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 女性生殖系统
本篇导图和组织学与胚胎学有关,其内容主要涉及女性生殖系统,知识点全面,涵盖了卵巢,输卵管以及子宫与阴道等内容
编辑于2022-12-20 23:42:48 广东第19章 女性生殖系统
一、卵巢
(一)卵泡的发育与成熟
1.原始卵泡
(1)位于皮质浅层,数量多,体积小,由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构成。
(2)初级卵母细胞为圆形,胞质嗜酸性,核大而圆,染色浅。
(3)电镜观察,胞质中有较多线粒体、板层状排列的滑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等。
(4)初级卵母细胞是在胚胎时期由卵原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并长期停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直至排卵前才完成分裂。
2.初级卵泡
(1)从青春期开始,在FSH的作用下,原始卵泡陆续发育为初级卵泡。
(2)初级卵母细胞增大,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等增多;在靠近质膜的胞质中出现电子致密的溶酶体,称皮质颗粒,内含的酶类将在受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卵泡细胞增生,由扁平变为立方形或柱状,由单层变为多层;最里面的一层卵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4)在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的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透明带。
(5)构成透明带的蛋白(ZP)有三种,即ZP1、ZP2和ZP3,是由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的。
(6)其中ZP3为精子受体,在受精过程中,对卵细胞与精子的相互识别和特异性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3.次级卵泡
(1)由初级卵泡继续发育形成。
(2)其卵泡细胞增至6~12层,其中的小腔隙逐渐融合成一个大腔,称卵泡腔,腔内充满卵泡液。
(3)具有卵泡腔的卵泡(包括成熟卵泡)称囊状卵泡。
(4)卵泡液含有营养成分、雌激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与卵泡的发育有关。
(5)随着卵泡液增多,卵泡腔扩大,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内形成卵丘;卵泡腔周围的数层卵泡细胞形成卵泡壁,称颗粒层,卵泡细胞改称颗粒细胞。
(6)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合称生长卵泡。
(7)与卵泡生长相伴随,周围的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
(8)卵泡膜分化为两层。内层毛细血管丰富,基质细胞分化为多边形或梭形的膜细胞,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特征;外层有环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
(9)膜细胞合成雄激素,雄激素透过基膜,在颗粒细胞内转化为雌激素,故雌激素是由两种细胞联合产生的。
(10)雌激素少量进入卵泡液,大部分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子宫等靶器官。
4.成熟卵泡
(1)在FSH作用的基础上,经LH的刺激,次级卵泡发育为成熟卵泡。
(2)初级卵母细胞直径可达125~150μm。
(3)卵泡由于卵泡液急剧增多而体积显著增大,直径可超过2cm;但颗粒细胞的数目不再增加,卵泡壁越来越薄,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
(4)在排卵前36~48小时,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5)第一极体很小,含细胞核与极少量胞质,位于次级卵母细胞与透明带之间的卵周隙内。
(6)次级卵母细胞迅速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停滞在分裂中期。
卵泡及黄体的主要结构变化特点
原始卵泡
中央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周围一层扁平形卵泡细胞
初级卵泡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
卵泡细胞变为立方、柱状或增生成多层
出现透明带、放射冠
卵泡膜开始形成
次级卵泡
初级卵母细胞继续发育
卵泡体积显著增大,卵泡腔充满卵泡液
卵丘形成,卵泡细胞改称颗粒细胞
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内层含较多的膜细胞
成熟卵泡(晚期)
卵泡体积显著增大,卵泡腔更大,直径超过2cm
卵泡壁变薄形成卵泡斑
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并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
月经黄体
维持两周后退化为白体
妊娠黄体
维持4~6个月后退化为白体,其内分泌功能被胎盘取代
(二)排卵
1.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
2.排卵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
3.排卵前,成熟卵泡突出卵巢表面可达1cm,以致使局部卵泡壁、卵泡膜、白膜变薄缺血,形成半透明的卵泡小斑;卵丘与卵泡壁分离,漂浮在卵泡液中。
4.排卵时,小斑处的组织被蛋白水解酶和胶原酶分解而破裂,卵泡膜外层的平滑肌纤维收缩,于是,次级卵母细胞联同放射冠、透明带和卵泡液排出
5.此时,输卵管漏斗部的伞端正覆盖在卵巢表面,将所排卵摄入。
6.次级卵母细胞于排卵后24小时内若不受精,即退化消失;若受精,则继续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23,X)的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三)黄体
1.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显黄色,故称黄体。
2.颗粒细胞增殖分化为颗粒黄体细胞,其数量多,体积大,染色浅,位于黄体中央,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分泌孕激素。
3.膜细胞改称膜黄体细胞,其数量少,体积小,胞质和核染色较深,主要位于黄体周边,与颗粒黄体细胞协同作用分泌雌激素。
4.若排出的卵没有受精,黄体维持12~14天后退化,称月经黄体。
5.黄体退化后被致密结缔组织取代,成为瘢痕样的白体。
6.若受精,在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黄体继续发育,直径可达4~5cm,称妊娠黄体。
7.妊娠黄体除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外,还分泌肽类的松弛素,这些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平滑肌松弛,以维持妊娠。
8.妊娠黄体可存在4~6个月,然后退化为白体,其内分泌功能被胎盘细胞取代。
(四)闭锁卵泡
1.从胎儿时期至出生后,乃至整个生殖期,绝大多数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它们在发育的各个阶段停止生长并退化,退化的卵泡称闭锁卵泡。
2.卵泡闭锁是一种细胞凋亡过程。
3.其中的初级卵母细胞自溶消失;死亡的卵泡细胞或颗粒细胞被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噬;透明带塌陷成为不规则的嗜酸性环状物,存留较长一段时间后也消失。
4.膜细胞可形成不规则的细胞索团,散在于结缔组织中,称间质腺,其细胞增大呈多边形,能分泌雌激素。
二、输卵管
1.输卵管分子宫部、峡部、壶腹部和漏斗部,管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黏膜、肌层和浆膜。
2.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3.黏膜向管腔突出形成纵行、有分支的皱襞,故管腔很不规则。
4.皱襞于壶腹部最发达,高而多分支,此处为受精发生的部位。
5.上皮由分泌细胞和纤毛细胞构成。
6.分泌细胞的分泌物构成输卵管液,可营养卵、辅助卵的运行。
7.纤毛细胞的纤毛向子宫方向摆动,可将卵推向子宫,并阻止细菌进入腹膜腔。
8.当精子进入输卵管后,受纤毛摆动造成的阻力,只有少数运动能力强的精子才能到达壶腹部,与卵细胞会合。
9.输卵管上皮受卵巢激素的作用而出现周期性变化,两种细胞均在卵巢排卵前后最为活跃,表现为纤毛细胞变高,纤毛增多,分泌细胞分泌功能旺盛。
三、子宫
(一)子宫底部和体部
1.外膜:为浆膜。
2.肌层
(1)很厚,由成束或成片的平滑肌构成,肌束间有结缔组织,可分为黏膜下层、中间层和浆膜下层。
(2)浆膜下层和黏膜下层较薄,平滑肌呈纵行。
(3)中间层最厚,含有许多血管,平滑肌分为内环行与外斜行。
(4)在妊娠期,平滑肌纤维受卵巢激素的作用,不仅增大(可长达500m),分裂增殖,使肌层显著增厚。
3.内膜
(1)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散在的纤毛细胞组成。
(2)固有层结缔组织较厚,含大量低分化的梭形或星形的基质细胞、网状纤维、血管和子宫腺。
(3)子宫腺为单管状腺,由上皮下陷而成,近肌层时可有分支。
(4)子宫内膜可分为表浅的功能层和深部的基底层。
(5)功能层较厚,自青春期始,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剥脱出血,即月经。
(6)妊娠后,因胚体植入而继续生长发育为蜕膜。
(7)基底层较薄,不参与月经形成,在月经期后能增生修复功能层。
(8)子宫动脉的分支进入肌层的中间层后呈弓状走行,向子宫内膜发出许多分支。
(9)分支在肌层与内膜交界处发出一短而直的分支进入基底层,称基底动脉,它不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其主干进入功能层后螺旋走行,称螺旋动脉,它对卵巢激素极为敏感。
(10)螺旋动脉的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和血窦,然后汇合为小静脉,穿过肌层后汇入子宫静脉。
(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表19-2)
1.增生期
(1)此期卵巢内有一批卵泡正在生长,故别称卵泡期。
(2)在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
(3)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
(4)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至2~3mm,子宫腺增多、增长,腺腔增大,腺上皮细胞呈柱状,胞质内出现糖原;螺旋动脉也增长、弯曲。
(5)卵巢内的成熟卵泡排卵,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
2.分泌期
(1)排卵后,卵巢内出现黄体,故分泌期别称黄体期。
(2)在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至5mm。
(3)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膨胀,充满腺细胞的分泌物,内有大量糖原。
(4)固有层基质中含大量组织液而呈现水肿。
(5)基质细胞肥大,胞质内充满糖原、脂滴。
(6)螺旋动脉增长,更加弯曲。
(7)卵若受精,内膜继续增厚,发育为蜕膜;否则,进入月经期。
3.月经期
(1)排卵未受精,月经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下降,螺旋动脉收缩,内膜缺血导致包括血管壁在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坏死。
(2)此后,螺旋动脉短暂扩张,血液涌入内膜功能层,内膜表层崩溃,坏死的组织块及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
(3)一次月经的血液排出量一般为35ml。
(4)在月经期末,功能层全部脱落,基底层的子宫腺细胞迅速分裂增生,向表面铺展,修复内膜上皮,进入增生期。
(三)子宫颈
1.子宫颈外膜是纤维膜;肌层由平滑肌和富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构成;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2.子宫颈前后壁正中线各有一条纵行黏膜皱襞,从此向外发出多个不规则的斜行皱襞,皱襞间裂隙为腺样隐窝,形似分支管状腺,也称子宫颈腺。
3.上皮为单层柱状,由分泌细胞、纤毛细胞和储备细胞组成。
4.分泌细胞最多,内含许多黏原颗粒。
5.雌激素促进该细胞分泌,分泌物为清亮透明的碱性黏液,有利于精子通过;在孕激素的作用下,细胞分泌量减少,分泌物黏稠呈凝胶状,成为阻止精子和微生物进入子宫的屏障。
6.纤毛细胞较少,散在于分泌细胞之间,游离面有纤毛,向阴道方向摆动,有利于分泌物排出。
7.储备细胞为干细胞,较小,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上皮深部,在上皮的更新和修复损伤方面发挥作用。
8.在慢性炎症时,储备细胞可增殖化生为复层扁平上皮,在增殖过程中也可发生癌变。
9.在宫颈外口处,柱状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移行,分界清晰,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四、阴道
1.阴道由黏膜、肌层和外膜构成。
2.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黏膜凸起形成许多环行皱襞。
3.上皮为非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其中有朗格汉斯细胞。
4.排卵前后,在雌激素作用下,上皮细胞中出现许多糖原。
5.细胞脱落后糖原被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分解为乳酸,使阴道液呈酸性而抑制微生物生长。
6.阴道中的脱落细胞还含有从子宫内膜和子宫颈脱落的上皮细胞,做阴道脱落细胞的涂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生殖道的疾病,特别是发病率高的子宫颈癌。
7.黏膜固有层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8.肌层较薄,为左、右螺旋相互交织成格子状的平滑肌束,使阴道壁易于扩张;肌束间弹性纤维丰富。
9.阴道外口为环行骨骼肌形成的尿道阴道括约肌。
10.外膜是富含弹性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
五、乳腺
1.一般结构
(1)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5叶,每叶又分为若干小叶,每个小叶为一个复管泡状腺。
(2)腺泡上皮为单层立方或柱状,有肌上皮细胞。
(3)导管包括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和叶导管(别称输乳管),它们分别由单层柱状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4)输乳管分别开口于乳头。
2.静止期
(1)指未孕女性的乳腺。
(2)腺体不发达,仅有少量小的腺泡和导管,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丰富。
(3)在每个月经周期的分泌期,腺泡和导管略有增生,乳腺稍微肿大。
3.活动期
(1)妊娠期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乳腺腺体迅速增生,腺泡增大。
(2)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相对减少,但出现较多巨噬细胞和浆细胞。
(3)妊娠后期,在催乳激素的刺激下,腺泡开始分泌。
(4)分泌物含脂滴、乳蛋白、乳糖等,还含有浆细胞与腺上皮细胞联合产生的slgA,吞噬有脂肪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称初乳小体。
(5)哺乳期乳腺中的腺体更加发达。
(6)在不同的小叶内,合成与分泌活动交替进行,可见分泌前的腺泡上皮为高柱状,分泌后的腺泡上皮呈扁平状,腺腔内充满乳汁。
(7)停止哺乳后,催乳激素水平下降,腺组织萎缩,乳腺回复静止期。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19章 女性生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