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与城市化
市政管理学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梳理,包括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政策等。
编辑于2022-12-18 14:56:32 四川省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3、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城市化是指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近代工业革命促成的历史现象
城市化的特征
农业人口不断地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聚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
不断形成新城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化既包括城乡地域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测量公式: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区域总人口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城市化局部发展阶段
城市化的普遍发展阶段
4、中国的城市化政策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842到1949年的畸形发展阶段
1949到1957年的正常发展阶段
1958到1965年的大起大落阶段
1966到1978年的停滞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城市化滞后的社会效应
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和政策干预
积极效应
立足于就地消化农村富裕劳动力,避免农村人口迁移给城市管理带来过度冲击,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避免城市出现高失业率和贫民窟现象
负面效应
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
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发挥城市经济效益
城市化滞后使生态环境付出代价
城市化滞后制约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中国城市化的政策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变迁
推进城市化的新战略
中国城市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滞后
城市发展粗放扩张
城市病问题凸显
文化遗产保护不力
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模式
有利于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性
有利于制约利用土地资源
有利于提升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效
有利于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培育发展都市圈政府发挥的作用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畅通道路交通和信息网络
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互补
推进开放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推进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提高共建共享水平
推动生态环境协同共治,共建美丽都市圈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人文城市,绿色城市建设
2、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城市的复合功能
政治与公共服务功能
工业和商业功能
社会交往和学习功能
大都市区的独特作用
定义:城市化超越了中心城市的行政辖区,不断向周边扩展,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共同组成的一体化地区
与传统城市体系相比,大都市区的经济活动在地理上更加集中,一体化程度更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集聚环境
与非大都市区相比,大都市区具有更广阔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具有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
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性质与特征
城市的性质
地理学
经济学
社会学
公共管理
城市的划分
规模大小
大城市,一般城市和镇
人口密度
日本,4000人/平方公里为城市
人口规模
美国,2500人
世界,2000~20000人
行政划分法
历史文化,地理区位,人口规模
职业界定法
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
苏联,70%
城市的特征
公共服务的集聚性
经济要素的集聚性
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城市系统的开放型
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城市的历史发展
古代城市的发展
近现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
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
形成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
形成国际性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启动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3、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城市化是指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近代工业革命促成的历史现象
城市化的特征
农业人口不断地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聚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
不断形成新城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化既包括城乡地域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测量公式: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区域总人口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城市化局部发展阶段
城市化的普遍发展阶段
4、中国的城市化政策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842到1949年的畸形发展阶段
1949到1957年的正常发展阶段
1958到1965年的大起大落阶段
1966到1978年的停滞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城市化滞后的社会效应
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和政策干预
积极效应
立足于就地消化农村富裕劳动力,避免农村人口迁移给城市管理带来过度冲击,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避免城市出现高失业率和贫民窟现象
负面效应
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
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发挥城市经济效益
城市化滞后使生态环境付出代价
城市化滞后制约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中国城市化的政策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变迁
推进城市化的新战略
中国城市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滞后
城市发展粗放扩张
城市病问题凸显
文化遗产保护不力
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模式
有利于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性
有利于制约利用土地资源
有利于提升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效
有利于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培育发展都市圈政府发挥的作用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畅通道路交通和信息网络
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互补
推进开放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推进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提高共建共享水平
推动生态环境协同共治,共建美丽都市圈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人文城市,绿色城市建设
2、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城市的复合功能
政治与公共服务功能
工业和商业功能
社会交往和学习功能
大都市区的独特作用
定义:城市化超越了中心城市的行政辖区,不断向周边扩展,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共同组成的一体化地区
与传统城市体系相比,大都市区的经济活动在地理上更加集中,一体化程度更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集聚环境
与非大都市区相比,大都市区具有更广阔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具有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
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性质与特征
城市的性质
地理学
经济学
社会学
公共管理
城市的划分
规模大小
大城市,一般城市和镇
人口密度
日本,4000人/平方公里为城市
人口规模
美国,2500人
世界,2000~20000人
行政划分法
历史文化,地理区位,人口规模
职业界定法
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
苏联,70%
城市的特征
公共服务的集聚性
经济要素的集聚性
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城市系统的开放型
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城市的历史发展
古代城市的发展
近现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
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
形成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
形成国际性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