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响力
此篇是一个关于影响力的思维导图。影响力的武器包括固定行为模式、捷径反应、顺从技巧、知觉对比;导图还介绍了《影响力》的七大原理,感兴趣的伙伴快收藏吧!
编辑于2022-12-11 19:36:31 江苏省《影响力》
影响力的武器
固定行为模式
定义:由该环境下相关信息的单一特征所触发
作用:人无需对每一条信息进行详尽彻底的分析,就能决定正确的行动方针
例如:按一下就播放
捷径反应
定义:根据一种常见的信息触发特征自动做出反应
作用:能节省人们宝贵的时间、精力和心智能量。
优点:效率和经济性
缺点:易受愚弄
顺从技巧
背景:我们文化中的大部分个体都对顺从建立起了一套触发特征,这是一些具体的信息片段,通常情况下,它们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顺从他人的请求会是正确的、有利的
定义:刺激一个人顺从另一个人的要求
作用:顺从的触发特征,每一条都可能会变成影响力武器,刺激人们同意他人的请求
知觉对比
定义:是把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看的比实际上更大的倾向
作用:是一些说服专业人士(销售、广告商等)喜欢利用的影响力杠杆
七大原理
互惠原理
定义: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该尽量回报
特点
1.互惠原则极为强大,通常情况下会影响你是否顺从他人的要求,我们都不是它的敌手
2.即使最初的恩惠是强加于人的,该原则也照样管用,哪怕是被一个人硬塞了一些好处,我们也会产生亏欠感。
3.比他人给你的恩惠而言,你给的可能更大。为了消除你时时刻刻对他人的亏欠感,你往往会答应一个比先前所得人情大得多的要求
4.容易被人利用,在互惠原理中,最初让他人产生亏欠感的行为,以及亏欠感的回报行为,都可以由最初的发起者来选择。这样一来,如果有人利用互惠原理来操纵我们的话,就很危险了
作用:一种可以提高你顺从他人概率的策略
应用
给予--索取策略
定义:索要好处之前先给他人点什么东西;先给甜头,而后索取
应用:免费试吃、赠样→了解产品,得到礼物(实质:获取亏欠感)→获利
例子:廉价土特产换名酒
拒绝--后撤法(知觉对比)策略 也叫“留面子法”
定义:抢先让步,刺激他人也让步
意义:除了提高对方答应要求的概率以外,还能提高对方将来履行这一要求的概率
应用:先介绍贵的,被拒绝后,退而求其次,介绍便宜的(目的:最后的便宜货)
例如:先推销1000元门票,拒绝后再推销1元啦啦棒
防范
问题:对他人的最初善意我们很难判它是真诚还是打算利用你;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地拒绝别人的好意,那别人肯定也会觉得受了侮辱,让人觉得你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你很容易被孤立
防范最好的方法:应当大方接受最初的恩惠或者让步。可一旦事实证明对方并非出于善意,我们就要重新定义其行为。只要不把这些看成是恩惠或者让步,也就不会觉得有必要以善意或者让步做出回应
名人名言:著名的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在描述人类文化围绕赠礼过程产生的社会压力时说:“人有送礼的义务、接受的义务,更有偿还的义务
喜好原理
因素(背景)
外表魅力:我们会自动给长的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聪明、随和与值得信任等。而且,我们在做出这些判断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外表魅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性:我们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实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从小(小至9个月的婴儿)都有这样的倾向
赞美:具体夸奖他人;采用因果关系赞美
接触和合作:熟悉会影响一个人的喜好,因此它对我们各类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虽然接触带来的熟悉往往能导致更大的好感,可要是接触本身蕴含了让人反感的体验,就会适得其反。
条件反射和关联
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详,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信人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 至于关联可说的太多了:开头的香车美女就是一种,另外还有和明星、体育赛事、文化热潮的关联等。《爸爸去哪儿》火了以后,有太多商家利用此喜好关联做广告了
定义: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的要求
防范
方法:警惕对提要求者的过度好感;提出请求的人和请求本身从感性上分开,这是很明智的。
社会认同原理
背景: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定义: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
影响力强的三种应用
不确定感:如果人们不确定,掌握的情况模糊,他们就更有可能关注他人的行为,并认为这些行为是正确的
“人多”有关:人们更倾向于依据群体人数的多少选择追随目标
相似性:我们更倾向于顺从与自己相似者的信念和行为,这种现象较“同侪(chai,二声)说服”
容易犯的错误:声讨一种不可取行为(酒后驾驶、青少年自杀等)的发生频率,希望借此阻止它。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谴责声中(看看做这些事的这些人!)暗含着另一条削弱自己立场的信息:“看啊!居然有这么多人在做这件事。”因为社认同原则的力量,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
获得社会认同的方法:如果你由于观念、事业或产品尚未得到广泛支持而无法借助现有的社会认同,或许可以通过诚实地描述发展趋势(受众希望持续下去的趋势)的支持,借用将来社会认同的力量。
防范:要想避免太过依赖不完善的社会认同,我的建议是:警惕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比如与自己类似的其他人在做什么,并意识到我们的决定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其他人怎么做”的基础之上。
权威原理
背景:社会中存在着顺从权威要求的强大压力。很多正常、心理健康的人宁肯违背自己的意志,也要向他人施以危险又残忍的痛苦折磨,只因为旁边有权威人士要他们这么做。这种顺从正统权威的强烈倾向,来自一种系统化的社会实践,它的目的是向社会成员灌输“这么做是正确的”印象般来说,按照真正权威的指示去做,大多数时候都是合适的,因为这些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知识、智慧和权力。基于这些原因,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盲目地选用这一思考捷径。
定义:人们有意愿服从权威的心理;
特点
1.自动响应权威的时候,人们容易对权威的表面象征(而非实质)做出反应;研究发现,头衔、衣着和汽车这三种象征能有效地起作用。研究者针对这些象征符号的影响力做了独立研究,证明拥有其中之一(无须正规的资质)的人,会得到他人更多的顺从和尊重。此外,在所有案例中,服从的人都低估了权威压力对其行为的影响
2.权威的影响力来自被认为手握职权或本身是权威。第一类的权威存在问题,因为吩咐别人去做事往往会引起抵触和怨恨情绪。第二类权威则避免了这一问题,因为人们认为这类权威掌握了充分的信息,而他们又往往乐于听从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情有更多知识的人提出的建议。
3.如果在他人眼里是权威的人,不光是专家(在相关主题上知识渊博),还显得值得信赖(诚实地介绍自己的知识),那他就会有最大的说服效力。为确立可信度,沟通者或许会承认自己在某方面存在不足(多为极小的缺点),但这一不足,很快就为随后所介绍的优点所弥补。
作用: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权威具有强大的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防范:要保护自己免受权威影响力的负面影响,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第一个问题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权威的象征转到证明他资历的真正证据上;第二个问题建议我们不要光着眼于权威的知识,还要从当时的环境出发,考虑他的可信度。想过后一点的话,我们应该会对以下用于提高他们自身可信度的手段提高警觉:有些别有所图的人会先透露一点有关自己的负面消息,这样来,他们就能给人留下一种诚实的印象,好让随后的信息显得更可信。
稀缺原理
背景(因素):
1.由于难于获得的东西通常更有价值,因此一样东西或一种体验的稀缺性,便可以视为判断其质量的捷径。
2.随着东西越来越难于获取,我们丧失了自由。根据逆反心理理论,面对自由的丧失,我们的反应就是比从前更想要得到它们(以及与自由相关的商品和服务)
在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存在逆反心理这种行为动机。但有两个年龄段逆反心理表现得最为明显:“可怕的两岁”和青春期。这两个年龄段都以个性意识觉醒为特点,控制、权利和自由等问题显得极为突出。因此,处在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对限制特别敏感。
定义:指对于稀缺资源人们倾向于更害怕失去的心理,这样更能说服人们
应用
1.数量有限
2.时间有限
按照稀缺原则,人们认为难以获得的机会价值更高。从“数量有限”和时间有限”等顺从手法中,可以看到利用这一原理牟利的方式。此时,说服专业人士试图让我们相信,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就会损失某种有价值的东西。这调动了人类的损失厌恶倾向,即想到要损失某物比想到获得同等价值的某物的激励作用更强。
3.信息评估:除了对商品价值的影响,稀缺原则也适用于对信息的评估。研究表明,限制对某一信息的获取,会让人更想得到它或对它产生更多好感。以申查为例,哪怕是人们根本得不到信息,也要受到它的影响。反过来说倘若人们感觉得到的信息中包含独家(稀缺)内容,它的说服力会更强。
4.倘若物品是新近才变得稀缺,它的感知价值会更高,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新近受限的东西比素来受限的东西更宝贵。
5.当有人跟我们竞争时,稀缺资源对我们的吸 引力最大。
防范:人们很难用认知来强化自己免受稀缺压力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能使人情绪高涨,让人无法思考。要想抵御它,我们或许可以试着在稀缺环境中对高昂的情绪保持警惕。一旦得到警告,我们可以采取步骤平息高涨的情绪,从“为什么会想要它”这个角度来评估机遇的价值。
承诺与一致原理
背景: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让个人的言论、信仰、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的欲望。这种一致性倾向有三大源头:第一,社会高度重视良好的个人一致性;第二,除了对公众形象的影响,整体保持一致能为日常生活带来有利的应对方法;第三,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方向一致提供了宝贵的行为捷径,只要跟先前的决定保持一致,人们以后碰到类似的环境就不用处理所有相关信息了,只需要想一想先前的决定,再做出一致的反应就行了。
定义:当你决定了一件事情之后,你以后的行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件事情来进行
作用:
1.在说服业界,确保初步承诺最为关键。人做出了承诺,即站定了立场之后,会更乐意答应跟先前承诺一致的要求。因此,许多说服专业人士会设法诱使人们预先站到一个立场上,这个立场跟他们之后提出的要求、要人们做的事情是一致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承诺都能同样有效地带来前后致的行动。主动、公开、付出努力、发自内心、没人强迫的承诺最为有效,这是因为,这些元素里的每一个都能改变自我形象。而它们之所以能改变自我形象,是因为每个元素都在向我们透露必须真正相信的信息。
2.做的承诺哪怕是错误的,也有一种自我延续的倾向,因为它们能“自己长出腿来”。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寻找新的理由和借口,证明自己已经做下的承诺很明智。因此,即使刺激人们做出承诺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承诺也能长久地维持下去。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诸如“抛低球等欺骗性顺从手法会有效。
优点:简单地提醒人们先前的承诺,可以重新带来指导行为的效果,哪怕情况已经跟此前完全不同。此外,提醒不仅能让承诺复活,还能通过巩固相关的自我形象来强化承诺。
防范:要想发现并抵挡一致性压力对决定造成的不当影响,我们应当倾听来自身体两个部位,即肠胃和心灵发出的信号。当我们意识到承诺与一致的压力在迫使自己答应本来不乐意答应的要求时,肠胃就会发出信号。此时,最好是向提要求的人说明,要是我们答应了他们的要求,那就是在死脑筋地保持一致,我们不乐意这么干。而心灵深处发出的信号有所不同,它们最好是用在当我们搞不清最初的承诺是否正确的时候。这里,我们应该向自己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知道了现在掌握的情况,倘若我能回头,还会做出同样的承诺吗?答案就藏在最先冒出来的灵光里。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特别是对年纪在50岁以上的人来说,承诺与一致手法最为管用。
反思:一开始拒绝比后来拒绝更容易
联盟原理
背景:如果人们将某人视为自己团队中的一员,就更容易答应此人提出的请求。和他人产生“我们”感,关键在于双方有着共同的身份,即人们用来定义自己和所属群体的部落式类别,如种族、民族、国籍、家庭以及政治和宗教联盟。
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共同行动而订立盟约所结成的集团。亦指个人或集体、阶级的联合
产生联盟感的基本要素
1.和他人产生的“身心合一”感,是带来“我们”感的第一个基本因素。这种感知由是血缘共性(基因重叠度)和地域共性(包括家园、乡土和 地区)产生的。
2.行动合一的体验,是带来联盟感的第二个基本因素。共同的音乐体验,能让人们行动合一,并感受到随之而来的联盟。其他途径还包括多次互惠交换、一起吃苦和共同创造。
3.利用身心合一和行动合一的联盟效应提高人类“合而为一”的概率,是有可能做到的。这需要人们主动和群体外成员在自己家里分享家庭体验,在社群里分享邻里体验,在社交互动中分享友谊体验。
防范:包括国家认同、共同敌人、共同情感经历和共同观点等其他类型的联系,也能带来与群体外成员的联盟感。不过,通过此种方式带来的联盟感大多为时甚短。然而,把注意力多次集中到这些联系上,能提升其感知重要性,或许能延长其效力。
即时的影响力
背景:当今有别于以往任何时代,技术的重大进步使得信息蓬勃发展,选择日益繁多,知识趋向爆炸。面对这种如雪崩般袭来的变化和选择,我们不得不进行调整,我们做决定的方式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虽然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希望做出周到的决定,但当代生活变化多端,节奏又快,常常逼得我们没有条件对正反两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详尽分析。
便捷决策的方法:只根据基本可靠的单一信息做出决定。因此,在本书中,我们讨论了最可靠也最为人所接受的此类单一顺从触发因素:互惠、喜好、社会认同、权威、稀缺、承诺与一致、联盟。
由于我们当今社会的认知过载倾向日益严峻,抄捷径下决定的做法也随之普遍化。说服专业人士只要在提要求时加入一两个影响力触发因素,就很可能成功实现他们的目的。从业者使用这些触发因素,不一定是在利用我们。 只有当触发因素不是环境中自然蕴含的特征,而是从业者捏造出来的时,才意味着赤裸裸的剥削。为了维护快捷反应的有益特质,必须采用各种恰当的方式来反抗这种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