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概率论
这是一篇关于概率论的思维导图,n重伯努利试验:将伯努利试验独立重复进行n次,每次P(A)=P,则A有可能发生0,1,2...n次,A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为?
编辑于2022-12-13 09:39:55 陕西概率论(余丙森)
第一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一、事件
1. 概念+3关系,4运算
(一)随机事件
随机试验
专门研究随机事件的试验
三个特点
试验前不知道其将发生什么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试验课大量重复进行
重复试验的结果是以随机方式出现
样本点
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基本可能“结果”(不能再分的结果)
如:骰子:1,2,3,4,5,6
样本空间
Ω所有的样本点的集合,叫做样本空间(基本事件空间) “基本”事件,意味着不可再分
如二胎家庭的孩子性别的样本空间:
Ω1={两男,两女,一男一女}
Ω2={男男,女女,男女,女男}
由于样本空间的概念必须是基本事件组成的集合。而基本事件不可再分。 所以Ω2符合概念。因为第一种条件下,一男一女可以再分
随机事件
Ω的子集,就叫做随机事件,用A/B/C……大写字母表示
A事件"发生"↔ A中的某一样本点“出现”
不是指:"A已经发生“或“A必然发生” 而是“对未来某一个现象的陈述”(未发生)
必然事件Ω,不可能事件Ø
(二)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事件的三种关系 (名称,自然语言,数学语言)
包含(于)
(1)A发生必然导致B发生
相等
(2)A和B相等(A包含于B且B包含于A)
互不相容
(7)A,B互斥(互不相容)
斥:排斥:A发生,B必不发生
↔ AB = ∅
A,B对立 Vs A,B互斥
A,B对立
A∪B = Ω 且 AB = ∅
A,B互斥
AB = ∅
事件的四种运算 (名称,自然语言,数学语言)
交
(4)A、B都发生
↔AB(“A∩B”)
并
(3)A、B至少有一个发生
↔ A∪B(“A+B")
差
(6)A发生但B不发生
↔ A-B 或
子主题
无负事件
三位一体?
证明?
补
(5)A不发生
对立事件
对立事件 Vs 互斥事件
对立:A∪B = Ω 且 AB = ∅
互斥:AB = ∅
2.运算律
(1)吸收律
若A包含于B,则
越交越小
越并越大
(2)分配率
(A∪B)∩ C = (A ∩ C)∪(B ∩ C)
(A ∩ B)∪ C = (A ∪ C)∩ (B ∪ C)
考法:从右往左考
(3)对偶律(摩根律)
一把变两把,颠倒交并符号
解释:A和B至少有一个发生的对立面 = A不发生且B不发生 A和B都发生的对立面 = A不发生或者B不发生
∩可以省略
子主题
(4)交换律
同运算,可颠倒先后事件: A∪B = B∪A;AB = BA;
(5)结合律
A∪B∪C = A∪(B∪C)
ABCD =(AB)(CD)
例题
例1.1
①分配率的逆用 ②交换律:先处理两个分配率 ③对立事件的概念,对立事件的交集 = ∅ ④吸收律:越交越小,越并越大 ⑤对立事件的概念
例1.2 Ai ,i = 1,2,3表示第i个产品是合格品
(1)“只有第一个产品是合格品”的事件
第一个合格且第二个不合格且第三个不合格 或第一个合格且 (第二个和第三个至少有一个合格的对立面) 或 第一个合格 - 第二个和第三个至少有一个合格 或 第一个合格- 第一个合格且(第二个和第三个至少有一个合格)
摩根定律
差运算的多种形式
(2)三个零件中,只有一个合格品
(第一个合格且第二个第三个不合格) ∪ (第二个合格且第一个第三个不合格)∪(第三个合格且第一个第二个不合格)
A,B互斥,则AC 和 BC互斥吗?
越交越小
大的集合互斥,小的集合一定互斥
(3)最多只有两个合格品
至少有一个不合格品
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至少有一个不合格。即第一个不合格并第二个不合格并第三个不合格
1个不合格,2个不合格,3个不合格
A不合格且B,C合格,B不合格且A,C合格,C不合格且A,B合格,A,B不合格且C合格,A,C不合格且B合格,A,B,C不合格
二、概率
(一)概率的概念
1. 统计定义
2. 公理化定义(公认的定义)(1933年公认)
映射的形式
Ω映射为 [0,1]
A映射为P(A)
满足三条公理 则称P(A)为A发生的概率
(1)非负性
P(A) ≥ 0;
(2)规范性
P(Ω) = 1;
(3)可列可加性
设A1,A2,……An,……两两互不相容
子主题
3.公理化定义的性质
(1)0≤ P(A) ≤1, P(∅) = 0, P(Ω) = 1;
(2)A,B互斥,P(A∪B)= P(A)+P(B);
(3)求逆公式:P(A拔)= 1-P(A);
(4)减法公式:
子主题
子主题
为什么
因为
所以
子主题
奥~如果B在A的集合内,就能分别计算A,B的概率然后相减。 如果B不在A里的话,只能分别计算A, A和B的交集的概率然后相减
(5)加法公式:
P(A∪B) = P(A)+P(B)-P(AB);
推导思想:
将P(A∪B)写成两两互斥形式 在使用减法公式化简
对于并集的,可以转换成互斥的表示形式
为什么有些“多个事件进行运算后”的概率 = ”多个事件对应的概率“后的运算!
子主题
例题
例1.4
“A,B,C全不发生”求概率
①减少伞(摩根定律/对偶律) ②去伞(求逆公式) ③化简(加法公式) ④求每一项数值(越交越小)
①减少伞(摩根定律) ②去伞(减法公式) ③去括号(分配率逆用) ④减少P中的事件(加法公式)
处理伞
摩根定律
多个伞变一个伞
减法公式
子主题
求逆公式
子主题
(二)古典与几何概型
预备:
1. 加法原理:
分类
2. 乘法原理:
分布
3. 排列: (阶乘公式) (具体数值计算方法)
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 (每次取一个,总共取m个),排成一列
(1)有放回:
n * n * n * n…… = n^m种取法
(2)无放回:
子主题
4. 组合 (阶乘公式) (具体数值计算方法)
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 不考虑顺序 →称作从n个元素中去除m个元素的组合
子主题
1. 古典概型
(1)特征:
有限 等可能
(2)计算:
例1.5
4个次品,6个正品,从中取3个。 求至少有一个次品的概率
法一
正算(分情况一步步来)
法二
反算(求逆公式倒一下)
法三?
错在哪里了?
分子多算了。
2. 几何概型
(1)特征
无限等可能
(2)计算:
补例:
向[0,1]随机地投一点
(1)点恰好落在x=1/2处的概率为
子主题
(2)点落在(0,1)内的概率为
子主题
概率=0,1并不意味着其事件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 因为在一维几何概型中,一个点的长度为0
例1.7
子主 题
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放到坐标系中,
画符合条件的方程的直线/曲线分割面积
定积分的几何应用
子主题
(三)条件概率 与 乘法公式
1. 条件概率
(1)定义: (自然语言) (记作) (计算公式)
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 称为条件概率,记为P(B|A), 当P(A)>0,时, 规定:P(B|A)=P(AB)/P(A)。
注:以前的无条件概率,本质也是条件概率 推到过程:
子主题
注2:P(AB)VS P(B|A)
P(AB)
A,B都发生的概率
P(B|A)
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
第二次射击是第一次命中的概率记为? 用Ai表示第i次命中,i=1,2
子主题
子主题
(2)计算:
P(B|A) =
法一 (啥时候用?)
公式法 若P(A)>0, P(B|A)= P(AB)/P(A)
进行公式化简、推导的时候
法二 (啥时候用?)
缩减法
将样本空间缩减成A,直接计算
知道具体数值进行计算的时候
例1.8
解?
解:令Ai表示第i次取到红球,i=1,2
法一(公式法)
求概率时,一定要先思考样本空间是多少,再思考样本点是多少。 样本空间若不放回,就会变少
法二(缩减样本空间法)
子主题
直接将条件用上,缩减样本空间,然后 直接计算要求的事件概率
(3)性质
①基本性质
子主题
②求逆公式?
子主题
证明?
子主题
要证明条件概率的方法:写条件概率公式
③加法公式?
和“无条件“概率的加法公式相同,只不过要加上条件
注:怎么看待P(C|B|A)?
无意义
④减法公式?
同样只需要无条件概率的减法公式+条件标志即可
2. 乘法公式(链式结构)
公式:
P(AB) =?
P(A)P(B|A)
A:初试通过,B:复试通过 初复试都通过的概率 = 初试通过,且初试通过的条件下复试通过
子主题
P(ABC) =
P(A)P(BC|A) = P(A)P(B
P(AB)P(C|AB) , [P(AB) > 0] =P(A) P(B|A) P(C|AB)
P(ABC...Z) =
子主题
(四)全概率公式 与 贝叶斯公式
1. 完备事件组
定义?
设A1,A2,A3...An两两互斥,且A1∪A2∪A3...∪An = Ω。 则称 A1,A2,A3...An为Ω的一个“完备事件组”(或“划分”)
理解?
就是将样本空间划分成n份,每一份是一个事件。这n份合称样本空间的完备事件组(划分)
A与A的补是?
完备事件组
2. 全概率公式:(要会推导)
若P(B)不好求,则?
将P(B) = P(BΩ),Ω划分成完备事件组
→由于完备事件组两两互斥,所以加法公式更简单。
→得到全概率公式
子主题
什么时候用?
一个随机试验如果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有多种可能结果, 让求第二个阶段的概率。
例1.10
由全概率公式
由古典概型
由生活中的常识(抓阄)
第一个人抓到黄球的概率是20/50 第二个人…… 同样是 20/50 第n个人 …… 同样是 20/50
3. 贝叶斯公式 (公式是啥?)
例1.11
三、事件的独立性、贝努力概型
(一)独立性
不独立的标志
、不独立
独立的标志和推导公式?
一般条件下,P(B|A)≠P(B)
1. 定义
事件A,B独立 ↔
P(B|A)=P(B), P(A)>0
P(AB)=P(A)P(B)'
直观上: A的发生对B没有影响
2. 结论
(1)下列四对事件:
A与B,A与A`,A`与B,A`与B`; 一对独立,另外三对也独立
(2)与任意事件独立是?
概率为0和1的事件
(3)P(A)>0,P(B)>0.
A,B两事件独立和互斥的关系?
A,B独立必然不互斥,互斥必然不独立
A,B独立和互斥的结论的推导公式?
A,B独立 ↔
P(AB) = P(A)P(B)
A,B互斥↔
AB = ∅ → P(AB) = 0
互斥→没有交集→没有影响→独立的想法对吗?
错, 互斥 ——排斥,像吸铁石一样,接进不了是有影响的 独立 ——可以接近,也可以不接近,无影响
(4)
A,B,C相互独立 ↔
A,B,C两两独立 且 P(ABC)=P(A)P(B)P(C)
例1.12
A,B,C两两独立 ↔
P(AB)=P(A)P(B)
P(BC)=P(B)P(C)
P(AC)=P(A)P(C)
例1.14
子主题
无变量重叠,则随便做运算,都仍然相互独立
A,B,C相互独立,如何快速判断A,B,C运算之后的时间仍然相互独立?
只要没有变量重复,就仍然独立
(二)伯努利概型
1. 伯努利试验
只有两个结果A和A`的试验
2. 独立重复试验
各次试验结果独立
3. n重伯努利试验
将伯努利试验独立重复进行n次, 每次P(A)=P,则A有可能发生0,1,2...n次, A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为:?
子主题
4. 有截止的伯努利试验
伯努利试验第n次试验恰好是A第k次发生的概率为?
子主题
讲了 三种概型 六大公式
三大概型
1.
古典概型
2.
几何概型
3.
伯努利概型
六大公式
1.
求逆公式
P(A`)= 1-P(A)
2.
减法公式
P(A-B) = P(AB`) = P(A)-P(AB)
3.
加法公式
P(A∪B) = P(A) +P(B)- P(AB)
P(A∪B∪C) = P(A)++ P(C) - P(AB)--P(BC)+P(ABC)
4.
乘法公式
P(AB) = P(B)P(A|B) , P(B) > 0
P(AB) = P(A)P(B|A), P(A) > 0
5.
全概率公式
6.
贝叶斯公式
子主题
伯努利概型公式
第二章 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考试大纲
1.
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
理解分布函数F(x)=P{X≤x}(-∞<x<+∞)的概念及性质
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2.
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
掌握 xx分布及其应用
0-1分布
二项分布 B(n,p)
几何分布
超几何分布
泊松(Poisson)分布P(λ)
3.
了解(数三掌握)泊松定理的
结论
应用条件
会用泊松分布近似表示二项分布
4.
概率密度
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
掌握xxx分布,及其应用
均匀分布U(a,b)
正态分布N(μ,σ^2)
指数分布E(λ)
5.
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一、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在老师的课堂中:r.v. = 随机变量
variable random
(一) 随机变量
1. 定义:
取值有随机性的变量
数学上指
定义在Ω上的单值实值函数X=X(ω),ω∈Ω,ω为样本点。
注
X = X(ω) X是实数 ω 未必位为数
引入随机变量的原因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