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教资 第七章 中学生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一、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 二、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 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 10岁是他律 \to 自律的分水岭 前道德阶段(自我...
编辑于2022-12-19 17:05:21 福建省第七章 中学生德育
辨析
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以有目的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道德 社区道德 学校道德 家庭道德等
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
道德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政治教育 政治观念信念信仰
思想教育 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生观世界观
或五个部分 政治教育 思想 法制 道德品质 心理品质
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辨析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理想和传统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纪律和法制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或2017《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简答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2019下 2013上简答
辨析四种心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品德形成的关系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 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过程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权威阶段(6~8岁)
可逆阶段(9~10岁)
标志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公正阶段(11~12岁)
具体情况 同情和关心
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 个体对两难问题的判断
三水平
前习俗水平
阶段1 惩罚与服务取向阶段
行为的后果
阶段2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
习俗水平
3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
人际关系的和谐 赞赏认可
4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服从权威 法制观念
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
后习俗水平
5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社会契约 不是绝对 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
6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普遍理论取向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取向阶段)
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
20岁以后才能出现 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2017上 辨析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由他律向自律发展
自律性
自我意识增强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道德理想与信念逐渐形成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 动荡性
高中阶段 趋向成熟
初中二年级 关键期 转折期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表面上接受规范 但缺乏必要认识 抵触情绪
从众
服从
认同
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 其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内化
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017下简答
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因素
奠基作用
学校因素
主导作用
社会因素
社会风气 重要影响 大众媒体 深刻影响
同伴群体
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
是品德改变的先决条件
态度定势
过去的经验 内心倾向性 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道德认知
接受能力 循序渐进 晓之以理
个体的智力水平 受教育程度 年龄等因素 不同程度的影响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有效的说服
说服技巧
灵活呈现正反论据
利用情感因素
以原有品德发展水平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树立良好的榜样
可接近感 感染了 可信性 情感共鸣 反复示范 鼓励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
具体 确定的 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恰当的奖励物
内部奖励
适当的惩罚
给予某种厌恶刺激
撤销某种愉快刺激或剥夺某种权利
价值辨析
认识自己的价值观 自觉践行
角色扮演 小组道德讨论等
演讲小说定价榜
新时代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三生”教育
生存教育
含义
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 保护环境 把握规律 提高能力 树立正确观念
意义
珍爱生命
获取知识
强健踢体魄
磨炼意志
基本途径
开设生存教育课
渗透到其他学科教育教学中
结合实际活动进行
家 校 社三者紧密联系 共同完成 学校组织班会 团日活动 版报 等途径实施
生活教育
含义
常识 技能 体验机会 树立正确观念目标 养成习惯 追求 幸福生活
意义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
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基本途径
贴近生活 开展生活化主题教育
教学活动重于“做” 启发学生的灵感及创造性
生命教育
含义
引导 认识 尊重 珍爱 生命 促进 主动 积极 健康 发展生命 提升 质量 实现生命意义价值
安全教育
含义
开展 安全意识 措施 防范意外事故 的教育
意义
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
有利于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感
基本途径
开展教育实践 提高教育效果
以案说法 有针对性地教育
突出重点 有区别地教育
抓住时机 有选择地教育
升学就业指导
含义
社会需要 树立 职业观 选择 准备
意义
发挥积极性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教育改革的步伐 成才之路 培养多种多样人才
全面发展 人格完善
基本途径
升学指导
学业价值观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心理指导
就业指导
就业观指导
就业技能指导
德育过程的内涵
辨析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2013下辨析
联系
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对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德育 遵循 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 是双边活动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德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品德 各种因素 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影响
结果 德育 与社会要求一致 品德 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的概念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德育的客体(作为德育对象) 德育的主体(接受德育影响 进行自我品德教育 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
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德育方法 教育者施教传道 受教育者受教修养 的相互作用的 活动方式的 总和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p249-250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脚趾长毛
知情行意
德育途径
一教二班三活
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 班会,校会,晨会,周会 班主任工作 课外活动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材料分析题
德育原则
疏导原则
讲明道理 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 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
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关心 严格 合理而严格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把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注重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教育者要坚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因材施教原则
正面教育和严格约束相结合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德育方法
贯彻说服教育法的要求
地震知趣,契机成人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要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注意时机,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要以诚待人。
贯彻榜样示范法的要求
好情行 选好学习的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选择榜样,为学生学习提供强大动力和正确方向。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推动他们前进,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到行动中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并逐渐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锻炼法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坚持严格要求学生。 注意检查和坚持。
情感陶冶法
创设良好的环境。 采用启发引导法。 让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自我修养法
品德评价法
德育原则
长善救失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因材施教
疏导性
导向性
知行统一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
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
巩固
直观性
启发
循序渐进
理论联系实际
因材施教
量力性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基础 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