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伤寒杂病论》方剂(220-282)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编辑于2022-12-15 19:11:36 北京市《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伤寒杂病论》方剂 (220-282)
220、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只(炙) 杏仁一升(去皮尖)
右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221、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222、蜜煎导方
食蜜七合
右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可丸时,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纳谷道中,以手紧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223、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 泽泻 栝蒌根 蜀漆(洗去腥)葶苈(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腥)
右七味等分,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224、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茯苓四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225、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26、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227、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服五合,日再服。
228、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9、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方
人参三两 地黄半斤 龙骨三两 牡蛎四两 茯苓四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230、人参附子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枚(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231、人参干姜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炙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232、人参石膏汤方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33、烧裩散方
右剪取妇人中裩近隐处,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裆烧,和服如法。
234、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235、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236、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一两
右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棉裹纳阴中,自温。
237、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 麻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大枣七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238、肾气丸方
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牡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枚(炮)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温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渐增,至二十五丸。
239、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一片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不差再服。
240、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蜀椒一两(去汁) 雄黄五钱(研) 当归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一片(炙)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差再服,取汗。
241、生姜半夏汤方
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242、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43、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羸人服半钱匙,平旦温服之,不下,明日更加半钱匙,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244、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45、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 各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和服半钱匙。
246、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247、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 吴茱萸半升 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248、四逆散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249、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二两。
250、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51、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252、桃仁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253、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匙,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254、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大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255、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方
葶苈三两(熬) 栝蒌实大者一枚(捣) 桔梗三两 牡丹皮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5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猪胆汁半合 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搅匀,分温再服。
257、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破)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258、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烧) 蒴藋细叶十分(烧) 桑根白皮十分(烧)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 蜀椒三分(去目) 厚朴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右九味,为散,饮服方寸匙。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259、王瓜根散方
王瓜根三分 芍药三分 桂枝三分 䗪虫三枚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匙,日三服。
260、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芎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牡丹皮二两甘草二两 生姜二两
右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日三服,每服一升,温饮之。
261、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匙,汤用五合,调服。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者,与芍药三两。
262、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汗,再服。
263、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264、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五钱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
右五味,末之,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265、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五枚
右一味,以蜜二升,煮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266、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
乌头五枚(切) 麻黄三两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右五味,先以蜜二升煮乌头,取一升,去滓,别以水三升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蜜再煎一二沸,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267、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268、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匙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发黄者,加茵陈蒿十分。
269、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去足)
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顿服之,血下如豚肝愈。
270、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熬黄) 矾石(烧) 各等分
右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大便黑,小便黄,是其候也。
271、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72、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273、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74、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四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75、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76、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77、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初服更衣者,停后服,不尔者,尽饮之。
278、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279、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石膏二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80、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81、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282、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