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当代文学(49年来大陆)
本篇导图与当代文学有关,从49年开始直至78年新时期文学,无论是十七年文学还是文革文学,每一处都做了详细说明,内容详细且全面
编辑于2022-12-20 19:04:42当代文学(49年来大陆)
49~66十七年文学
文学规范的建立
第一次文代会:1949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茅盾和周扬分别就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作总结报告,在政治意义上,清理文学传统,划分文学等级,明确文学方向
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中心作家”文学: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独特方式,作家的文化素养不高,作家隶属于某一组织机构,社会政治地位提高
新的文学规范和秩序:49-55思想改造,56-62双百方针,63-66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66-76文革
“两结合”创作方法:①充分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大规模搜集民歌②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所有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所有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题材问题:注重写什么,讲究文学与现实革命斗争相结合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50-51:①在以政治标准评判艺术问题的原则下,开启了以讨论为名、政治批判为实的新中国文艺运动方式②展开了一种由领导者定调,进而发动大规模乃至全国性参与的文艺运动组织机制③示范了一种从作品具体思想艺术表达出发,将其上升为特定政治意图与倾向,并加以扩大至普遍化的文艺评价思维方式④对文化界特别彰显了历史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严肃政治意义⑤严重警示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侵蚀性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和胡适的批判54-55
对胡风集团的批判55
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55
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57
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
类型:史诗型,传奇型,自叙传型
内容:①反映党直接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红岩》②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在革命历史中的成长与命运《红旗谱》③革命的非主流力量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青春之歌》
梁斌《红旗谱》
主旨:革命“起源”
人物:朱老巩,严老祥,朱老忠,严志和
艺术风格:阶级斗争的主体和乡村风俗、传统文本的联结
吴强《红日》:真实的战争历史与艺术虚构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茹志鹃《百合花》
主题:①军民鱼水情②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③普通人的人性美
人物:小通讯员(走下神坛的英雄)新媳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我”(以姐姐的眼光关怀和赞颂小通讯员)
艺术特点:①构思精巧,独辟蹊径②结构谨严,没有闲笔③节制抒情,诗化风味④以小见大,细节传神⑤叙事与抒情达到平衡
杨沫《青春之歌》
主题:①民族国家的政治寓言②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③女性性别叙事:被看者,被唤醒者
林道静形象:纯洁善良,执拗倔强,感情脆弱缠绵。从一个富有正义感反叛封建婚姻的个人奋斗者,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知识青年的代表
男性形象:余永泽(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卢嘉川(知识分子型的共产党员)江华(工人型的共产党员)
艺术缺陷:语言上词汇不多,句法少变;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
农村题材
两种趋势:①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②作家与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
创作群体:①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在农村传统在发掘生命力②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重视先进人物的创造
赵树理
文艺观“文摊文学家”“问题小说”,以淳朴自然,通俗晓畅的写作风格,立足于朴素的道德情感来观察农村新旧变化的艺术视角
艺术表现手法:①民间口语高度统一②中间人物③反典型,每个人物独具特色
当代创作《登记》《锻炼锻炼》
柳青《创业史》
内容:艺术地呈现出农村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思想,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是一部深刻而完整的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史诗性的创作
结构:严格按照阶级分析,两条路线斗争的观念提炼主题,组织材料,安排情节和人物,在政治框架中融入浓郁生活气息、细腻鲜明的人物刻画
梁生宝形象:崭新的完全建立在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土壤上的共产主义性格。有争议说不如梁三老汉形象丰满鲜活
工业题材
知识分子题材
军事题材
非主流小说“百花文学”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写作倾向:“写真实”“干预生活”,文学向“艺术”的回归
主旨:揭示官僚主义现象,20世纪现代中国社会的“疏离者”的故事
林震:快乐单纯,富于青春的朝气和理想的激情
刘世吾: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典型,象征了理想对现实的妥协
爱情小说
情感故事为载,表达思想观念、阶级冲突:宗璞《红豆》(江玫、齐虹)
爱情本身为中心: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历史题材小说
借历史评说现实
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
主旨: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露
陶渊明:与权力中心的疏离,达观的生死观后的“殷忧”,孤立之感
白先勇台湾小说
白先勇: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殡仪馆里的化妆师,为不再风华正茂的失意落寞的人们画像,为逝去的美造像,书写心灵无言的痛楚
代表作:《台北人》(《永远的尹雪艳》《玉卿嫂》《游园惊梦》(文坛最美收获,写得最苦最完美的杰作))《牡丹亭》
写作技巧:①平行技巧:今即是昔(钱夫人昔,窦夫人今)②意识流③暗示④象征⑤比喻、对比
女性形象塑造:①自我替代②偏“刚性”③特定瞬间捕捉
小说艺术富有古典美又极具现代感,运用现代主义意识流,吸收中国美学传统,折射出一个现代人“边缘人”无言的心灵痛楚
诗歌
建国初期的颂歌
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闻捷《天山牧歌》(劳动和爱情的赞歌),《舞会结束以后》,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
50s中期的干预生活诗歌
艾青《礁石》《养花人的梦》
流沙河《草木篇》
郭小川《一个和八个》
50s中后期大跃进民歌
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志,艺术上追求革命浪漫主义,但受浮夸风影响,极度的夸张想象显得滑稽可笑
59郭沫若周扬《红旗歌谣》
60s前期政治抒情诗
诗歌和时事政治紧密结合,偏重于豪言壮志的书写和斗争精神的表现,具有鲜明政治色彩
贺敬之
类别:①抒情短诗,从现实生活情景出发表现具体真挚的生活感受《回延安》②长篇政治抒情诗《西去列车的窗口》
特点:①善于及时捕捉和表现社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命题,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②善于把政治议论与抒情结合起来,把抽象概念与生动形象结合起来,格调高昂,气势磅礴,带有浓重浪漫主义色彩③民歌风味
郭小川“战士诗人”
艺术特点
革命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强烈的时代色彩的有机融合
激情与哲理的结合
对诗歌形式的不断探索:“楼梯式”《致青年公民》“新辞赋体”《甘蔗林—青纱帐》
《甘蔗林—青纱帐》
内容上,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响应
形式上,采用“新辞赋体”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
是以一个鼓动宣传员的身份写下的政治性句子
《望星空》前后分裂,前面写“人生渺小,宇宙永恒”,流露出内心的困惑与矛盾,遭到批评
红卫兵诗歌
台湾诗歌
诗社:现代诗社(纪弦)打到抒情,书写知性;蓝星(余光中)倾向抒情;创世纪(洛夫,痖弦)坚守传统,具“东方味”
余光中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有诗集《舟子的悲歌》《天狼星》《莲的联想》《五陵少年》等。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沟通中,探索创新是余光中的诗学追求。诗风从现代、古典到民歌
郑愁予
“浪子诗人”,多写旅人心绪,诗风豪放豁达而不失婉约情韵,《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错误》赏析:①意象的多重组合,具中国古典韵味②视角的参差变换,由城至窗由大到小的层递就是人和马由远及近的路程③结构的精巧别致,纵横双线,大景到小景是纵,“实景—虚想—实景”是横线④语言的艺术魅力,倒装、对立、纯净、古典
戏剧
老舍《茶馆》
“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像真正生活本身
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乱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
角度: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把对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
独特创造
“非冲突化”的戏剧思维
“人多事繁”、散点透视的戏剧结构
“开口就响”的戏剧语言
“以情带事、事中含情”的叙情方式
情感节奏不断黯淡,情感层次趋上和下落交织,情调色彩悲喜融合、含泪的笑
散文
66~76文革文学
78~新时期文学
概述
“文革”被广泛称作“十年浩劫”“梦魇时代”,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通常把“文革”结束后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界的“拨乱反正”:艺术民主,创作自由
文学与市场:大众文学/精英文学,作家既想维持树立的“精神旗帜”形象,又想在消费性文化的写作中获利
80s文学
前期:“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复出诗人”和“归来的歌”“朦胧诗”
后期:小说诗歌潮流的更替,85年转折(“寻根”与“现代派”“新生代”“现代诗群体大展”)
总状况:回到文学自身,积极探索的精神和“潮流化”
80s小说
伤痕文学
定义: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的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77
卢新华《伤痕》78
反思文学
定义: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在“问题”的提出方式上有明显变化,认为“文革”并非突发事件,其思想动机、行动方式、心理基础已存在于“当代”历史中,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封建主义”积习相关
对“问题”小说的延续
叙述模式: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结“新中国”各个时期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表现,对历史反思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79
主旨:回来!党的荣光!胜利的保证!
人物形象:①“也不知是老寿背了‘时’,还是‘时’背了老寿”②“老甘不一定就是甘书记,也不一定就不是甘书记”
《人到中年》谌容80:陆文婷(医生和母亲)、傅家杰、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79《陈奂生上城》80,从农民生活出发,利用一系列真实而朴素的细节表现农民命运,反映农民内心,在乡土文化的反映和农民形象的塑造方面取得可观成就
《芙蓉镇》古华:胡玉音、黎满庚、谷燕山、李国香、秦书田、王秋赦。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
改革小说
定义:70s末80s初兴起的一股文学潮流,以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先河。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创造。代表作《沉重的翅膀》《花园街五号》
寻根文学85
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
理论宣言:《文学的“根”》韩少功
诞生必然性:①“反思”深入②“守成”与“碰撞”③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代表作:①萌芽:82《受戒》《大淖纪事》②繁荣:84前后③后期:85前后,莫言“红高粱家族”王安忆《小鲍庄》铁凝《麦秸垛》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艺术特点:①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②向传统文化回归倾向③艺术探索
不足:空洞性,作家随意引申;狭隘性,无法代表中国文化
先锋文学85
定义:在语言形式、叙述技巧、思想观念、文学精神上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接收和吸纳,形成机具冲击力,产生深刻影响的小说潮流
思想:①语言——个体的纸上王国②虚构的权威,通过变形、虚构把握事物本质
转变:①从强调写什么到主动怎么写,先锋文化使大家关注写作技巧②注重语言,语言从工具变成主体
余华
创作观:①真实与现实不同②欲望比性格更能深入人的复杂层面,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③暴力破坏常理④被以汉语形式出现的外国文学哺育
《十八岁出门远行》87:成长小说;伤痕小说(司机监守自盗,映射文革时自残自伤迫害自己的中国)
《活着》92:长处为精准、简略、漫画化,短处为过于简单
《许三观卖血记》95
转型表现:①“人”与“生活”
评价:①有历史感②简洁,满足快速阅读③以对话为叙事策略④太过简单,无法触及生命的真相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84
“马原体”:放逐意义,重视叙述本身的形式实验,叙事随意自然,完全没有传统小说的叙事秩序,故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在小说中陈列各种事件的写法,实际上是一种对于生活现实偶然本质的叙事“还原
艺术特色
“元小说”手法:反故事的故事,结构故事的真实性,故事成为一种修辞,多虚构,使用“重讲”策略(拼凑,空缺),包括故事、性格、心理、印象等四类小说
拼合的情节:认为世界以“混沌”形式存在,无法以理性把握,表现“混沌”的最好方式是拼合,这才最接近世界“真相”
意义:①第一次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首要地位,使用“元小说”手法,暴露虚构性,唯一真实的是叙述②第一次放弃叙述一个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情节的中心故事,而是将一些缺乏关联、带有极大随意性和偶然性的情节片段随意结合③极度重视语言本身,语言有了自身价值,成为后来的“先锋小说”家效仿的对象
残雪
独特叙述手法:①开拓了一种非常态的语言和审美空间,最大特点是对理性和逻辑的颠覆②叙述没有逻辑性且大幅跳动,造成一种断裂感,时空交错渗透且自由转变③对形式美的颠覆④情节之间毫无关联,通过臆想方式组接《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格非
故事策略:①空缺:草蛇灰线,线索若有若无、时断时续;一把永不出鞘的剑②宿命:必然与偶然③迷宫构架《迷舟》87《褐色鸟群》88
新写实小说
界定:仍划归现实主义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收借鉴了现代主义的长处,由《风景》拉开序幕,《烦恼人生》是开山之作
“新写实”特征:①“纯态事实”,注重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②淡化价值立场,采取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手法③注重写那些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的尴尬生活情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④“零度情感”:叙述情感、叙事主体隐匿缺席
方方《风景》87
以死者视角诉说活人生存故事,记录铁路边一家棚屋平民的命运变迁
七哥:生存主义者,信奉强者哲学
二哥:理想男性,追求爱情却被杨朗欺骗
池莉
“新写实三部曲”《烦恼人生》(以还原生活“本相”的笔法表现印家厚的生存困境)《不谈爱情》《太阳出现》
艺术特色:①生活流式的叙述形态,“仿真想象”②典型的淡化③平易通俗的语言
刘震云《一地鸡毛》
汪曾祺《受戒》80
动机与主题: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应当发觉人身上的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写人性的解放
赏析:①诗化的生命形式:生命的自然状态,桃花源“受戒”与解禁,梦对现实的解构②叙事与抒情的和谐,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笔触叙写
艺术创新
①散文化结构:随意,留白
②精致的语言
洗练干净,文白相间,节制有弹性,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
和谐的节奏:多用短句,对称,有流动性
方言口语
韩少功《爸爸爸》
人物:丙崽冥顽、丑陋、浑浑噩噩,是人的依附性、非生长性、非敞开性等文化负面因素的象征。丙崽的产生是中国文化丧失“根”的结果
特殊美感:①象征②朦胧:语焉不详③悲壮
阿城《棋王》
优点:朴素的叙述方式,反进化论的价值观(肯定简单平凡的人生现象“吃”)
缺点:借“文化”给小说添色的急迫心情,炫耀才智悟性;故作奇谲
争议:道家思想“厚重的历史感”VS民族文化消极面
80s诗歌
“归来者”诗群:80艾青《归来的歌》,特征:①历史的反思性②抒情的开放性③技巧的开放性
“干预生活”诗群:雷抒雁、张学梦、杨牧、叶文福
新边塞诗群:杨牧、章德益、周涛,富有雄性气概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人与自然的较量中有奋发向上的时代豪情,想象奇特丰富博大,却因淡化了社会介入,内涵不够深厚
女性诗人群
往往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书写女性经验,传达女性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以自白的方式倾诉和言说自己的生命存在,通过“黑夜”意识传来的神秘意象激发生命活力,展现个性主义的深化追求
翟永明《独白》84:“泥土和天空”象征“肉身和狂想”
①“黑夜”意识:黑夜和黑色的背景成为女诗人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基本色调。在白天女性是失语的,只有黑夜里才能独白②女子气—女权—女性中,认为“女性”的文学是最高层次
朦胧诗
概述
“朦胧”指诗的象征性,暗示性,幽深的理念,迭加的印象,对潜意识的意识
朦胧诗是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出诗境朦胧模糊,主题多义莫名这样的一些特征的诗歌,“白洋淀诗群”直接促成其诞生
思想核心: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定,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灵魂奥秘的探险
艺术:对传统诗歌艺术观念进行反叛和变革,意象化,象征化,带来诗意的不透明性和多义性
(赵振开)北岛“斗士”
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对虚幻的期待,选择的犹豫和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
诗歌特点:①“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表现“大主题”、“断语”(作结论的话)“宣言式”②意向群密集独特(夜/湛蓝的网/星星的网结)③悖论式的情境(卑鄙高尚)
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深邃的历史意识以及冷峻凝重的语言风格使北岛的诗歌,显得悲壮大气。同时由于批判理性的过多参与,一些作品的感性体验有所削弱,缺乏充分的艺术感染力
《迷途》“你”是自己、理想、民族希望、溺死的妹妹《回答》《太阳》《宣告》
顾城“童话诗人”
①梦幻型的诗,以自然和童话为核心,构筑起来一个美丽的精神王国②因梦的脆弱性,诗中长流泻着寂寞苦闷的情绪,但希望仍在③对意象有准确的把握和抒发,致力于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朴素地构建一个幻象的童话世界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感觉》“自我”纯净美好却又偏执绝对
舒婷
抒情型的诗人,以“爱”为主题,着力表现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忧伤,标志着当代中国诗歌有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
《神女峰》表现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激愤和忧伤;《双桅船》理想和爱情、家庭、国家和人民;《致橡树》
艺术特点:①细腻的情感表现②善用映衬、象征手法③观察角度的新奇和裁剪生活的精当④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
海子(查海生)
诗歌观:①极端浪漫主义②常用意象:天空、河流、土地、黑夜、村庄、麦子
受当代诗坛影响:①“史诗”情节:杨炼等立足文化、传说、神话的史诗性写作②顾城诗歌透明、纯澈的童话风格,自由灵动的气息
诗歌特质:①充满张力的写作:抒情和修辞②无序、暴乱的世界想象,丰富的杂多性,或奇艺滑稽或暴烈凌厉,有一种混响式的轰鸣效果③把自己的诗歌理想设定为“大诗”,即一种具有历史、经验、情感和文化包容性的诗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赏析:①非日常的沉痛的个人感受②与幸福无缘的人的天真假想③打破所谓诗意与非诗意的界限,将日常语言、日常经验纳入诗中
《亚洲铜》解读:①“亚洲铜”可理解为亚洲大陆、亚洲黄土高原或东方文明②第一段写家族延续;第二段视野由家族转向自然,由地下朝地上看;第三段指向屈原,以追溯另一种家谱——师的传承和诗人的系谱;第四段呈现新的一组意象
第三代诗歌
专指朦胧诗运动之后崛起,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的诗歌的总称
特征:①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②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③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
韩冬
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显示出反文化,反意象的诗歌倾向,代表作《你见过大海》《有关大雁塔》《你的手》
《有关大雁塔》赏析:①历史意识和英雄主义的解构②主体的丧失③日常生活的琐屑性④语言还原
于坚《尚义街六号》:①幽默感②强调日常生活③拒绝隐喻④神话日常生活
《一个词》翟永明
朦胧诗VS第三代诗:①朦胧诗是,大一统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对抗,文化关禁下的有限选择,价值的紧张危机,道德的人格化心灵化,更多诉诸于人道人性的思辨和抒情力量,追求自由的崇高感,普遍怀疑中的积极维系,反抗异化的悲剧意识②第三代诗是,多元趋势中的意识形态解体,文化开放中的多种选择可能,价值的松散悬浮,道德的商品化物化,更多强调个体生命的原生态,承受自由的失重感,自我中心造成的责任脱节
90s文学
背景:①文化转型:回归传统,作家世俗化,文学话语的私人化和文学表现,空间的狭小化,审丑意识的泛滥②文学界思想争论:文学主体性,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大讨论③文学从中心走向边缘:遁回民间,返回个人
小说
新写实小说:①王安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②现实主义冲击波:河北“三驾马车”(何申《年前年后》谈歌《大厂》《年底》关仁山《大雪无乡》)③刘醒龙《天行者《圣天门口》
女性小说:陈染、林白的女性“私语”,①女性意识的鲜明体现②对传统女性形象和观念的颠覆③女性私有的生存体验的自觉表露
王小波
思想核心:①健全的理性②关注人的尊严、平等、自由乃至人的境遇等问题③性与权力④革命与性
写作特点:①大量性描写,用男女间荒谬的性关系和性意识来透视一种乌托邦式的荒谬的政治现实②叙事自由,善于将跨越时间段和空间将事物组连在同一文本中,还善反讽和戏仿③语言以戏谑的比喻和幽默的思辨为特征,比喻新颖独特又发人深省,采取“陌生化”方法
《黄金时代》王二、陈清扬,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陈忠实《白鹿原》
92年发表,97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分析:①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②有丰厚的文化象征
人物形象:①白嘉轩:中国封建宗法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典型,仁义的表象下暗藏反动于保守,悲剧性人物②鹿子霖:阴鸷淫乱孱弱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劣质因素③朱先生:关中大儒,杀死被逼疯女儿
艺术突破:①对历史的重新书写②人物性格的文化观照③浓郁的乡土色彩
艺术特色:①时间跨度大,结构宏阔,有史诗品格②善于将秦方言和现代汉语有机结合,语言生动,笔力雄浑③恰当运用修辞和象征④善用长句,采博喻的技巧、排比的句法,文气浩浩荡荡,有排山倒海之势
莫言(管谟业)
11年《蛙》获茅盾文学奖,12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现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红高粱》叙事特征:追求“陌生化”①颠覆传统主流历史观念的叙事态度,体现了一种民间价值尺度②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叙事③以独特人称展开叙述,叙述者获得极大自由④自由恣肆、富有力度的叙述语言
90s莫言小说特点:民族特色与新锐的现代艺术的融合①对历史和时事的敏锐关注,是莫言不竭的精神动力②农村生活题材是莫言小说艺术的源泉③自觉的不断的艺术探索,实现了民族特色与现代艺术的高度融合④对乡土的描述和历史的虚构之中突显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80后作家作品:娱乐化出厂,商业化写作,青春写作色彩,代表韩寒《三重门》、郭敬明《幻城》、张悦然《樱桃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