,核分裂相多见
瘤组织内细胞丰富,细胞排列成巢状,偶见20个左右瘤细胞呈环形排列,形成“假菊形团”结构。瘤组织常有大片坏死
肿瘤周围可有新骨形成,为反应性新生骨,而不是肿瘤本身成分
临床表现
疼痛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约有2/3的患者可有间歇性疼痛。迅速变为持续性疼痛;根据部位的不同,局部疼痛将随肿瘤的扩散蔓延。
本肿瘤很少合并有病理性骨折
肿块
随疼痛的加剧而出现局部肿块,肿块生长迅速,表面可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压痛显著,表面可有静脉怒张。发生于髂骨的肿瘤,肿块可伸入骨盆内,可在下腹部或肛诊时触及肿块
全身症状
患者往往伴有全身症状,如体尾升高达38~40℃,周身不适,乏力,食欲下降及贫血
影像学表现
X线
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软组织破坏
长骨髓腔内有浸润性的破坏灶,有斑点状或大范围的片状溶骨性改变,病变范围和边缘模糊不清
骨膜反应:Codman三角和洋葱皮样。
CT
MRI
可见瘤体处广泛性骨质破坏,呈软组织肿块影
T1低信号,T2高信号
鉴别诊断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骨原发性网织细胞肉瘤
神经母细胞瘤 骨转移
骨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