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第13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虽然只有11705个字,却被称为中国第一书。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论语》浓缩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孔子弟子思想的精华。
文明的力量,不是在过去创造过什么,而是它对未来的人有什么样的期许。这种期许,都不用到书本上去查。这个文明当中的每个人都能清晰判断,也能稳定传承。
战功赫赫、深受皇帝器重的枢密使狄青,在暴雨成灾的大宋都城,被欧阳修等一众名臣集体构陷。他们以老天下雨警示、意图谋反这种,在我们看来完全是造谣污蔑的理由要求罢免狄青。最终狄青被罢官至陈州,半年后忧惧而死。为什么大宋的这些名臣要和狄青过不去?非要把他从枢密使的位置上拉下来?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你知道的肯定是他诗文写得好。但有件事你八成不知道,他曾经主张过焚毁书籍。这就有点奇怪了,身为儒家士大夫,秦始皇焚书坑儒被骂了千年的事肯定是知道的,欧阳修怎么敢提出焚书的主意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二十大报告知识地图(完整版)
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含模板)
中国通史第一集
中国通史第2集
中国通史第3集
中国通史第4集
中国通史第5集
中国通史第6集
中国通史第7集
中国通史第8集
办私学,发展教育
有教无类
孔子广收学生,宣布不管什么出身,只要能拿出十条干肉作见面礼的人,就可以做他的学生。
君子
君子具有道德上的意义,孔子定了很多道德标准,像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不论出生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就是君子。
士
孔子和他的弟子对于士,也赋予了许多道德含义,士志于道,质直而好义,杀身以成仁,不耽于舒适的生活,只为行为像真正的君子那样,才配称作士。
成就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寒微,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
中国历史上兴办私学的第一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使学术民众化的人,开启了战国讲学游说和学而优则仕的风气之先。
对六经的修订和整理,用于教学内容,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诗》、《书》、《礼》、《易》、《乐》、《春秋》
《论语》
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记载孔子及其北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也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儒学派的经典之作。
《论语》它代表了孔子的对人生、对社会、对修身做人的一种看法,是我们上古文化的结晶。
儒学是影响人类最的四大文明之一,孔子不仅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代表之一。
孔子晚年
白发人送黑发人
孔子生命的最后四年,唯一的儿子孔鲤离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最倚重的弟子子路死于卫国内战,死时被砍成了肉酱,十分惨烈。
弟子为其守丧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终年73岁。
孔子生不逢时,一生中基本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但是孔子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上表现出了执道而行、不为其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孔子死后弟子们主动为他守丧三年,自贡甚至守丧六年,在当时,只有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丧三年的规定,而礼制荒废时,三年之丧很少人能够做到。
结语
孔子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凭个人的身份,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孔子对世界文明也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孔
子
少年孔子
“孔丘”由来
公元前551年降生,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丘。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
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家庭背景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成王时期。
公元前710年,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邹邑的邑宰,在孔子三岁时去世,孔子跟随母亲搬到曲阜居住。
少年经历
生活贫贱,下地干活,亲身体验了下层的疾苦,了解他们的诉求。
15岁起,孔子便立誓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六艺是当时贵族仕族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礼
各种仪节、规程,包括行为容止
周礼三百种,礼仪三千种
乐
与礼相关的舞蹈
射
射箭
御
驾车
书
书写
数
计算
孔子最重视也最精通的是礼
社会背景
孔子成长的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与践行西周文明,不仅使鲁国成为西周文明的东方中心,而且培育了以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为特色的鲁文化。
孔子遍览鲁国所藏有关周礼的典籍文物,还到东周,向当时的周之守藏史老子问礼。
孔子思想
发展周礼
孔子是周礼明贵贱、辨等列的坚决维护者。比起表面的形式,孔子更重行礼时内心的真诚。
对周礼进行了改造了发展,打破礼不下庶人的局限,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
仁者爱人
强调仁为礼,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
仁的本意就是修身,就是修己,就是反省自身,人只有反省自身,才能自觉地按照该做的去做。
思想的核心:仁和礼,提倡仁、义、礼、智、信
孔子把治国平天下,解决当时的天下大乱的情况,寄托在提高人的素质。
仕途坎坷
礼崩乐坏
春秋后期,周礼已不能适应社会状况。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各国的卿大夫掌握国政,原来只负责卿大夫家事的家臣们也开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呼风唤雨。
任职鲁国
孔子当过吹鼓手,也为贵族季氏当过管账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
一心想跻入贵族社会却不可得,于是开始聚徒讲学,等待从政的时机。
公元前500,出任鲁国的司空,继而担任大司寇,孔子计划毁去三桓所有封邑的围墙,削弱三桓的势力,这一行动触犯了三桓的利益,以失败告终。
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开始了长达14年的宦游生涯。
在一般人颐养天年的年纪,孔子仍然为着自己的理想奔波着,他以复兴周之礼为己任,自称东西南北之人,周行列国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
孔子鼓吹的重振君主权威、爱义忘利、德政惠民、轻傜薄赋的理论实在引不起忙于争权夺利的卿大夫们的兴趣。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从此专注于教育活动。
内容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3集 工具|Mindmaster 制作|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