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工业与信息化
发展经济学第七章: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编辑于2022-12-12 12:38:28 山东省库兹涅茨:分别采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种方法,得出了“库兹涅茨法则”:第一,农业部门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下降;第二,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第三,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但产值比重却未必同步上升。
发展经济学第十章: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又称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并通过这种原因与机制的解释,探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经济学第七章: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库兹涅茨:分别采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种方法,得出了“库兹涅茨法则”:第一,农业部门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下降;第二,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第三,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但产值比重却未必同步上升。
发展经济学第十章: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又称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并通过这种原因与机制的解释,探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经济学第七章: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第七章 工业与信息化
第一节 工业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产业
定义:产业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产业结构则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分类
按分工划分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部门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按资源投入密集度划分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
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
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阶段性、有序的动态过程
产业结构演进包括结构高度和数量比例两个方面的变化
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是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演进的最直观表现形式是主导产业的循序转换
主导产业循序转化的阶段
农业为主导--轻工业为主导--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主导--高加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主导--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
工业
工业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和强大的重要标志。现在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工业化国家。
狭义的工业化
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起来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的工业国。
广义的工业化
是指一国整个经济的非农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衡量工业化的六个标准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工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 的比重
工业自身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农业的工业化水平
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国民的福利水平
工业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证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
一是对工业化产生的分析,提出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二是对工业化的客观描述和实证研究,指出工业化将引起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三是通过对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推导出工业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威廉·配第
劳动力会从农业向制造业和商业转移。
科林·克拉克
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 人们把这一由威廉·配第和克拉克所提出的就业结构变动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库兹涅茨
分别采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种方法,得出了“库兹涅茨法则”:第一,农业部门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下降;第二,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第三,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但产值比重却未必同步上升。
霍夫曼
霍夫曼比例(系数、定理)=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
需求方面
供给方面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产业结构的演进次序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平衡增长与大推进战略
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同时、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对各工业部门同时按照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此克服经济中存在的“不可分性”,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度全面增长,达到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代表人物是罗森斯坦-罗丹
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和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但按不同比率地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摆脱“贫困恶性循环”,使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比率全面发展,实现工业化 主要代表人物是纳克斯
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是一种折中的平衡增长理论,它介于极端的和温和的这两种平衡增长理论之间,并综合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而形成 代表人物是斯特里顿
缺陷
1.平衡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但一开始就严格要求有平衡增长,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2.平衡增长所要求的大规模投资、齐头并进,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胜任的。 3.在发展初期,实施这种大推进平衡增长战略,会牺牲群众的目前消费,造成各方面的关系紧张。 4.采取这种战略必然要使经济管理体制走向高度集中,而这种管理体制由于信息不充分,很难准确计算出各部门合理的资源使用比例,会造成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低下。 5.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会压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价格机制失灵,市场难以发育,导致经济逐渐失去活力。
不平衡增长与联系效应理论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
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引致投资最大化
当一个国家的投资规模既定而且有限时,为了使选择的投资项目产生最高的效率并对经济发展做出最大贡献,就应当选择那些“引致投资最大化”的项目。所谓“引致投资最大化”的项目,就是指能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其他行业发展的投资项目。
联 系 效 应
为了达到引致投资最大化,赫希曼提出了“联系效应”理论,并认为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部门。所谓联系效应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分为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两种形式。
后向联系是与上游企业
前向联系是与下游企业
总结
1.不平衡增长理论相比平衡增长理论更为可行,因为它考虑到了低收入国家资本资源有限这一现实因素。 2.不平衡增长战略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这种战略过于看重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产业或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如某些稀缺资源进一步稀缺,产业间的不平衡进一步扩大,便会形成一种障碍,使得上下游产业很难按照预先的计划发展,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由于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体系不健全,各产业部门的自给性很强,联系并不太紧密,几乎没有太大的联系效应,这就为究竟选择哪个部门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增加了难度。
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罗斯托提出
主导部门是指在各产业部门中具有高创新率和高速增长能力,且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最主要作用的产业部门。一般来说,主导部门不是单个的部门,而是由几个产业部门组成的一个主导部门综合体。
主导部门必须具备的条件
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
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充足的市场需求
罗斯托通过比较各国经济发展史总结出每个发展阶段的主导部门依次更替
传统社会阶段: 农业
起飞准备阶段: 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
起飞阶段: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
成熟阶段:重化工和制造业
大众高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部门(如文教、卫生旅游等)
各阶段的主导部门都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征:
第一,导入了创新并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第二,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主导部门增长率高于其他部门。
第三,具有显著的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包括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扩散效应是成为主导部门的关键。
旁侧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对所在区域(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并且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的五个特征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标志
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原则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动力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跨越式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机理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信息化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跨越
信息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新技术、生产新产品、采用新标准,实现跨越式技术进步。
信息化为传统工业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加快企业管理上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对工业化具有补充、替代和协同作用。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新技术和新途径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化需要工业部门提供物质支撑。 2.工业化的发展为信息化积聚资金。信息化是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工业化为其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3.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市场的扩大。工业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应用领域。
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融合
1.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能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和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使工业生产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极大提高,缩短工业化进程 3.工业化的经济实体必须在吸收信息化发展的先进的生产、交换、分配方式的基础上才能继续生存、发展,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也难以实现工业化发展的飞跃
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的新特征
主要特征是信息产业成为一个新型产业,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信息产业四大特征
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产业
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
信息产业是产出高、效益好的高增值产业
信息产业是具有高带动效应的产业
第四节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