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文写作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有帮助有一定公文写作基础、经验的伙伴提供提升能力的路径,将公文写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概括、总结,给与警示的同时,提供解决方案、思路、办法、技巧,帮助写作者更加高效、高质的完成写作工作。
编辑于2022-12-13 13:55:28 甘肃公文写作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高效的原因
熟练掌握了写作方法和窍门
掌握了事务背后的规律、原理和底层知识
从纷繁的表象中抓本质
第一个问题“转化”
转化?
把收集学习的知识吸收消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转化,基础在转,关键在化。
化,就是绝对不能照搬照抄
如何转化
一是书本知识的转化。
读书的目的就是积累知识,应用实践
知识积累包括
理论知识
社会知识
专业知识
公文起草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哲学思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是上级精神的转化。
“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
公文写作一般离不开上级精神的穿搭落实, 所以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工作时,要保持和上级精神相一致
这就要求对上级精神
吃透
悟懂
准确把握
深刻理解
引用政策原汁原味
落实政策不折不扣
注意:
不能照搬照抄上级精神
上下一般粗,左右一样齐
如何学习上级文件和指示精神
主要是找方向、找依据
站在领导的高度和指导工作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虑如下问题
主要精神是什么?
提出的重要思想和原则有哪些?
在指导工作中应注意和解决什么问题?
如何把主要精神和思想原则贯穿到领导公文中去?
三是领导意图的转化。
公文是领导机关、领导同志意图的体现,那么它应该尽量反映出领导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
所以在写作前要摸清、摸准领导意图
领导意图怎么摸?
把领导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零散认识集中起来思考
注意领导在某个场合、某次讲话或交谈中冒出一些火花,有时可能只是一句话、一个例子
平时跟领导下基层、交谈工作时要注意用心记录
做到以上,联系起来思考, 深入集中分析,把握领导讲话脉络,总结梳理共性、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延展领导意图
有时领导的思想是“火花一闪”,此时就需要我们积极思考,沿着领导的思路深入研究,做好充实、深化、创新的工作
善于“投石问路”和“抛砖引玉”
可以先列出简单的提纲,送交领导审阅,以进一步探明意图,确定大框架
四是他人智慧的转化。
借助“外脑”,提高公文的质量
公文起草往往是一个集体性的劳动,从讨论到起草,从修改到把关,从审核到签发,要经过很多人的关口,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起草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吸收他人观点,择其善者而用之,这样有助于。
善于“借力”,获得更多支持
如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
如多请领导改稿子或同事提意见,多改才能出精品,多听取意见才能提高,讨论与修改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对于公文来说,文字只是基础,思想才是腾飞的羽翼。思想从何而来?
思想从不同观念的砥砺中来,从集体智慧的碰撞中来。
广泛了解他人的思想成果,努力提炼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从而很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是实践感悟的转化。
写作能力的提高,光靠写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一定要紧密结合实践进行思考。
公文是“花”,工作实践就是“木”,花离开木,自然难以生存。
写作其实是一个“模拟决策”的过程,这就需要
掌握情况
分析问题
做出思路
做出部署
要增强对实践工作的领悟力,就是在遇到问题后,多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剖,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什么?
在干中思,在思中写,在写中学,逐步学会在
实践中把握大局、理清思路
在实践中“解剖麻雀”、提高认识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出对策
第二个问题“镜像”
公文写作的实用性,其是有明确目的和指向的 在公文写作中要注意把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
就是发布公文、使用公文的个人或者组织 或者是领导机关,或者是领导集体,或者是领导个人
客体
就是公文的接受者、执行者 也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单位和群体
公文写作者
是连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 是受命将公文主体的意图与公文客体的意向连接和贯穿起来的纽带,而并非真正的主体。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镜像,公文写作者居于其中,所以,需要具有双重视角、双重观照,要具备角色意识和对象意识,或者说,既要有领导者意识,也要有接受者意识。
公文写与用之间存在一种供需关系
只有适应用户需求、让用户满意才有价值
从内在关系来说,公文作者不同,或者接受者不同,对公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从外部关系来说,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公文同样要因事因地因时而异。
按层级分
可以分为对上汇报,对平级交流、对下部署
按关系分
可以是对内或者对外
按文体分
不同公文的格式、写法和用途都不一样,这些我们在前面已经做了讲述
按场合分
如同样是领导会议讲话,就可以分部署会讲话、动员会讲话、总结会讲话、表彰会讲话、交流会讲话、座谈会讲话、汇报会讲话等若干种,都有差别
按时点分
如同样是报告,年初、年中和年底又不一样
在写作中,从写作者和接受者两个角度加以把握
首先,要牢固树立“领导者”意识。
要时刻牢记公文写作是代领导立言,公文以单位、部门名义上报或者下发体现的是领导者的思路,所以公文起草者必须杜绝“起草者自己的话越多,越体现起草者水平”的思想
牢记公文是对领导者思想的记录和整理,而不是起草者自己独出机杼。
起草者的工作是将领导者的思想、思路表达准确、完整、晓畅,而不是将领导者的思想任意解释或者随意增删、修改。
公文起草者在受领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将领导的指示听清楚、问明白、记准确、录全面,对这些问题了如指掌:
公文什么时候交初稿?
以此安排自己的工作进度,该加班加点的要加班加点;公文将用于什么场合?
公文的上报或印发、宣读对象是谁?
是什么范围?
公文什么时候送交印刷?以此确定写作的语气、内容取舍及最后定稿的时间
领导者想表达什么?
一定要准确、全面地记录领导者的意图,可以使用录音笔,对于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请领导再说一遍,确保理解领导意图没有偏差和遗漏。
这是起草好公文的重要前提。
公文要把领导是否满意作为衡量价值的根本标准。
只有悟透领导的想法、跟上领导的步伐、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体现领导的风格,才能让领导满意。
具体来说,要注意四个方面。
一是正确领会领导意图,避免“这些话不是我想说的”。
这是起草公文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性环节。
只有仔细揣摩、认真领会、全面把握并紧紧围绕领导意图去组织、策划,才能确保不跑题、不偏题、不离题;只有如同领导自己头脑里所想、领导自己嘴里所说,领导才会满意
切不可自作聪明,完全不考虑领导的需求另搞一套。这样就犯了主观主义错误,就算写得再好,领导也无法使用。
二是完善升华领导想法,避免“这些话都是我说的,但没什么新东西”。
起草文稿不能简单地当传声筒、复读机,只把领导交代的想法、内容写出来就行了,还必须以“不在领导其位,要谋领导其政”的精神,坚持“源于领导而又深于领导”,根据领导的想法深入思考和研究,自觉把思维活动上升到领导层次,对领导意图进行扩展、完善和升华,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具体化。
文稿起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挥聪明才智、运用知识积累,对领导想法和要求查缺补漏、修饰完善的过程,甚至是对领导意图再提炼、再深化、再升华、再创造的过程。
在不脱离、不偏离领导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把领导的想法一点点充实、一步步拔高、一层层深化,把该想的想透,把领导没交代而必须要写的写出来,把领导想说而没有完整表达的说到位,形成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辞章优美的公文。
三是精心扮演领导角色,避免“这不像我说的”。
起草文稿是以笔代领导表达思想观点,全身心地把自己置身于特定场合,忘掉自己的存在,时刻把自己当成领导,以“领导”的视角而非“我”的视角去思考、分析问题,以“领导”的身份而非“我”的身份给别人讲话或作汇报,才能与领导“一条心”,和领导不谋而合,使写出的文稿为领导所用
。公文起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关起门来当领导”、演好“临时性角色”的过程。
把自己想象成“领导”,找到“在场”的感觉,设身处地用领导的心理、习惯、思维和表达方式来思考该说什么、怎么说,而不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要想在写作时“进入角色”,平常就得“熟悉角色”。
凡领导了解的大事都要了解
领导考虑的重要问题都要考虑,尤其要把注意力放在对全局工作的了解和考虑上
尽量研究熟悉领导的业务工作,不当门外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参加领导出席的会议活动等,对领导在不同场合的谈话要认真记录、细心揣摩
认真分析领导对一些问题的批示,悉心研究领导撰写的重要文章。特别要认真研究领导在会议上的脱稿讲话、调研时的即席讲话等,捕捉其思想“火花”,找出最有价值、最有新意的见解。
四是准确体现领导风格,避免“这些话都对,但谁来说都行”。
受命于谁,公文的风格特征就应服从于谁。
要让领导满意,仅有好的内容、好的框架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进行修饰和雕琢,尽量符合领导的个性特征,打上领导个人的独特印记,充分体现领导的气质、学识和风格。
而不同的领导,其风格往往是不同的。
从思维习惯看
有的领导喜欢高屋建瓴地提出问题
有的喜欢细致入微地分析问题
有的喜欢突出一两个重点
有的喜欢面面俱到
从语言表达习惯看
有的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古诗词和谚语
有的喜欢举出案例分析
有的喜欢富有文采的长句
有的喜欢铿锵有力的短句
有的喜欢气势恢宏的排比
有的喜欢朴实无华的语言
有的喜欢用数据说话
公文必须做到按照领导的思维、讲话风格来写,使公文风格与领导的风格相一致。如果只凭自己的想法行事,就可能南辕北辙。
公文起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模仿领导风格的过程。
要体现出领导的风格和特征,就需要适应领导口味、模仿领导语气,对自己的语言进行改造,务求达到“神似”。
平时要通过多听领导讲话、阅读领导文章、找机会与领导交流等方式,了解领导的文化修养水平、讲话习惯、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工作方式和个性特征,在写作时有针对性地剪裁现有材料,搜寻需要的资料,变换语言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突出其个性特点,适应和体现领导的不同风格。
其次,要牢固树立“接受者”意识。
公文有其特定的“接受者”或者说“受众”。会议讲话的“受众”是全体与会者,汇报的受众是上级单位领导,情况介绍的受众是兄弟单位的同志。公文起草者在起草公文时一定要心里时刻装着“受众”,揣摩受众的心理,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和不同身份撰写公文。如果受众是基层群众和全体干部职工,公文用语就要尽可能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讲道理要深入浅出,多举例子、多摆事实,尽量少用枯燥的数字或者深奥的理论;如果受众是兄弟单位同仁或者上级单位领导,对于本部门、本单位的特色提法、工作要予以一定解释,否则受众会一头雾水;如果受众是学者专家,则要把相关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阐述清楚,不妨使用专业术语,这样有利于受众思考,提出好的意见建议。在起草公文时,一定要站到受众的角度想问题,确保每句话受众都能接受、都能理解。
例如,同样写领导讲话或报告,每个稿子都有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对象,起草时必须先明确受文对象,先界定话题范围,不讲与听众无关的题外话,要讲与听众密切相关的题内话。首先,要明确会议的性质和目的,围绕会议的中心议题来讲,弄清楚会议是动员会议、部署会议、总结会议还是表彰会、庆功会?会议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其次,要明确参加会议的是哪些人?这些人有什么共性?会议要求这些人做什么?这些人又能做什么?针对他们的责任、心理和愿望来明确主题、搜罗素材、组织语言。最后,还要学会情景假设,假设这样讲听众会作何反应?那样讲听众会有何感想?总之,要有意识地从听众角度去反观文稿,给文稿起草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第三个问题“逻辑”
从三个方面把握公文写作的显性或隐性关系
一是政治逻辑与文章逻辑。
既然叫“公”文,就要政治逻辑优先,文章逻辑次之,文章逻辑要服从政治逻辑。
例如
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在哪儿,一定要学会从政治高度上看问题,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起来思考;
讨论的问题与哪些政治观点、政治原则有关联,一定要认真辨析和深入研究,不能有偏差;
引用政治性的表述一定要准确,不能自己凭记忆,想当然,拿不准的一定要查对出处;
涉及一些党的文件和领导人职务,一定要搞清楚。
写作时经常要引用中央文件或者领导人的讲话,一定注意,要以最新论断为主,既往论断为辅。
写作之前要把这个问题的相关论述找出来,以最近、最新的论断作为根据来写。
二是思考逻辑与文本逻辑。
一篇文稿必然有一个逻辑架构、一个思路框架,在写作时,在明确主题的大前提下
要理清纵向的思路体系,这需要找准工作中的主要矛盾;
找突破口
找切入点
找结合点
要构思横向的观点体系,这需要找准工作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思路和观点,内在思考与文字提纲,其实就是思考逻辑和文本逻辑,前者需要系统思维,后者需要结构思维,两者缺一不可。
缺了系统思维,立意是把握不好的,主题是立不起来的,思路是不连贯的;
没有结构思维意义上的具体观点,系统思维就会落空,结构是不成体系的,内容是难以组织的,素材也是不知如何处置的。
无论是系统思维的思路,还是结构思维的提纲,都必须从实践、实际、实事中来。
三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公文体现着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承载着群众的期待、信任和嘱托。
一方面,必须坚持真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写好公文的根本保证。
另一方面,公文必须体现民心、民意,要与实践相结合,接地气。
公文质量的高低、分量的轻重、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深刻,是否具有理论深度。
深化理论认识,提炼思想观点,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着眼大局。
什么是全局?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要求
着眼行业和领域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大背景
按照本单位领导机关的决策意图开展工作
就一篇具体公文来说,涉及的范围可能是某一个方面的工作,但放在全局中分析才能很好地给它定位。
二是探寻本质。
撰写思想性比较强的公文时,只有抓住要害,才能说服人。
探寻事物本质,关键在于分析,不能把认识停留在一堆素材或现象上。
三是反复比较。
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把最好的思想观点选出来,同时可以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开阔思路,丰富认识。
当思想观点不统一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首先,站在全局分析自己和别人的意见,排除片面认识。
其次,换位思考,多角度地看问题,避免钻进死胡同。
再次,不要轻易否定一些不够成熟的观点,一些比较有新意的思想往往包含在其中。
最后,不固执己见,但也不能随波逐流,要有坚持自己意见的勇气。
四是“瞻前顾后”
工作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随着形势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工作侧重点,这些问题和工作同以往的情况也不能截然分开,确立公文的思想观点时,应该注意到工作的连续性。
讲一个问题,要看看这方面的情况以前讲到什么程度,现在再讲,既要避免重复,又不能自相矛盾。
在一个材料中,前后的观点、提法也要互相照应,不能“打架”。
公文写作要避免这些情况:
有的同志视专家学者的观点为圭臬,盲从于专家权威,不去独立思考,以别人的观点为观点先做结论。
有的同志习惯于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受思维定式或外界“误读”的影响,靠感觉、拍脑袋、凭经验拿出办法。
有的同志不熟悉基层生活,不了解基层民情,不掌握群众语言,不善于在家长里短之间洞悉情势变化、在万户千村之中探寻民心所向,尤其是听到群众琐碎零乱的倾诉就不屑一顾,听到群众发牢骚、泄怨气的话就呵斥制止,只愿意听符合自己想法的意见,听不得不同意见。
第四个问题“创新”
公文可以说是一种制式写作,入门并不难,难就难在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创新就要突破公式思维
公文的思维定式主要表现为:简单思维、惯性思维和经验思维。
简单思维只一味地遵循条条框框
惯性思维是在写作中按照从己、从众和传统习惯方式进行
经验思维是凭经验来决定写作活动
公文写作也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文字要创新,格式要创新,立意更要创新。要做到每写一篇文章,尽可能与别人写得不一样,与自己过去写得不一样。
所谓“创新”,出新意,就是要运用创新思维,立言达意,少写大话、套话、空话、现成话,多写新话、实话、活话、提神话。
一方面平时要多掌握新情况、新问题,积累新思想、新材料,写起来才会有新意、有新话
另一方面,要努力提炼新思想、新观点。当然,我们提倡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胡编乱造
公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在工作中“干”出来的,这就需要公文写作者具备亲身体验和实践的自觉性,写作时灵活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深刻的理性思考。要坚持问题导向,公文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旨在解决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写作时一定要向工作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聚焦,要把创新的落脚点定在解决问题上。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是在框架结构上创新
公文主要有几种布局方式:
一是纵向布局。
从时间顺序上来说,一步一步顺下来。这是一个什么事情,什么时间提出来的,从哪一年开始做的,各阶段的发展情况,现在处于什么状况。
是按照事情的逻辑关系来安排。重要文件和领导的讲话,先谈事情的重要性、重要意义、重要认识,再谈面临的形势,遇到的新情况、新挑战,下面再讲有什么艰巨任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二是横向布局。
主要是看文章主题涉及哪几个方面,相互之间是并列关系,一一分述。
三是交叉布局。
大多数的领导讲话、文件,都是交叉布局。
例如,前头讲历史、讲形势、讲任务,是纵向结构,接着讲到现在的状况,下半部分一条条地讲怎么做,是横向结构。
在起草公文时,要灵活运用几种结构方式,更好地表现内容,不要受固有的思维局限。
对固定格式公文创新有几种途径:
一是打破常规的两段式或者三段式,采用多段式,把重点问题拎出来,一个个单说;
二是在局部进行框架调整,
如讲完成绩之后,加入几条体会,在讲工作任务之前,加几条工作原则,这样来丰富和完善相关内容。要尽可能采用创新的形式和结构,以使文章显得有精气神。
二是思想论断上的创新
公文如果没有新的思路和观点,很容易老腔老调老面孔,落入俗套,味同嚼蜡,讲一堆正确的废话
文贵创新,这种创新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观点、方法、结构、词句、体裁、风格等,但重点是观点创新。
例如
在“三严三实”党课材料中讲到“用权不严”的表现时,列举了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等现象后,又另起一笔:“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种现象,在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有的干部信奉‘宁可不干事,也要不出事’,在其位不谋其职,虽然不敢伸手,却也没有担当,在工作上推诿扯皮、敷衍塞责,遇到矛盾问题绕道走,对不良现象姑息迁就,还为自己不担当、不作为找借口。这其实也是用权不严行为的一种表现。”
在谈到“谋事不实”时,也有这样一段:“实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一些人之所以热衷于作秀、沉迷于表面文章,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除了作风虚浮,与能力不足造成的本领恐慌也有很大关系。许多‘不实’的背后,是‘不能’的问题。一些干部遇到难题往往采取鸵鸟政策,把矛盾盖起来、让自己藏起来,推动改革总是习惯挂空挡,不敢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笨办法不顶用,既无法向前迈步,又不甘落于人后,既没有能力水平,又怕说自己不行,于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来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就丢了。”
三是文字表达上的创新
公文不能是“八股腔”“不说人话”,要努力使语言更加生动、简洁、清新,到群众中去汲取语言,到鲜活的生活中去提炼语言。
语言只有“接地气”才生动,只有写得生动,才有利于增强公文的可读性。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追求语言的生动活泼,不只是表面上使用一些俏皮话或者流行语,更多的是文稿的一种内在精神,思想活泼,思维敏捷,力避呆板、老套、枯燥、模式化、概念化。
在语言准确、平实、简洁的基础上,还要努力使公文有点睛之笔,有突出的亮点和闪光点,有深度、出思想,而不是平平的流水账,既让听的人容易记住中心思想,又在某一领域内叫响了一些提法。
四是阐述角度上的创新
同一篇公文,同一个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也是创新点。
例如
每年的工作报告都要部署工作,而一个单位,说来说去也无非是那几件事,怎么样避免年年说现话呢?
这就需要创新。如果去年说了几条要求,如要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开拓市场等,今年如果要说的还是这几件事,我们能不能换个视角,从为什么要这样部署工作的视角,也就是工作安排背后的工作思路的角度来加以阐述,就能写出新意,而且还能加深大家对所写内容的理解,
例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抓住行业形势好转的有利时机,扩大盈利基础;
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着力解决突出瓶颈问题,充分释放发展势能;
抓住市场开拓的工作主线,推动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这是对具体工作安排背后的深层次工作思路的揭示,能让受众既知道干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干,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就是阐述角度创新所带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