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2.小儿推拿学常见手法-单式手法(二)(袁嘉阳)(1)
这是一篇关于3.2.小儿推拿学常见手法-单式手法(二)(袁嘉阳)(1)的思维导图。取痧法:操作要光滑、整洁,介质可用冷水、酒精或植物油等,一般见痧则止。取痧部位有前额、人迎、前胸、大椎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小儿推拿学 单式手法二
捣法
操作:节奏性敲击穴位的方法称为搗法。可用屈曲的中指端或者食、中指指间关节髁击打,捣法快落快起,节奏感较强,因为小儿穴区比较小,所以操作时应注意部位固定和击打的准确性。
作用:临床常用于点状学,特别是四肢关节处,能活络通关、镇惊定志。比如捣小天心,也可用于头部、额部,能醒脑开窍。
治疗:适用于小儿遗尿、抽动症、多动症及鼻炎、鼻窦炎、耳鸣耳聋等病症。
拿法
操作:捏而提起谓之拿。分为拇指与食指中指的三指拿,以及拇指与其余四指的五指拿。操作时沉肩、垂肘,朝后上方拿起,同时或交替拿起,快拿快放,节奏感强。
作用:拿法是重要的放松手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功。
治疗:临床上常用于肢体疼痛、强直、肩背酸楚等。如拿肩井,为常用收势。如操作时方向为向上向外,则有升提气机,发散外协的作用,比如拿风池。此外,腹部拿法可消积化食;提拿肚角,阵痛效果明显。
捏挤法
操作:用双手拇、食二指对称置于穴位四周,同时用力向穴位中央推挤,称为捏挤法。两手四指应注意对称,穴位在中央,四指在穴位周围正方形的四个角上。捏挤时,四指沿正方形对角线同时向中央发力,且手指在皮肤表面没有摩擦,而是推挤皮下组织。捏挤法力道:捏挤是强刺激手法,刺激量比常规推拿手法强,但是又取痧法要轻一些。
作用:与取痧同功。
治疗:用于小儿发热、中暑、感冒等。此法消导之力强,也用于食积、痰浊、肥胖等证。
取痧法
操作:取痧的手法操作时宜重宜快,取痧器具要光滑、整洁,介质可用冷水、酒精或植物油等,一般见痧则止。取痧部位有前额、人迎、前胸、大椎等。
作用:运用特殊手法快速做用于人体皮肤,使其潮红 ,并且出现细小如沙、粒状的深红色斑点称取痧法。取痧主要有:揪痧、扯痧、拧痧、刮痧等。刮痧也就是通过器械作用于皮肤使之出痧。
治疗:因为小儿皮肤较细嫩,在操作时应控制力度。且取痧法刺激量较大,不宜作为小儿的常规治疗方法。
捻法
操作:夹持搓揉谓之捻。拇食指对称着力夹持肢体,快速搓揉,缓慢移动,动作应注意自然连贯。
作用:捻法适用于手指、足趾。能舒筋活络,调畅气血,用于指、趾损伤、疼痛等。临床上常依次捻耳、手指与脚趾,以调节心神,健脑益智。
治疗:用于小儿脑瘫、语言障碍、耳鸣耳聋、多动等。
摇法
操作:被动环转运动肢体的方法称摇法。操作时一手托住或握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双手协调,做相反方向的环转运动。环转的轨迹为一圆锥体,顶点在于关节处,底为关节远端肢体所成的圆形。摇动范围应由小至大,频率一般由慢渐快。
作用:摇法在临床上常用于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能增强运动范围。
治疗:适应于伤筋及各种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如臂丛神经损伤、脑瘫五迟五软、五硬等。除此之外,动摇肢体,可以活气血、通经络、消积导滞,能导引阳气,也用于阳虚倦怠等。
振法
操作:以高频率振颤肢体或穴位的方法称振法。掌振法、指振法,操作时指或掌吸定于某一部位或穴位,前臂强直性收缩细微振颤。此法要求蓄力于掌或指,形神合一。临床使用时一般先有点按,然后使用振法,有了振颤,更有利于点按刺激纵向深透和横向扩散,且振颤使原有刺激变得更加柔和。
作用:因振法振动频率高,有消散之功。
治疗:在脘腹操作能消积导滞,消痞散结;在小腹和腰骶操作可导引元气,以温补见长。
搓法
操作:在夹持的基础上来回运动称之为搓法,其法为用双手掌夹持患儿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快速搓揉,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夹持松紧应适度,双手用力均衡,紧搓慢移。
作用:临床上一般运用于柱状部位,比如上肢、下肢、胸廓和胁肋等。
治疗:用于四指可活血化瘀、放松肢体;用于胸廓和胁肋可顺气、化积、化痰、消痞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