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写好公文的八个“锦囊”
写好公文的八个“锦囊”:持续输入、打牢基础、开启悟性、思维训练、二八法则、善用套路、一气呵成和舒服姿势。
编辑于2022-12-15 13:13:41 甘肃写好公文的八个“锦囊”
锦囊一 持续输入
重点学好三门学问
哲学
哲学是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是认识论
公文写作就是一个运用哲学思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哲学作为指引,能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
逻辑学
逻辑学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方法论
学好逻辑学可以提高使用概念、提出命题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心理学
心理学是解决为谁写的问题,是对象论
运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够使公文更加符合受众的期待和需求
主动学习了,工作才会越来越轻松,学习欠账太多,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忙;
要抓住重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避免碎片化和零散化,还要以写促学,学用相长,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提高知识的“变现”能力。
锦囊二 打牢基础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水平、学养、底蕴、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要靠长期不懈的积累
积累什么?
积累构思
积累知识素材
积累语言
积累写作信心
积累工作心态
第一,学会十八般武艺。
掌握各种文体,把“马步”扎稳,真正熟悉公文的基本特点和文体格式。
通过多写多练,学会不同文体技巧,熟练掌握基本功,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融会贯通,有所创新。
第二,磨刀不误砍柴工。
把一些非常有必要的基础工作做好了,能够大大提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
要注意加强基础资料储备工作,把有用的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存储,需要用的时候,用关键词一查,就出来了,比临时去翻去找要快多了。
加强基础工作,包括严把质量关,严格稿件核对,确保准确性和规范性,包括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强文件资料的归档整理,加强信息搜集等。
一开始可能烦琐一点,但是先规范,再简化,等形成了习惯,就非常受益。
第三,调查研究是基本功。
对公文起草来说,不搞调研,不明情况,脑子里没东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调查研究的实质是深入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过程
调查,感性认识
研究,理性认识。
不论你阅历多么丰富,互联网思维能力多么强大,都不能代替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
直接接触,面对面了解情况和商讨问题,获得的认识和感受与间接听汇报、看材料、从网上获取信息是截然不同的。
调研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做个有心人,处处皆学问。
锦囊三 开启悟性
“悟”
用心去体会和认识事物,所以它的本质是认知,是思想的反映。
好的公文是靠“思想”站立的,“悟”越接近事物本质,“思想”就站得越高,文稿就写得越深刻,越让人喜闻乐见。
怎样算一个人领悟力强
就是他领会、理解、感悟的能力强,包括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是一个人连贯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体现。
有了这种领悟力,就能够更好领会意图、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看问题会更准,工作效率也更高。
提升领悟力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第一点,做事要由东。
公文是一个领导机关、领导集体或者领导个人意图的表现,所以准确把握、有效传达这一意图,就是公文的主要任务。
如果你写的东西,自己觉得很好,领导却觉得这些话不是自己想说的,我们就没法说这篇文章是成功的。
领会意图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转换角色,“身在兵位,胸为帅谋”。
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认真比较和对照领导做的修改,经常从中学习,就能很好地了解领导的思维习惯和意图。
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第二点,捕捉思想火花。
写文章要把握三脉
具体就是把准时政方针的“脉搏”
把准现实问题的“脉络”
把准领导思想的“脉动”
这些都离不开悟性。
好的文章需要思想,那么思想的源头从哪儿来,除了自己学习思考研究之外,也要善于把握领导的思想火花
主动参加领导主持召开的各种会议和调研活动
多听领导的即席讲话
及时捕捉领导的思想闪光点
领导不经意说的话,却恰恰是他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反应,一瞬间迸发的观点,却往往是他长期思考的结果
这些火花与自己所思所想和知识储备一碰撞,就能产生化学反应。
第三点,保持空杯心态。
我们说,写文章要有主见,但这绝不等于固执自我,而是要尽量去除内心的成见、思维定式,用更开放的心胸接受外界的信息,用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意见,善于反思,敢于自我否定,经常把自己归零。
最厉害的人就是永远保持空杯心态的人。只有敢于不断自我否定,一个人才可能真正成长,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提升。
除了悟领导意图之外,还要悟上级精神。
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工作时,要保持和上级精神相一致,观点创新也要在充分吃透上级精神的基础上进行。
既做到引用政策原汁原味,落实政策不折不扣,又要尽可能从上级精神中领悟出本单位的工作思路、发展方向,不能满足于照搬照抄。
还有一点就是悟听众心理,公文都有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对象,起草的时候要明确受文对象,界定话题范围,少写题外话,要写与受众相关的、贴近的题内话。
学会有意识地从受众角度去反观,找到新视角和新思路。
锦囊四 思维训练
第一,要有问题意识。
就是一种提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这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这里介绍一个围绕问题起草公文的基本方法。其步骤是:
能提出一个新问题,证明你在思考;
有自己悟到的新观点,说明你对这个问题有独到理解;
有准确的事例和数据,证明你经过了调查研究;
有几个合适的比喻和典故,说明你吃透了问题,能够深入浅出;
有自己的语言表述,说明你不是在抄文件。
第二,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这是两个管用的方法。
要让自己有源源不断的思想观点,就有必要博览群书,多与人交流,其实也就是通过知识的交互碰撞产生思想火花。
起草大的文章之前来一次头脑风暴,开一个“神仙会”,集思广益,不设限地讨论,产生思维激荡,从中找出最佳思维角度。
思维导图是一种很有效的工具,用起来很简单却有效,因为它符合思维的规律,能够帮助人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垂直思维和水平思维之间跳跃,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运思四法,就是起草公文有必要掌握的四种重要思想方法。
一是辩证思维
公文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政论文,在思维方式上以理性思维为主,在内容形式上以说理为主。
但干巴巴地说理是不行的,要理从事出,从具体的事出发总结出道理。
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它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从而系统地、深入地认识对象。
二是战略思维
是一种系统地、创造性地思考、谋划全局性问题时的思维活动过程,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洞察能力、判断能力、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预见能力最为关键。
三是全局思维
全局从空间上说具有广延性,是关于整体的问题;从时间上说具有延续性,是关于未来的问题。
全局思维就是审时度势,时势并举。
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内部与外部、未来与现实的关系。
四是创新思维
其实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本质在于把创新的感性意识提升到理性层面上,为事物找到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创新最大的问题在于知易行难,同时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锦囊五 二八法则
在构思上重点抓立意,在内容上重点抓主题,在结构上重点抓提纲。
第一,意在笔先,就是说立意先于写作。
动笔之前,首先要想清楚为什么写、写什么,想传达什么思想、观点和情感,也就是为文章定下基调,确定文章的思想基础。
立意直接决定着文章质量,是文章的灵魂命脉,但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写一篇好文章,需要花大量时间在立意上。
确定立意即“破题”,要把握好时、事、势,做到有理论高度,有论述深度,有独特角度,能够站位全局,抓住关键,把握趋势。
“时”就是时代,文章要“为时而著”,符合时代要求。
“事”就是事物,文章要“为事而作”,写文章要把事情吃透。
“势”就是趋势,要顺应发展的趋势。
立意要注意把握好四个度
一是高度
从理论政策层面分析事物,在全局和大势上审视事物,在大的趋势中判断事物;
二是深度
就是思考问题深入独到,分析事实到位精准;
三是角度
显示出不同一般的见解,不落俗套;
四是尺度
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不偏不倚,妥当得体
第二,题好一半文。
这里的“题”既包括文章主题的确定,也包括标题的提炼。
主题是否明确,提炼是否精准,内涵和外延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文稿质量。
主题决定了材料取舍,支配结构布局,制约着表达方式,影响遣词造句,说题好一半文并不为过。
确定文章主题是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多花时间在主题构思上是非常值得的。
公文主题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明,内容上一文只能一个主题,构思上要鲜明地突出主题,语言上要直陈主题。
主题的直接呈现就是标题,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有体会:写文章相当大的精力要放在标题制作上,需要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反复修改。
第三,拟出好的提纲。
围绕主题设计结构是公文写作的重要步骤,结构设计是通过提纲呈现出来的。
能拟出一份完整、准确、精美的提纲,说明头脑中已经有了文章的整体架构,做到胸有成竹,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一个好的提纲标准,可以用“高”“富”“帅”来衡量。
“高”就是有高度,全面地阐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体现明晰的逻辑关系。
“富”就是内容丰富完整,有头有尾有中段,言之有物,没有大的内容缺失。
“帅”就是好看,布局严谨,衔接紧密,层次清楚,紧凑精干,不板不乱,浑然一体
列提纲有两种方式
一是列书面提纲。
重要讲话提纲应尽可能列得细一些,可以细到每段的层次,每个层次包含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和完善,就可以成一篇像样的文章。
二是在心里列提纲,也就是打腹稿。
短一些、急一些的文章一般采取打腹稿的方式。
提纲是限定性的,也是开放性的,既要重视提纲,又不能完全依赖提纲,不要被提纲束缚了手脚,画地为牢。
有了提纲之后,还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思考和深化认识,对存疑的地方加以验证,对有所偏差的地方加以校正,这是一个持续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锦囊六 善用套路
对套路不要庸俗化的理解,更应该把它看成是事物规律的一种抽象和提炼,所谓大道至简,不要从“术”的层面去理解套路,而要从“道”的层面去理解和运用,把寻找套路、总结套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一种提高思维效率的途径。
写文章有母题和原型,思考问题有金字塔原理,这些其实都是一些理论上的抽象或者格式上的化约,也是人的普遍经验和心理的一种凝练。
理解了套路但又不局限于套路,就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第一,化繁为简。
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工作分为两种
一种是模仿性的工作,就是有一定的程序、模式或成熟的样板可以遵循的工作;
二种是创新性的工作,就是主要靠发挥创造性来完成的工作。
公文有许多固定模式和套路,初学者可以先从模仿起步,逐步掌握这些套路,并在实践中反复使用,做到熟能生巧。
掌握了基本套路之后,再静中求动,在不变中求变,遇到新情况,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新的形式;
掌握了新方法之后,又把它转化为固定程序和套路。
这样循环往复,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
第二,万变不离其宗。
就是说要抓住文章背后的规律。
“无三不成文”
结构上有“无三不成文”的说法
这个是有争议的,有人说这太机械,是八股文,但我们不光是看表现形态,更要看背后的认知规律。
几何中三角最稳定,人们认识事物时,三段论也体现了思维的稳态,反映了多数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式。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要素要齐全;如果缺了某一个,对问题的思考就是不完备的。
公文是应用文体,要的就是明确完整,不是画国画讲究留白,不是写小说要用曲笔。当然这是思考逻辑,与呈现出来的文本逻辑可以有差异。
“无三不成文”确实用得多。
从工作部署角度讲,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贯彻落实的角度讲,既要讲统一思想认识,也要讲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任务等,还要有组织实施的保证。
特别是综合性讲话,在行文格式上
第一部分大都是讲认识问题
第二部分讲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
第三部分讲如何保障工作落实
除了文章大的结构一般采取三段论外,在文章每一部分内容安排上,一般也要讲三条或以上
但要注意不能机械地理解“无三不成文”,以为什么问题只要抛出三个观点就万事大吉,而是要使每个观点站得稳、立得住,观点与事实有机融合。
第三,关于意群。
意群
英文是sensegroup,指句子中按意思和结构划分出的各个成分。
在公文写作中没有人使用过这个概念,这里的意群是从英文中借用过来的,指的就是段落中切分的具有相对完整性的概念,由观点和素材组成。
这些概念并不是无序和随机的,而是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的。
所以在既定的框架下,把每一个意群写好,就能组合成一篇好文章,就像把一颗颗漂亮的珍珠串成项链。
初学者也可以从学会写好、写实每一个意群入手。
文章无定式,内在有章法。
首先要认识公文有独特的写作规范和相对稳定的行文格式
善用就不是机械套用,也决不是要写成八股文。
模板是相对的,创新是绝对的;格式是暂时的,创新是永恒的。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范文精心研读,揣摩它的思路及语言风格,细心体会如何谋篇布局及其形式特征,观察体会经验丰富的同志从立意构思到谋篇布局,再到起草和修改的全过程,领悟这个过程中的每一处细节。
锦囊七 一气呵成
好的文章是一气贯通的,就是读起来酣畅淋漓,思维的脉络连贯畅通,结构的安排紧凑顺畅,首尾一体,一气呵成,给人一种行云流水、势如破竹的感觉。
相反,不好的文章就是磨磨蹭蹭,欲说又止的,读了不爽利。
这里讲的文气贯通,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思路上做到文理连贯,内容上合理、有序、连贯、周延;
其次是在语气上做到文气连贯,外在表现形式上力求自然、连贯、流畅、通达。
要做到一气呵成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归并与提炼
这是成文过程中的两个环节。
当确定了主题和结构后,就要搜集相关内容,也就是占有材料。
平时要做好材料的收集工作,这是“日常储备”。
在起草综合类材料之前,一般都有一段收集材料的时间,这是“专题储备”。
然后需要在既定的框架下,进行局部内容的构思。
这是构思与布局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建议新手在列出提纲的前提下,把相同类或相近的材料先捏在一起,再进行修改,换句话说就是“同类项合并”。
文稿的主题和结构不一样,相关材料的位置和顺序也不一样,基本要求就是有条理、逻辑严密、内容精练。
然后还涉及如何取舍材料的问题,就是让观点和材料有机统一起来。
缺乏材料固然写不好,但材料太多不善于取舍,同样也写不好。
在材料筛选方面,关键在于要有主心骨,明白该取什么、该舍什么,能“拿得起”又“放得下”,才不会被材料所压倒。
选材料的原则就是,要切题,要准确真实,要好中选好。
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提炼观点、提炼标题,这是写好文稿的关键。
由于第一想法往往是比较普遍的、浅层次的想法,缺乏新意或者不够深刻,因此要反复思考,孔子讲“叩其两端而竭”,就是教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到最佳的表述。
第二点,先热后冷
有了前面的各种准备,动笔的时候,要有自信心,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按照框架设计的预定目标往下写,一时缺的东西,宁肯写好后再补上,也不要停顿。
不妨作一些强制性训练,在写之前查阅大量资料,一旦开始写作,将参阅资料一概收起,用自己头脑加工过的东西和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写时要热处理,写成后要冷处理。
如果时间允许,草稿写出后,不要急于改。可以先暂时把它放在一边,然后再回过头来冷眼反观,设身处地分别站在讲话人和受众的角度去看。
如果不仅能看出毛病,而且还感到非改不可,这时就有了改好的心理条件和思想基础。
第三点,三次创作
一个成熟的作者在起草一个大的文稿时,会经历三次创作过程。
首先是头脑思考,这是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环节;
其次是手指思考,在组织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会由于思维被激发,从而不断涌现新的想法,要用手把它们记下来;
最后是语言的自我思考,就是说在文稿的形态较为成熟的时候,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会出现人的思维被内容带着走的情况,语言自组织、自演化,不断衍生和链接,自动填补思维的空白,推动思维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和提升。
这其实是思维与语言文字产生深度互动的一种结果,也是进入良好写作状态的一种表现,是文章真正能出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气呵成与反复修改并不矛盾,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的过程也是锦上添花的过程。
不要有“差不多”“过得去”的思想,因为公文写作直接面对领导,往往时间紧、要求高,非常容易因疏忽大意产生差错,所以应严谨细致,沉下心来,才能做到构思写作时举重若轻,检查提交时举轻若重。
锦囊八 舒服姿势
这里说的舒服姿势是指采取何种工作方法,是最舒服、最有效率的,这个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致。但一定要为自己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工作模式。
第一,用好高效时段
每个人的高效率工作时间段不一样,在时间的分配上,要尽可能在高效时段中多工作。
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不同难度的稿子,提前估计怎样分配时间是最合理的,这样既能把握好节奏又不耽误工作。
第二,排除干扰
写作需要一个安静的、无干扰的环境,但是,可能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环境,所以客观上,要尽可能为自己寻找和营造一个更适宜的环境,以减少外界的干扰。
所以起草“大稿子”时,写作班子往往会采取“封闭写作”的方式,就是这个目的。
另外一个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各种电子产品虽然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也确实增加了很多干扰和噪声,带来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使时间被切割、精力被分散。
所以我们在认真构思和起草文稿时,适当远离这些干扰是必要的,甚至极端时还不得不采取关机、断网等方式。
第三,灵感不假外求
很多人有个偏见,写文章的灵感要靠“刺激”,如喝酒、抽烟、喝茶、喝咖啡等,其实这些所谓的“刺激”和灵感没有必然关系。
灵感确实会提升文章质量,但神来之笔是可遇不可求的,它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作者经过反复深入的长期思考,在遇到外界环境给予的恰当“刺激”或者触发后的结果。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时机便突然涌现。”
所以说,灵感更多还是来自自身的思考,不是靠烟酒能刺激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