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首联写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历,颔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结尾两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达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已成为激励爱国志士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情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济世情怀和兼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这是一篇关于4天净沙·秋思的思维导图,全诗,情感诗人,选取10种景物,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漂泊在外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这是一篇关于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思维导图,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过零丁洋》
内容(结构)
首联写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历
颔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结尾两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达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已成为激励爱国志士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中心思想:诗歌通过追忆个人一生科举入仕和起兵抗元的艰辛经历,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大义凛然、以死明志的民族气节。
文学常识
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卷十。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bǐng)祥兴元年被元军所俘。次年,文天祥过零丁洋(即“伶仃洋”),写了这首诗。
感情基调(情感变化线索)
前六句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
后两句转而道出激情慷慨的绝唱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翻译:我遭遇辛苦终于因精通经书而被起用,在兵荒马乱的四年里我一直坚持抗元。
注释:[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中进士第一名。[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记叙两件事
① 21岁时,因读经书考科举入仕途。
②国家危急关头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首联作用
①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介绍诗人出身和四年抗元斗争。②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沉浮雨打萍
注释: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翻译(画面):山河破碎好像被风吹散的柳絮,我一生飘摇不定就像是雨打的浮萍。
修辞
比喻
“风飘絮”比喻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历经艰辛危苦而动荡不安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对偶
“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注释:[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翻译:在惶恐滩头因兵败曾说起惊恐不安的心情,如今在零丁洋里又感叹自己的孤独无援。
内容理解: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①双关、对偶。②“惶恐”“零丁”既实指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方,也巧妙地借两个地名,表达了因国家形势的险恶和个人境况的危苦而产生的孤苦忧愤之情。③不仅语意双关,而且对仗工整。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翻译
自古以来有谁能一生不死?我要留得一片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辉。
尾联 作用
①直抒胸臆,写诗人捐躯报国的决心。②在反问中虽然表现了诗人报国无成的惋叹,也集中体现了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大义凛然、以死明志的民族气节。
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理解尾联
①作者生平: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
②理解: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本诗慷慨陈词,以诗述志,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过零丁洋》是一首述志诗。
①诗的开头,诗人回顾身世,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
②三四句紧承上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诗人内心深沉的忧愤。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心,言辞倍增凄楚。
③五六句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战栗的痛苦心灵。
④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基调由悲郁转昂扬
同意
诗的前三联高度概述了国家的艰危困厄和自己九死一生的悲愤抑郁之情,
尾联则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本诗抒情“妙”在何处
示例一:即事抒怀。写自己的身世、抗元经历和坎坷命运,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抒发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
示例二:直抒胸臆。尾联直接抒发诗人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沉郁的诗风和“诗史”的笔法
示例一:沉郁的诗风。诗歌前三联写国家形势危急、个人命运坎坷,表达了悲愤抑郁之情。
示例二:“诗史”笔法。“干戈寥落”“山河破碎”“惶恐滩”“零丁洋”,真实叙述了元军攻打南宋,南宋山河破碎、国家形势危急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