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多房棘球绦虫
多房棘球绦虫的形态和生活史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其成虫寄生于狐,幼虫(泡球蚴)寄生于野生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也可寄生于人,引起泡球蚴病,即泡型包虫病。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1890)、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Laveran,1881)、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属于色藻界-顶复门-无类椎体纲-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
丝虫,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旋尾目动物。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寄生于人体的已知有8种,其中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对人类危害最严重。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雄虫尾端卷曲半到3圈,具交合刺。雌虫大于雄虫,尾端直。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 ,乳白色。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多房棘球绦虫
概述
多房棘球绦虫的形态和生活史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其成虫寄生于狐,幼虫(泡球蚴)寄生于野生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也可寄生于人,引起泡球蚴病,即泡型包虫病
形态和生活史
致病
人泡球蚴病比棘球蚴病更加严重,病死率较高。泡球蚴寄生部位主要是肝,其囊壁角皮层不完整,外面也无纤维外囊,多呈外生性增殖,形成许多小囊,同时也可向内芽生出许多小囊,相互分隔。囊泡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不足1cm,内含透明囊液和原头蚴(鼠),或胶冻状物而无原头节(人)。泡球蚴呈弥漫性浸润增殖,类似恶性肿瘤,并可很快波及整个肝脏
临床表现主要是右上腹部逐渐增长的肿块或肝肿大,质硬,结节状。许多病人有肝区疼痛、压迫、坠胀感等,易误诊为肝硬化或肝癌。晚期出现肝功能衰竭,可因肝昏迷、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人泡球蚴病几乎全部原发于肝,并可由肝浸润或扩散到肺、脑等其他器官,引起继发病灶,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害
诊断
与棘球蚴病诊断相似,临床需要综合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资料、影像学检查以及免疫学实验等,但应注意与肝癌的鉴别
与细粒棘球绦虫交叉反应,多呈阳性,需与影像学、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判断。目前用于泡球蚴病的特异性血清学是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PCR和核酸探针技术也可用于鉴别诊断
流行
分布
本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四川等5个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北京和陕西也有散在病例报道
本虫循环于狐狸、野狗和多种啮齿动物之间。病人多为农牧民,主要因捕猎、饲养狐狸或炮制狐皮而感染也可通过饮水感染
流行因素
本虫在野生动物中存在,形成自然疫源地
人在狩猎等生产活动中误食虫卵,可造成直接感染
虫卵污染环境如土壤、植物、蔬菜和饮水引起间接感染。虫卵抗寒能力极强,在冰雪中仍保持活力,牧民取融化雪水饮用就可感染
防治措施
预防泡球蚴病,除用于预防包虫病的措施外,还应加强对狩猎人员、动物学工作者、野外勘探人员的卫生宣教工作,避免误食多房棘球绦虫卵,同时灭狐和消灭野鼠也很重要,对犬也要定期驱虫
治疗以手术为主,必须尽早手术,切除病灶与少量周围组织。药物治疗可选用阿苯达唑、吡喹酮或甲苯达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