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475~-221年)
这是一篇关于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475~-221年)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节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第二节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第四节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编辑于2022-12-17 22:13:02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475~-221年)
第三节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一、战国时代封建战争概述
武器的进步:钢铁武器品种增多,弩机,云梯、钩拒
兵种兵源的变化:步兵和骑兵成为主要兵种、郡县征兵制
战争方式的变化:野战和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
各种长城的建筑
战争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封建性的兼并战争。兼并战争发展的趋势是逐步转化为封建统一的战争,从而造成由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历史特点。
二、魏国独霸中原时期
魏国的率先强盛;魏惠王巩固霸业的措施;魏和赵、齐、秦的战争;齐魏马陵之战和魏国霸业的衰落
三、秦、齐对峙时期
对峙局面的形成;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张仪拆散齐楚联盟;苏秦的合纵连横;燕攻破齐国
四、秦、赵大战时期
秦国的远交近攻;赵、秦阏与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窃符救赵;秦灭二周;五国合纵攻秦的最后失败
五、秦统一六国时期
1、统一六国时机的成熟:经济、民族、大一统意识、长期战争
2、统一六国的经过: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西周,周赧王卒。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周。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即位。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灭燕。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3、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③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学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1.春秋战国的社会巨变 2.知识下移 3.士阶层的崛起、战国时代尊重人才的风气和宽松的学术氛围
(二)诸子百家
1、墨子与墨家:天志、明鬼 ;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反对礼乐 ; 重视劳动 ;三表法 2、道家与庄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将老子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引向了相对主义;认为现实世界的可怕与痛苦 3、儒家:①孟子:政治上温和的改良仁,行仁政;性善论,人皆可以为尧舜;法先 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 ②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性恶论;法后王:三代; 明分使群,隆礼重法 4、法家和韩非: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好利恶害、唯利是图的人性论 ;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 5、其它学派:以讲究名实,探讨名词概念和实物对应关系的名家;宣扬阴阳五行学说的阴阳家;以及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杂家等
(三)百家争鸣——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诸子百家
1、百家争鸣: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兵家等。 2、百家争鸣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二、史学与文学艺术
1、史学著作:《左传》、《竹书纪年》、《战国策》 2、诸子散文: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3、屈原和楚辞:《离骚》、《天问》 4、艺术:青铜工艺、绘画、音乐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
1、天文历法:《甘石星经》“四分历”“月令” 2、司南的发明 3、医学:人体解剖、治病分科、望闻问切、医学著作(《黄帝心经》)、扁鹊 4、光学: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 5、数学:角度与几何概念、九九决 6、地图的绘制
四、社会生活
1、礼仪风俗:五礼八纲;冠礼;婚礼;丧葬;祭祀;朝、聘、射、乡;节日 2、衣食住行:服饰、饮食、宫室 3、车马交通:车、马;五等道路;航运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堤防的修筑
运河的开凿:大沟运河、鸿沟
农田灌溉工程的兴修:都江堰、郑国渠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战国授田制和小农经济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蓄力耕田的推广、施肥技术的进步
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和分布、农业产量的提高
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
经营形式:家庭手工业、个体手工业、大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生产技术:丝织业、漆器工艺、琉璃制作技术
商业
民间商业的发展&活跃的商人
城市的发展:临淄
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四大货币系统
四、封建社会初期的阶级构成
三对社会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封建地主阶级和被推翻的奴隶主阶级残余势力的矛盾
封建地主阶级:国君、贵族食封地主、军功官僚地主、豪民 农民阶级:“公民”(主,国家控制下的农奴)、“私人”(佃农)、自耕农、雇农
第一节 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背景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之后,形成七国争雄局面。而七国的地主阶级为巩固和扩展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对农民的奴役和剥削,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封建改造,以巩固地主阶级专政。
一、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一)主要内容
1.废除官爵世袭制,“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 2.尽地力之教。 3.实行平籴法。“使民无伤而农益劝”,“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 4.制定《法经》:我国第一部比较有系统的法典。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6篇。
(二)吴起改革军事制度
武卒制: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挑选、训练和考核
(三)结果
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地主阶级政权逐渐巩固,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一)主要内容
1.封君传到第三代要收回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贵族迁到荒凉的地方去,不与民争地。 2.精简无关紧要的官职,削减过高的官俸,把节省下来的开支用来训练战士。 3.整顿吏治,使私不害公。
(二)结果
沉重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恢复。
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一)主要内容
1.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2.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设立户籍制度。
4.建立什伍连坐制。
5.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6. 普遍推行县制。
7. 统一度量衡。
(二)评价
1、目的:破除奴隶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 2、本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3、结果: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四、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一)改革:赵烈侯任用公仲连变法、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齐威王任用邹忌变法、燕昭王的变法
(二)各国变法评价:
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 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处在地主阶级统治下的农民比起奴隶主阶级驱使下的奴隶来,人身束缚相对减轻,这对提高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是有促进作用的。在封建社会初期这种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基本上是适应的
本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而在各国变法之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五、诸侯国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初步形成
(一)官僚制度的建立
1.俸禄制度的推行。
2.建立了玺符制度:公文用玺印,发兵用虎府
3.考核:年终考绩的“上计”制度。(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4.视察和监察地方的制度。
5.官吏的分职——官分文武。
(二)郡县制的的产生和发展
春秋时期设县,派大夫治理。县和采邑不同,具有公邑的性质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设立了郡县制度。与春秋时期主要还是以族为基层单位进行统治不同,战国的郡县乡里是地域性的行政规划。
(三)编户齐民
为了有效掌握人力资源,以为国家役使
(四)法律的制定、颁布与实行
1.李悝的《法经》 2.云梦睡虎地秦简
(五)评价
积极:对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的大一统起了促进作用 消极: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