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结缔组织
本篇导图和组织学与胚胎学有关,其内容主要涉及结缔组织,涵盖了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以及脂肪组织与网状组织,内容详细且全面
编辑于2022-12-20 23:26:24 广东第3章 结缔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
(1)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常附着在胶原纤维上。
(2)功能活跃时,细胞较大,多突起;胞核较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
(3)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粗短的突起,胞质内有较多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表明该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旺盛。
(4)由于所合成的蛋白质持续地分泌到细胞外,所以细胞内几乎看不到分泌颗粒,这样的细胞为持续型分泌细胞(属于这类细胞)。
(5)成纤维细胞的分泌物构成了疏松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和基质。
(6)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状态时,称纤维细胞。
(7)纤维细胞
1)细胞较小,呈长梭形;胞核小而细长,着色深;胞质少,呈嗜酸性。
2)电镜下,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3)在创伤等情况下,纤维细胞可转变为成纤维细胞,并向受损部位迁移,形成新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2.巨噬细胞
(1)胞核较小,圆形或肾形,着色深。
(2)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
(3)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
(4)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
(5)细胞膜内侧有较多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的运动。
(6)趋化性是巨噬细胞发挥功能的前提。
(7)功能
1)吞噬作用
a)特异性吞噬的前提是有抗体等识别因子识别和黏附被吞噬物,如细菌、病毒和异体细胞等,然后,巨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体受体与识别因子特异性结合,从而间接黏附被吞噬物,启动吞噬过程。
b)非特异性吞噬则无需识别因子的中介,巨噬细胞直接黏附碳粒、粉尘、衰老死亡的自体细胞和某些细菌等,进而吞噬。
2)抗原呈递作用
a)当巨噬细胞吞噬了蛋白质性抗原,在溶酶体内进行分解时,能够把其最特征性的分子基团(称抗原决定基,为短肽)予以保留,与抗原提呈分子,即巨噬细胞递作用自身的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运输到细胞表面。
b)当T淋巴细胞接触到抗原肽后,便受到激活,发生免疫应答。
3)分泌功能
a)溶菌酶能分解细菌的细胞壁,以杀灭细菌。
b)补体参与炎症反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溶解等过程。
c)白细胞介素1能刺激骨髓中白细胞的增殖和释放入血。
3.浆细胞
(1)呈卵圆形或圆形。
(2)核圆,多偏居细胞一侧,异染色质常呈粗块状,从核中心向核被膜呈辐射状分布。
(3)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4)电镜下,浆细胞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浅染区内有高尔基复合体。
(5)浆细胞在一般的结缔组织内很少,而在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如消化管、呼吸道的结缔组织及慢性炎症部位较多。
(6)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4.肥大细胞
(1)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
(2)胞核小而圆,染色深,位于中央。
(3)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泌颗粒,颗粒具有嗜碱性,可被醛复红等染为紫色,颗粒易溶于水,故在切片上难以辨认该细胞。
(4)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5)肥大细胞常沿小血管分布,在身体与外界接触的部位,如皮肤、呼吸道和消化管的结缔组织内较多。
(6)在一般情况下,肥大细胞很少进行分泌活动。
(7)当肥大细胞受到刺激时,以胞吐方式大量释放颗粒内物质(常称为脱颗粒),同时,胞质内还合成白三烯释放。
(8)肝素:有抗凝血作用。
(9)组胺和白三烯:可使皮肤的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和液体溢出,导致组织水肿,形成荨麻疹;可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导致哮喘;可使全身小动脉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引起休克。
(10)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可吸引嗜酸粒细胞向过敏反应部位迁移,嗜酸粒细胞具有一定的抗过敏反应作用。
5.脂肪细胞
(1)单个或成群存在。
(2)细胞体积大,常呈圆球形或相互挤压成多边形。
(3)胞质被一个大脂滴挤到细胞周缘,成为很薄的一层包绕脂滴;核被挤压成扁圆形,位于细胞一侧。
(4)在H-E染色的标本中,脂滴已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
(5)脂肪细胞可合成和储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1)分布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周围,其形态似纤维细胞,是成体结缔组织内的干细胞,保留着间充质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
(2)在炎症及创伤修复时它们大量增殖,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的修复
7.白细胞
1)血液内的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2)常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游走到疏松结缔组织内,行使防御功能。
(二)纤维
1.胶原纤维
(1)数量:最多。
(2)颜色:新鲜时呈白色,有光泽,故又名白纤维。
(3)于H-E染色切片中呈嗜酸性。
(4)纤维粗细不等,直径0.5~10μm,呈波浪形,有分支并交织成网。
(5)胶原纤维的生化成分为I型和II型胶原蛋白。
(6)胶原蛋白由成纤维细胞分泌,于细胞外聚合为胶原原纤维,再经少量黏合质黏结成胶原纤维。
(7)电镜下,显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约64nm。
(8)胶原纤维的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
(1)含量较胶原纤维少,但分布却很广。
(2)新鲜状态下呈黄色,又名黄纤维。
(3)在H-E染色切片中,着色淡红,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分;用醛复红能将弹性纤维染成紫色。
(4)弹性纤维较细,表面光滑,断端常卷曲,可有分支,交织成网。
(5)电镜下,弹性纤维的核心部分电子密度较低,由均质的弹性蛋白组成;外周覆盖电子密度较高的微原纤维,其直径约12nm,主要由原纤维蛋白构成。
(6)弹性纤维富于弹性,与胶原纤维混合交织在一起,使疏松结缔组织兼有弹性和韧性,有利于所在器官和组织保持形态和位置的相对恒定,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3.网状纤维
(1)直径0.2~1.0μm,分支多,交织成网。
(2)网状纤维主要由II型胶原蛋白构成,表面被覆糖蛋白,于H-E染色切片呈粉红色,于镀银染色切片呈黑色。
(3)网状纤维主要存在于网状组织,也分布在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交界处,如基膜的网板。
(三)基质
1.蛋白多糖
(1)别称黏多糖,为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由多糖分子与蛋白质结合成的复合物,是人体内分子质量最大的成分。
(2)多糖部分为氨基已糖多糖,别称糖胺多糖(GAG),主要分硫酸化和非硫酸化两种类型。前一类有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和硫酸肝素等,后一类为透明质酸。
(3)大量蛋白多糖聚合体形成有许多微小孔隙的分子筛,小于孔隙的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扩散的防御屏障。
(4)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等能产生透明质酸酶,分解蛋白多糖,破坏基质结构,得以扩散。
2.纤维粘连蛋白
(1)是结缔组织的基质中最主要的粘连性糖蛋白。
(2)具有与多种细胞、胶原及蛋白多糖相结合的部位(即化学基团),是将这三种成分有机连接的媒介;对于细胞的分化和迁移也具有一定作用。
3.组织液
(1)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
(2)毛细血管静脉端,组织液的大部分又回到血液中,小部分则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最后也回流入血。
(3)组织液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环境。
(4)当组织液的产生和回流失去平衡时,或机体电解质和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时,基质中的组织液含量可增多或减少,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
表3-2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二、致密结缔组织
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1)主要构成肌腱和腱膜,使骨骼肌附着于骨。
(2)其大量密集的胶原纤维顺着受力方向平行排列成束。
(3)纤维束之间有腱细胞,为一种形态特殊的成纤维细胞,胞体伸出多个薄翼状突起插入纤维束之间。
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1)主要见于真皮、硬脑膜、巩膜及许多器官的被膜内。
(2)特点:粗大的胶原纤维纵横交织,形成致密的板层结构,纤维之间含少量基质和成纤维细胞。
3.弹性组织
(1)是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
(2)粗大的弹性纤维或平行排列成束,如项韧带和黄韧带,以适应脊柱运动,或编织成膜状,如弹组织性动脉的中膜,以缓冲血流压力。
三、脂肪组织
1.黄脂肪组织
(1)为通常所说的脂肪组织(在某些哺乳动物为白色)。
(2)脂肪细胞内只有一个大的脂滴,故别称单泡脂肪细胞。
(3)黄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皮下、网膜和系膜等处,是体内最大的储能库,还具有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和填充等作用。
2.棕脂肪组织
(1)特点: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脂肪细胞内散在许多小脂滴,线粒体大而丰富,核位于中央,称多泡脂肪细胞。
(2)在成人极少,在新生儿及冬眠动物较多,主要分布在新生儿的肩胛间区、腋窝及颈后部。
(3)棕脂肪组织在寒冷的刺激下,其脂肪细胞内的脂类分解氧化,产生大量热能。
四、网状组织
1.网状细胞
(1)为有突起的星形细胞,相邻细胞的突起连接成网。
(2)胞核较大,圆形或卵圆形,着色浅,常见1~2个核仁。
(3)胞质较多,粗面内质网较丰富。
2.网状纤维
(1)由网状细胞产生。
(2)网状纤维交织成网,并可深陷于网状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内,成为网状细胞依附的支架。
3.在体内网状组织不单独存在,而是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基本组成成分,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3章 结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