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电诊断--心律失常
心电诊断 第六节 心律失常 重点介绍窦性心律失常、逸搏与逸搏心率、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以及预激综合征等的心电图表现。
编辑于2022-12-15 16:46:56 吉林心律失常
激动起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1)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00次/分
(2)PR 间期及 QT 间期相应缩短
(3)伴有继发性ST段轻度压低和T波振幅降低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的频率<60次/分
窦性心律不齐
(1)窦性心律的起源不变、节律不整
(2)同一导联PP间期差异>0.12s
(3)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
窦性停搏
(1)规律出现的PP间距突然出现P波脱落,形成长PP间期
(2)长PP间距与正常PP间距不成倍数
(3)窦性停搏后常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1)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bpm,且不易用阿托品纠正
(2)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3)在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的基础上,出现室上性快速心率失常→慢-快综合征
(4)病变同时累及房室交界区,可出现房室传导障碍,或发生窦性停搏时,长时间不出现交界性逸搏→双结病变
异位心律
主动性
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1)期前出现的 QRS-T 波前无 P 波或无相关 P 波
(2)期前出现的 QRS 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s,T波与 QRS 主波方向相反
(3)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2倍
房性期前收缩
(1)期前出现的异位 P’波,其形态与窦性 P 波不同
(2)P’R 间期>0.12s
(3)不完全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 P 波间距小于正常 PP 间距的2倍
交界性期前收缩
(1)期前出现的 QRS-T 波,其前无窦性 P 波,形态与窦性下传者基本相同
(2)出现逆行 P’波 (即 II、Ⅲ、aVF 导联倒置,aVR 导联直立),可发生于 QRS 波群之前(P’ R 间期<0.12s)或 QRS 波群之后(RP’间期<0.20s),或与 QRS 相重叠
(3)完全性代偿间歇
异位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突发突止,可由一次房性期前收缩诱发
(2)频率一般为 160-250bpm,节律快而规则
(3)QRS 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室性心动过速
(1)频率多在 140-200 bpm,节律可稍不齐
(2)QRS 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s
(3)如能发现 P 波,且 P 波频率慢于 QRS 波群,PR 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可明确诊断
(4)偶尔心房激动夺获心室或发生室性融合波,支持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心房扑动AFL
(1)正常 P 波消失,代之连续的锯齿状扑动波( F 波),在 II, III, aVF 导联清晰可见
(2)F 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 240-350 bpm,多不能全部下传,常以固定房室比例下传(2:1 或 4:1),心室律规则
(3)QRS 波时间一般不增宽
心房颤动AF
(1)正常 P 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f 波),V1 导联最明显
(2)f 波可粗大,可细小;频率 350-600 次/分
(3)RR 间距绝对不齐,QRS波 一般不增宽
心室扑动
无正常的 QRS -T 波,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 200-250bpm
心室颤动
QRS-T 完全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 200-500bpm
被动性
逸搏与逸搏心率
房性逸搏心率
频率多为50-60bpm
P波形态--判断起搏点的位置
右心房上部--与窦性心律相似
右心房后下部--I、aVR ↑ 、aVF ↓,P‘R间期>0.12s(冠状窦心率)
左心房前壁--V3-V6 ↓,V1浅↓或双向
左心房后壁--I 、V6↓,V1↑
交界性逸搏心率
频率多为40-60bpm,慢而规律
见于窦性停搏以及三度房室阻滞
室性逸搏心率
频率多为20-40bpm,慢而规律
见于双结病变或发生于束支水平的三度房室阻滞
反复搏动
激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传导障碍
干扰与脱节
病理性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
II°I 型 SAB:PP 间距逐渐缩短,于出现漏搏后 PP 间距又突然延长呈文氏现象
II°II 型 SAB:规律的窦性PP 间距中突然出现长间歇,长间歇恰等于正常窦性 PP 间距的倍数
房内传导阻滞
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
P 波增宽≥0.12s,出现双峰,切迹≥0.04s
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
正常窦性 P 波之外,可见与其无关的异位 P’、f 、F波,自成节律
房室传导阻滞AVB
I°AVB:P-R 间期延长
II°AVB:部分 P 波后 QRS 波脱漏
II°I 型 AVB
(1)P 波规律出现
(2)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 P 波下传受阻,脱漏一个 QRS 波群
(3)脱漏后房室阻滞得到改善,PR 间期趋于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II°II 型 AVB
(1)P-R 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
(2)部分 P 波后无 QRS 波群
III° AVB/完全性 AVB
P 波与 QRS 波群毫无关系(PR 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室内传导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1)QRS 时间≥0.12s
(2)V1 或 V2 呈 rsR’或 M 型(特征);I、V5、V6 导联 S 波增宽有切迹,时限≥0.04s ;aVR 导联 QR 型,R 波宽有切迹
(3)V1 导联 R 峰时间>0.05s
(4)V1、V2 导联 ST 段轻度压低,T 波倒置;I、V5、V6 导联 T 波与终末 S 波相反,仍为直立
(5)不合并分支阻滞时,QRS 心电轴在正常范围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1)QRS 时间≥0.12s
(2)V1 、V2 呈 rS(r 波极小,S 波明显加深增宽)或宽而深的 QS 波;I 、aVL、V5、V6 导联 R 波增宽、顶峰粗钝或有切迹
(3)I 、V5、 V6 导联 q 波一般消失
(4)V5、 V6 导联 R 峰时间>0.06s
(5)ST-T 波方向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6)QRS心电轴可以正常/左偏/右偏
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WPW综合征
(1)P-R 间期缩短<0.12s
(2) QRS 增宽 ≥0.12s
(3)QRS 起始部有预激波 (delta 波)
(4) P-J 间期一般正常
(5)继发性 ST-T 改变
LGL综合征
Mahaim型预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