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置身事内》 兰小欢
如果你希望理解身边的世界,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些门道,从乏味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出些机会,那么本书不可错过。
编辑于2022-12-15 19:52:49 广东置身事内 兰小欢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第一节 房价与居民债务
房价与土地供需
人们高价竞争城市住房是否会推升房价,取决于房屋和住宅用地供给是否灵活
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上涨很快,所以住房需求和房价上涨很快。
地区房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
建设用地指标不能在全国交易,土地使用效率很难提高。
房价与居民债务:欧美的经验和教训
在西方,二战前大部分人没有自己的房子,随着房子数量和价格的攀升,房产成了国民财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房价上涨
无房者(房子就是住的地方)想尽快买房---贷款---多按揭
有房者(房子是重要的资产)财富上涨---继续涨
房价下挫和收入下降会加大家庭债务负担,进而抑制消费---全民都抑制消费---经济萧条。
居民债务主要来自买房,房价越高,按揭就越高,债务负担也就越重。
ps:房地产常被称作“经济周期之母”,根源就在于其内在的供需矛盾: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按揭创造几乎无限的新购买力;而另一方面,不可再生的城市土地供给却有限。
房价与居民债务:我国的情况
2018年末,我国居民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54%,虽仍低于美国的76%,但已接近德国和日本。
城镇居民接近六成家庭有负债,平均债务收入比为1.6(债务相当于1.6倍的家庭年收入)。
城镇居民2019年的负债中有76%是房贷。
房价与居民债务风险
房价上涨不仅会增加按揭债务负担,还会拉大贫富差距,进而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
化解居民债务风险---遏制房价上涨势头--根本的解决之道提高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鼓励他们到能提供更多机会和更高收入的地方去工作。
扩展阅读
陆铭的著作《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2016)
周其仁的著作《城乡中国(修订版)》(2017)
东南大学华生的著作《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2014)也是理解城市化的上佳读物
第二节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人口流动与收入平衡
在美国无户籍限制,人口可以自由流动,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差别很小
我国要鼓励更多人进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
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密度上升,不仅能提高本地分工程度和生产率,也能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分工
土地流转与户籍改革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5年起“三块地改革”、
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宅基地制度改革
2017年,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同年,《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可以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人口流向和国家的建设指标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部分城市房价高涨。财政得到的钱,发展基建,吸引投资,产生大量以高薪的工作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口(正反馈过程)。
除特大和超大城市以外,取消人口落户限制。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收入差距
1981-2015全国极端贫困人口减少近9亿,不同收入阶层人口的绝对收入都在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富差距在代际间传递
对收入差距的容忍度
影响不平等容忍程度的因素
经济的增速(最重要)
人群的相似性
家庭观念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债务负担重的家庭也面临至少三大风险。
一是债务缺乏弹性。
二是收入变化弹性很大。
第三个风险来自家庭支出的变动。
第一节 债务与经济衰退
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债务
高负债经济危机爆发速度快的原因
负责率高的经济体,资产价格往往下跌迅猛
资产价格下跌会引起(银行)信贷收缩,导致资金链断裂。
债务带来的经济衰退还会加剧不平等,因为债务危机对穷人和富人的打击高度不对称。
第二节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债务源于人性:总想尽早满足欲望,又对未来盲目乐观,借钱时总觉得将来能还上。
资金供给与银行管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导致全球金融自由化
金融管制放松,银行危机频发
第一,银行规模大、杠杆高。
第二,银行进钱多是短期,贷出去的钱多是长期,一旦出现挤兑,风险很大
第三,银行信贷大都和房地产有关,常常与土地和房产价值一同起落,放大经济波动。
第四,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频繁的金融活动并没有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反而给经济带来了不必要的成本。)
国际不平衡与国内不平等
可贷资金增加
东亚借钱给美国与贸易不平衡有关,资金主要是单向流动。
欧洲和美国的贸易基本平衡,资金主要是双向流动
国内贫富差距大,富人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可以借贷,而大部分穷人则需要借钱生存,债务总量就会增加。(2015年,美国最富有的10%的人占有了全部财富的78%。)
实体企业投资需求不足
一个原因是大公司把投资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制造业整体外迁。
另一个原因是发达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性在减弱: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大企业越变越大。
债务本身并不可怕,如果借来的钱能用好,投资形成的资产能增加未来收入,还债就不成问题。
第三节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
08年以后我国债务迅速上涨(主要是内债,外债极少)
金融危机时出台的财政刺激计划,同时放宽金融管制和对地方政府的投融资限制
债务累积的过程
各部门债务占GDP比重
企业债务问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的债务(约占gdp的40%)投向基础设施(回报率低1%)
国企规模快速扩张,但效率比私营企业低,多占用的资金没有转化为同比例的新增收入,推升了整体债务负担。
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问题,2018年,我国房企总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5%。
总体看来,我国企业债务负担较重,应对风险的能力受限。
银行风险
首先是对信贷放松管制,银行规模迅速膨胀。
其次是银行偏爱以土地和房产为抵押物的贷款。
第三是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
第四节 化解债务风险
偿还已有债务(或提高收入(税收),或压缩支出,或变卖资产拆东补西)
降低利率
刺激消费和投资,提振经济
用通胀来稀释债务
量化宽松
稳定(推高)资产价格,但会加大贫富差距
货币化赤字
债务货币化,印钱来弥补政府赤字
遏制新增债务
我国的债务问题事以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经济体系的产物
供给侧改革,限制投资,去产能
资本市场改革,以股权代替债权
我国债务风险的本质不是金融投机的风险,而是财政和资源分配机制的风险。
扩展阅读
债务角度
普林斯顿大学迈恩和芝加哥大学苏非《房债:为什么会出现大衰退,如何避免重蹈覆辙》(2015)
英国经济学家特纳《债务和魔鬼:货币、信贷和全球金融体系重建》(2016)
英国央行前行长金《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货币、银行与全球经济的未来》(2016)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利欧(Dalio)《债务危机:我的应对原则》(2019)
中国债务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尔泰(Armstrong-Taylor)Debt and Distortion: Risks and Reforms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2016)
彭博的经济学家欧乐鹰(Orlik)China:the Bubble that Never Pops(2020)
银行
耶鲁大学戈顿的《银行的秘密:现代金融生存启示录》(2011)
英国经济学家米尔恩(Milne)的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Credit: What Went Wrong in Banking and What Can be Done to Repair the Damage?(2009)
祖克曼的《史上最伟大的交易》(2018)
我国银行系统的风险和改革
沃尔特和豪伊《红色资本:中国的非凡崛起和脆弱的金融基础》(2013)
保尔森《与中国打交道:亲历一个新经济大国的崛起》(2016)
潘功胜大行蝶变: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复兴之路》(2012)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第一节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居民高储蓄
计划生育导致的储蓄养老及独生子女分担父辈养老和医疗支出
政府民生支出不足
房价上涨
户籍限制,导致外来人口不能享受工作地公共福利,把大部分收入寄回家中
居民收入份额低
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现象
生产率提高,资产价格下降,劳动力价格上升
在经济发展初期,将更多资源从居民消费转为资本积累,变成基础设施和工厂,可以有效推动经济起飞和产业转型,提高生产率和收入。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导致四个问题
第一,投资什么都有用的时代过去了,投资难度加大。
第二,由于老百姓收入和消费不足,无法消化投资形成的产能
第三,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资本收入份额上升,会扩大贫富差距。
第四,输出产能会加重全球贸易失衡,引发贸易冲突。
产能过剩、债务风险、外部失衡
投资巨大,消费少导致产能过剩,必须向外出口,出口同时导致很多贸易问题
对外贸易失衡是内部结构失衡的延续
第二节 中美贸易冲突
在美国的所有贸易逆差中与中国的双边逆差最近五年的五成到六成,故贸易冲突急剧增多
就业与政治冲击
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而不是中国制造导致美国工人减少(在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情绪爆发的年代,讲道理没人听)
技术冲击
中国制造对美国的技术冲击和挑战更厉害
技术高压会使国产技术有获得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和收入,进而增大研发力度,进入“市场—研发—迭代—更大市场”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国产替代机会
第三节 再平衡和国内大循环
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
要提高居民收入,就要继续推进城市化,让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聚。
要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就要把更多资源从政府和企业手中转移出来,分配给居民。
要提高居民收入,还要扩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发展各种直接融资渠道(金融改革)。
扩展阅读
国际经济现象
图兹的杰作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2018)
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2015)
沃尔克和行天丰雄合著的《时运变迁》(2016)
埃森格林《资本全球化:一部国际货币体系史(原书第3版)》(2020)
国际不平衡
佩蒂斯的《大失衡:贸易、冲突和世界经济的危险前路》(2014)及Trade Wars are Class Wars: How Rising Inequality Distorts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reatens International Peace(Klein and Pettis,2020)。
余永定的文集《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2010)
全球化
鲍德温的著作《大合流:信息技术和新全球化》(2020)
罗德里克的《全球化的悖论》(2011)
纪录片《美国工厂》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落后国家能否赶超,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套适合国情的组织和动员资源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
第一节 地区间竞争
1956年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他就说过:“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各地政府不仅要在市场上竞争,还要在官场上竞争(“官场+市场”体制)
优势:
第一,将官员晋升的政治激励和地区经济表现挂钩。
第二,以市场竞争约束官员行为。
第三,当地的经济表现能为地方官员和政府工作提供及时的反馈。
劣势:
第一,缺乏真正的淘汰机制。
第二,绝大多数市场竞争是“正和博弈”,而官员升迁则是“零和博弈”。
第三,市场和公司间的竞争一般是长期竞争,延续性很强。但地方官员***有限。
第二节 政府的发展与转型
社会发展是个整体,不仅包括企业和市场的发展,也包括政府的发展,相辅相成。
经济富裕、社会安定、政府得力是国家繁荣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在任何国家,正式法律体系之外还存在大量政府管制。
有效的政府管制同样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
因个人所得税不易征收,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税制大都与发达国家不同。
对落后国家而言,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找到其他可行的动员和调配资源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在增长过程中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型政府”就需要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将更多资源从政府和国企转到居民手中
加大民生保障支出
第三节 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经济发展必然要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重新分配利益,所以必然伴随着矛盾和冲突。
扩展阅读
经济史
艾伦的《全球经济史》(2015)
戈德斯通的《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2010)
弗里登《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2017
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戈登的《美国增长的起落》(2018)
科恩(Cohen)和德隆(DeLong)合著的Concrete Economics:the Hamilton Approach to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cy(2016)
改革开放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现实世界没有黑白分明的“市场”和“政府”分界,只有利益关系环环相扣的各种组合。
我国经济改革的起点是计划经济,所以地方政府掌握着大量资源(土地、金融、国企等),不可避免会介入实业投资。由于实业投资的连续性、复杂性和不可逆性(第三章),政府的介入必然也是深度的,与企业关系复杂而密切,、
第一节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05年在北京建5代线,银团贷款7.4亿美元,北京市政府贷款28亿
08年在成都建设4.5代线,成都城投18亿,国开行银团16亿。
05-06年深圳建设6代线,上海建设6代线均因夏普搅局而未成功
08年,合肥,6代线。城投(政府)出资30亿,社会投资机构出自90亿,银行贷款75亿。
08年金融危机,“4万亿计划”,产业项目高速发展,但都有城投(政府)参与。
经济启示
京东方面板生产,前期投资巨大,成本回收较慢,不是一般资本敢投资
“东亚经济奇迹”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充分利用其中的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迅速提升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地方政府竞争
京东方不仅自身投资规模巨大,且带来的相关上下游企业的投资也很大,带动的GDP、税收及就业十分可观
新兴制造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效应很强,因为扎堆生产可以节约原材料和中间投入的运输成本,而且同行聚集在一起有利于知识和技术交流,外溢效应很强。
第二节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光伏产业的故事
01年施正荣在无锡市政府支持下创立尚德05年上市,07年江西赛维成立
11年前光伏主要出口,57%欧洲,15%美国;欧美国家对光伏有大量的补贴
11年金融危机和偶在,欧美国家开始“反倾销,反补贴”,不再发放补贴,行业进入寒冬
11年国内开始对光伏进行大量补贴,光伏在国内开始迅速发展,我国成为光伏生产第一大国和消费第一大国
18年5月31日,国内停止对光伏补贴,同年四季度,欧美宣布取消双反。光伏实现价格市场化
经济启示
政府补贴市打入一个全新行业必不可少的必由之路
地方政府竞争和重复建设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二十促进竞争的市场化现象
市场竞争要有完善的淘汰机制,没有“优胜略汰”的竞争知识空话
第三节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私募基金与政府引导基金
产业引导基金特点
大多数引导基金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投给专业的私募基金,做基金的基金
把政府引导基金交给市场化的基金管理人运作,实质上是借用市场力量去使用财政资金
大多数引导基金的最终投向都是“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战新产业)特性
扶持和发展战新产业是国家战略
战新产业处于技术前沿,不确定性很大,需要共担风险并能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的“实力派”股东。
很多战新产业正处在发展早期,未形成地理集聚,让很多地方政府看到本地布局机会。
引导基金的成绩与困难
第一类是财政资金保值增值目标与风险投资可能亏钱之间的矛盾。
第二类困难源自财政资金的地域属性与资本无边界之间的矛盾。
第三类困难源于资本市场。(募集失败)
第四类困难是激励机制。管理人才薪酬激励机制难以突破体制限制
扩展阅读
工业记录片---《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创新中国》《大国工匠》《军工记忆》
行业和企业的研究著作
京大学路风的《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2016)---京东方的故事
吴军的《浪潮之巅》---而对于新工业革命、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中的企业和投资故事
历史背景和国家兴衰角度去看待工业投资和发展
哈佛商学院麦克劳的《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1999)和哈佛大学史学家贝克特的《棉花帝国》(2019)
史塔威尔的《亚洲大趋势》(2014)讲的是日韩以及中国的成功故事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第一节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成都“宽窄巷子”说起
第一,它持有从政府取得的大量土地使用权。
第二,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
但效率另当别论,项目本身盈利能力不强,但带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宽窄巷子1年游客2000万人)
第三,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让企业大量借款。
工业园区开发:苏州工业园区vs华夏幸福
国资城投公司负责一二级开发
民企华夏幸福负责一二级开发(住宅售卖费用补贴工业园开发费用),另外与政府“分享”工业园税收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
城市化和商品房改革,土地价值飙升,政府不仅靠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支撑起了“土地财政”,还将未来的土地收益资本化,从银行和其他渠道借入了天量资金,利用“土地金融”的巨力,推动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债务。
08年金融危机放宽了部分金融限制,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激增
为政府开发融资:国家开发银行与城投债
地方债务与风险
纵向上看,层级越低的政府负担越重,风险越高。县级债务负担远高于省级,因为县级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低,财政收入更少。横向上看,中西部的债务负担和风险远高于东部。
地方债的治理与改革
第一项改革是债务置换(降低利率)
第二项改革是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厘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剥离其为政府融资的功能,同时破除政府对其形成的“隐性”担保
第三项改革是约束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避免大量资金流入融资平台。
第四项改革就是问责官员,对过度负债的行为终身追责。
第三节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
官员政绩与激励机制
官员政绩---从唯GDP论到本地综合发展情况
激励机制---胡萝卜(威望升迁机会和实际收入)加大棒(党纪国法的监督惩罚体系)
腐败与反腐败
腐败的类型
一类是“掠夺式”腐败,比如对私营企业敲诈勒索、向老百姓索贿、盗用挪用公款等,这类腐败对经济增长和产权保护极其有害
第二类腐败是“官商勾连共同发财式”腐败
导致经济解构扭曲
扭曲投资和信贷资源
权钱交易扩大了贫富差距
地方上可能形成利益集团
扩展阅读
本章讨论的所有话题,包括拆迁、招商引资、地方债务、户籍与城市化等,都能在周浩导演的杰出纪录片《大同》(又名《中国市长》)
官员行为对经济的各种影响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第二版)》(2017)
冯军旗《中县干部》(2010)
洪源远China's Gilded Age: the Paradox of Economic Boom and Vast Corruption(Ang, 2020)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要想把握政府的真实意图和动向,不能光读文件,还要看政府资金的流向和数量
第一节 1994年分税制改革
“财政包干”及后果:1985—1993年
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 (或差额补贴),结余留用,一年一定
财政包干造成了“两个比重”不断降低:中央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低
削弱了国家财政能力,不利于推进改革(补贴利益受损者fe:西部不发达地区)
分税制改革与央地博弈
赋税的改革
中央的大部分政策也需要多次征求地方意见、协商、修改才能实际下发落地
成功后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钱)
第二节 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分税制减少了手头可用的资源,故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招商引资和土地财政
招商引资与税收
改革后企业所得税为所在地上缴---刺激招商引资
“土地财政”
不仅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还包括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
补贴工业用地--大力招商引资--制造业迅猛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新增人口涌入--住宅用地供给不足--房价飞涨--住宅用地地价飞涨--土地拍卖“地王”频出。
税收、地租与地方政府竞争
地方政府就像一家商场,招商引资就是引入商铺。商铺只要交一个低廉的入场费用(类似工业用地转让费),但营业收入要和商场分成(类似增值税,不管商铺是否盈利,只要有流水就要分成)。商场要追求总体收入最大化,所以既要考虑入门费和租金的平衡,也要考虑不同商铺间的平衡。一些商铺大名鼎鼎,能为商场带来更大客流,那商场不仅可以免除它们的入门费,还可以降低分成,甚至可以倒贴(类似地方给企业的各种补贴)
第三节 纵向不平衡与横向不平衡
省里有钱≠乡里有钱;广州有钱≠兰州有钱
县乡财政困难(纵向)
基层政府没钱就会想办法增收保运转
基层供养人员多
解决办法(改革内容)
废止农业税,降低农村贫富差距
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转移支付中加入激励机制,激励基层达成特定目标
把基层财政资源向上一级政府统筹(管理)
乡财县管
省直管县
地区间不平等(横向)
转移支付
一般转移支付(60%)
专项转移支付(40%)
倾向交给有能力和条件的地区来做
需要当地提供配套资金
项目审批中人情关系在所难免
扩展阅读
财政和税收
周飞舟的著作《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2012)
农村的土地制度
周其仁的著作《城乡中国》(2017年修订版)
刘守英的著作《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2018)
财政和土地制度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2018年新版)
田毅和赵旭《他乡之税:一个乡镇的三十年,一个国家的“隐秘”财政史》(2008)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介绍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第一个特点是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
优点是可以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缺点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推高了房价和居民债务负担,拉大了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
第二个特点是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
优点是推动了企业成长和快速工业化
缺点是加重了债务负担。
第三个特点是发展战略“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
优点是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扩大了对外贸易,使我国迅速成为制造业强国,
缺点是经济结构不平衡。
要理解政府治理和运作的模式,首先要了解权力和资源在政府体系中的分布规则,既包括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布,也包括同级政府间的横向分布。
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2018年)
中央与地方政府。央地关系历来是研究很多重大问题的主线。一方面,维持大一统的国家必然要求维护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另一方面,中国之大又决定了政治体系的日常运作要以地方政府为主。
党和政府。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是政治生活的主题。简单说来,党---决策和人事任免,政府---执行,但二者在组织上紧密交织、人员上高度重叠,很难严格区分。
条块分割,多重领导。部门受市、省、部业务部门(业务)管理,又服从县委、县政府的(人事、财)领导。
上级领导与协调。某一事物单个部门(局)无法解决的,需要上级分管领导协调(跨部门)
官僚体系。官员必须学习和贯彻统一的意识形态;官员由上级任命;地方主官需要在多地轮换任职
权力运作都受到两种约束:做事的能力及做事的意愿。前者取决于掌握的资源,后者取决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节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
影响行政区划的首要因素是“外部性”
“外部性”---人的行为影响到别人.
Fe:吸烟,让别人吸二手烟---负外部性;打疫苗,自己收益也降低别人感染风险---正外部性
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边界
“规模经济”---国防和公园。物品生产出来,用的人越多越划算——建造和维护成本分摊得越薄
行政边界的划分跟公共服务影响范围有关。
政府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也与技术和基础设施有关
人口密度、地理与文化差异
人口多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多(区域小),人少的地方划分少(区域大)
山川河流成了行政管理的自然边界
语言文化的差异
行政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
交界地区人少,地理条件不好,语言文化也有差异,经济发展一般不好
其他因素
基础设施和(省级)道路网络的不足
(大江大河大湖)环境污染
对策:深入市场化改革
第三节 复杂信息
维护上级的“形式权威”和下级的“实际权威”平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关键。
信息获取与隐瞒
Fe:GDP 中央7%,省均9.7%,市10.6%。
“文山会海”上级要不断向下传达,下级要不断向上汇报,平级要不断沟通。(权力运作的一部分)
因为信息复杂,不可信的信息比比皆是,而权力和责任又高度个人化,体制内的规章制度无法完全取代个人信任。上级在提拔下级时,除考虑工作能力外,关键岗位上都要尽量安排信得过的人。
监督和审计---下级可能扭曲和隐瞒信息 (土地督察和水污染治理)
第四节 激励相容
如果一方想做的事,另一方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好,就叫激励相容。
垂直管理
在专业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部门,具体而明确的事务更多,更倾向于垂直化领导和管理。如海关
有些部门工作性质也比较专业,但与地方经济密不可分,很多工作需要本地配合,实行垂直管理和地方分级管理。如工商、环保
地方管理
对于更宏观的工作,比如发展经济--即地方负责也能分享成果还要约束不要搞砸和过头
我国事权划分的一大特点是“属地管理”:一个地区谁主管谁负责,以行政区划为权责边界。
其次是权力和资源的配置要制度化
第五节 招商引资
地方政府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它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
在我国政府及其各类附属机构(国企、事业单位、大银行等)深度参与大多数生产和分配环节。
小结:事权划分三大原则
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
扩展阅读
关于中国政府和政治
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2010)
景跃进、陈明明、肖滨合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2016)
我国政府的运作模式
葛剑雄教授的著作《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2013)
孔飞力的杰作《叫魂》(2014)也与本章内容相关。
主题
上篇:微观机制
下篇:宏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