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旋毛形线虫
旋毛虫幼虫寄生于肌纤维内,一般形成囊包,囊包呈柠檬状,内含一条略弯曲似螺旋状的幼虫。囊膜由二层结缔组织构成。外层甚薄,具有大量结缔组织;内层透明玻璃样,无细胞。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1890)、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Laveran,1881)、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属于色藻界-顶复门-无类椎体纲-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
丝虫,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旋尾目动物。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寄生于人体的已知有8种,其中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对人类危害最严重。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雄虫尾端卷曲半到3圈,具交合刺。雌虫大于雄虫,尾端直。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 ,乳白色。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旋毛形线虫
概述
简称旋毛虫,其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细胞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可作为该虫宿主。该虫寄生于人体引起旋毛虫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感染时可致病人死亡
形态
成虫
线状,雄虫(1.4~1.6)mm×(0.04~0.05) mm,雌虫(3.0~4.0)mm×0.06 mm
咽管占体长的1/3~1/2,其后段背面有一杆状体,由一列圆盘状杆细胞组成
两性成虫的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雄虫末端有2片叶状交配附器。雌虫子宫较长
幼虫囊包
大小(0.25~0.5)mm×(0.21~0.42)mm
1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
囊包壁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厚而外层较薄,由成肌细胞退变以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
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横纹肌内
感染阶段:幼虫囊包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吃了含活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
致病阶段:幼虫、成虫
诊断阶段:幼虫、囊包
成虫寿命:雌虫寿命1~2个月
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在发育和完成生活史过程中,无外界的自由生活阶段。通过食入含有活囊包幼虫的肉类,才能更换宿主使虫种延续
保虫宿主有多种哺乳动物,如猪、犬、鼠、猫及熊、野猪、狼、狐等野生动物
致病
致病过程分为3期
侵入期
为幼虫在小肠内脱囊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故又称为肠道期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病程:1周
幼虫移行期
新生幼虫随淋巴、血液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肌肉,又称肌肉期
临床表现:发烧、水肿、病人突出且最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最明显。有的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还可表现肺炎、胸膜炎和心肌炎等。可因心衰、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
病程:2~3周
囊包形成期
为受损肌细胞的修复过程,故又称恢复期。随着幼虫长大并卷曲,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肌腔包绕幼虫
临床表现:急性炎症逐渐消退,病人全身症状相应减轻或消失,但肌痛仍可持续数月
病程:4~16周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采用活检法,自病人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取样,经压片或切片镜检幼虫及囊包。如果病人尚有吃剩的肉,亦可用同法检查,有助于确诊。但阳性检出率仅50%
免疫学诊断
对早期或轻度感染者,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可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常用方法有:IFA、ELISA及Western blot等,目前以IFA和ELISA较常用,阳性检出率均可达90%以上
旋毛虫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应询问病人有无食生肉或未熟肉类的病史。从病人肌肉内活检出幼虫囊包为确诊依据。本病有群体发病的特点
流行
传染源:含有旋毛虫囊包的肉类。100余种动物自然感染旋毛虫,主要有猪、犬、猫、狐、鼠类等。
传播途径:生食或半生食肉类(猪、羊等)及其制品。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尤见于特殊食肉方式的人群。
防治
防治措施:注意饮食卫生,改变食肉方法;加强肉类检疫、灭鼠
治疗药物:首选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