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刚地弓形虫
下图是一个关于刚地弓形虫的思维导图,主要从概述、形态、生活史、治病、实验诊断、流行病学、防治几个方面作了介绍。
编辑于2022-12-11 17:14:12 浙江省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1890)、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Laveran,1881)、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属于色藻界-顶复门-无类椎体纲-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
丝虫,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旋尾目动物。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寄生于人体的已知有8种,其中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对人类危害最严重。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雄虫尾端卷曲半到3圈,具交合刺。雌虫大于雄虫,尾端直。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 ,乳白色。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1890)、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Laveran,1881)、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属于色藻界-顶复门-无类椎体纲-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
丝虫,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旋尾目动物。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寄生于人体的已知有8种,其中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对人类危害最严重。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雄虫尾端卷曲半到3圈,具交合刺。雌虫大于雄虫,尾端直。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 ,乳白色。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刚地弓形虫
概述
重要的机会致病原虫。呈世界性分布,寄生于任何多种恒温动物极少数变温动物的有核细胞内,猫科动物为其终宿主及中间宿主,人和多种动物作为中间宿主,寄生于人体可引起弓形虫病
形态
滋养体
寄生于中间宿主的有核细胞内,是假包囊内速殖子和包囊内缓殖子的统称
香蕉形或新月形,一端较尖、一端较圆,一边扁平,一边隆起
核位于虫体中央
包囊(或假包囊)
包囊
在宿主的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组织内弓形虫繁殖速度较慢,形成球形或近球形包囊,其外具有一层弹性的囊壁,内含多个缓殖子(包囊内的滋养体称作缓殖子)
假包囊
由于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弓形虫在体内的繁殖速度较快,形成的大量速殖子(假包囊内的滋养体称作速殖子)聚集于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将宿主的细胞核挤向细胞膜,宿主的细胞膜看似虫体的囊壁,故称假包囊
裂殖体
在猫科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发育增殖,成熟的裂殖体为长椭圆形,内含4~29个裂殖子,以10~15个居多,呈扇状排列,裂殖子形如新月状,前尖后钝,较滋养体为小
配子体
配子体有雌雄之分
雌配子
圆形,成熟后发育为雌配子,其体积可不断增大,核染成深红色,较大,胞质深蓝色
雄配子
雄配子体量较少,成熟后形成12~32个雄配子,其两端尖细
卵囊
圆形或椭圆形,具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其内充满均匀小颗粒。成熟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分别含有4个新月形的子孢子
生活史
感染阶段:卵囊、假包囊、包囊
感染方式:卵囊(经口),假包囊、包囊(经口或皮肤破口、胎盘)
两种宿主
中间宿主:人、动物(猪、牛、羊、鼠等)
终宿主:猫科动物
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猫和猫科动物
无性生殖:人和动物(包括猫)
对中间宿主和寄生的细胞选择极不严格
致病
致病因素
虫株的毒力
虫株有强毒株和弱毒株之分。毒力表现为侵袭力、繁殖速度、包囊形成与否、致死率等
宿主的免疫状态(其为机会性致病原虫)
免疫功能正常:弓形虫在体内的繁殖速度较慢,形成包囊,宿主一般无临床表现(隐性感染)
免疫功能异常:弓形虫在体内的繁殖速度较快,形成假包囊,并使被寄生的有核细胞破裂,释放出滋养体及新陈代谢产物(毒素),侵犯并损伤新的宿主细胞,宿主出现临床症状
病理及临床表现
先天性弓形虫病
母亲怀孕期间将体内感染的弓形虫经胎盘传染给胎儿
对优生优育构成严重威胁
临床表现:畸胎、死胎、脑积水、大脑钙化灶、视网膜脉络膜炎等
获得性弓形虫病
食入包囊、卵囊,或速殖子经皮肤、黏膜侵入而感染
免疫力正常受染者:多为隐性感染,感染者一般无症状。弓形虫在细胞内寄生,以包囊的形式出现,局部可有慢性炎症
免疫力低下受染者:出现急性弓形虫病,可引起淋巴结炎、弓形虫脑炎、肝炎、肌炎、心肌炎、肺炎等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见于颌下和颈后淋巴结。较硬,有橡皮样感,伴有长时间的低热、疲倦、肌肉不适
弓形虫脑炎
发热、头痛
90%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定位症状(抽搐、偏瘫、失语)
脑水肿样症状(精神错乱、痴呆、昏睡、昏迷)
HIV感染者的获得性弓形虫病
单一器官受累(孤立性):见于免疫功能正常者
多个器官受累(播散性):见于免疫功能异常者
脑(88.3%)、心肌(85.0%)、肺(58.3%)等
5个以上器官(36%)
最多可累及16个器官
免疫
免疫功能健全的宿主感染弓形虫后,细胞免疫起主要保护性作用。巨噬细胞、Th1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C)等介导的免疫应答起主导作用
虫体入侵时,其表膜的大分子激活巨噬细胞以及DC,分泌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活化Th1、NK细胞并表达IFN-g。后者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分泌高水平的一氧化氨(NO)以及活性氧(ROS),可有效杀伤细胞内虫体。IFN-g是防止脑和其他组织内包囊破裂的关键细胞因子
人类感染弓形虫后,感染早期IgM和IgA升高,前者在4个月后逐渐消失,但也有较长时间呈阳性者:后者消失较快,感染1个月后IgM即逐渐被高滴度的IgG所替代,并维持很长时间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涂片染色法:取病人的体液或活组织穿刺物涂片,经姬氏染色后查滋养体,但阳性率不高
动物接种:涂片染色法检查结果为阴性者,取剩余体液或活组织穿刺物,接种易感动物,1周后剖杀,取腹腔液镜检
细胞培养法:取上述样本进行细胞培养,检查滋养体
免疫诊断
染色试验:阳性率不高
IFA:IgM(7-8天出现)、IgG(晚一些)
IHA、ELISA
血清循环抗原的检测
MAT制备的弓形虫整虫抗原可以识别不同动物的抗体,且可应用于弓形虫IgG抗体滴度测定
影像学诊断
X光或CT等可显示脑部病变
流行病学
流行概况:世界性分布,任何多种哺乳动物都可感染,人群感染率25~50%,多数属于隐性感染
流行原因
生活史中有多个感染期,终宿主与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均可互相传播
对中间宿主选择性不严格,与人关系密切的各种家畜均有易感性
虫体(卵囊)在宿主体内存活时间长,对外环境的抵抗力也强,但不耐高温,在80℃ 1分 钟即可杀死
流行环节
传染源:猫及其他猫科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猫则为重要传染源;其次为家畜(猪、牛、羊)、家禽(鸡鸭等)
传播途径:口、胎盘、皮肤
易感人群: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 孕妇易感性比常人高,胎儿和幼儿易感性比成年人高,免疫功能受损或缺陷者易感性增加
防治
治疗病人:常用药物——乙胺嘧啶、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孕妇应使用螺旋霉素治疗
加强对动物的管理和肉类的检疫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