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欧洲建筑风格
欧洲建筑风格包括: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建筑、浪漫主义建筑、罗曼建筑、洛克克风格、文艺复兴建筑。
编辑于2022-12-21 22:17:46环境艺术概论
绪论
意义:给人类创造、规划更合理生活空间。
第一章环境艺术基本理念
第1节关于环节:
环境的基本概念:是指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建立在自然环境美之外,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美德精神的需要指导下而进行的艺术创造。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
环境中的人与艺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及环境艺术设计师改造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存质量创造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
环境的保护与设计:既要考虑到各种保护环境的方法,要让环境对人表现出亲切感,认同感,责任感,文化悝,适应性等。
第2节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大范畴,综合性很强,社会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综合计划。
第3级环境艺术设计的属性特征。
是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具、是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可以研究设定建筑、绿化,公共秘书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 特征:是具有整体性,多元性,人文性,艺术性和科技性的。
第2章环境艺术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第1节环境艺术设计的起源。
它经历了利用、改造、创建三个阶段或过程。
第2节环境艺术的发展与风格。
中国的建筑从形式上主要分为两大类:①主要用石头建造的,叫“石构建筑”②主要用木头建造的,“木构建筑”。从衣服上可分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宫殿,坛庙建筑中,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以及中国近代建筑的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等。
面貌:呈现出一和。社会的空间属性。以中轴对称为主。特征:重群体而不是单体。依附于大地,并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群体组合,群体所围,合的空间结构,并且以人的等级的不同,建筑等级也不相同。
欧洲环境艺术特征。
分类:
古希腊建筑。
荷马文化时期(11BC-8BC),古风文化世界,古典文化时期。在古典文化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最高峰。(代表有帕提农神庙)
一、建筑特点:①因地制宜,主次分明。平面构成1:1或1:2,中央是厅堂大厅,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②注式的典型可分为:多立克式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女郎雕像柱式。③这个双面劈坡屋顶形成的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④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高人体内与数的和谐。⑤建筑与装饰均雕都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联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柱式的作用:建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变化,消除了封闭的沉闷之感。(柱尾没有装饰的有多立克柱式。
多利克柱式: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基。柱身有时雕成20条槽纹,有时是平滑的,柱头没有装饰。柱下部约占全柱三分之一的地位槽纹很浅,几乎是平的,往上越来越深
爱奥尼柱式: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多用于雅典柱式当中如雅典卫城的神庙。
科林斯柱式:它实际上是爱奥尼克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比例比爱奥尼克柱更为纤细,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花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装饰性很强。并且还有人认为科林斯柱式“女性化”,和坚毅阳刚的多立克式正好相反。还有人甚至说科林斯柱式“很淫荡”,“打扮得像个放荡的高级妓女”。
二、神庙内部结构:神庙的内部,既遵循多利亚柱式的惯例,安排得很简单,又主题突出,庄重宏伟。与一般神庙相同,殿堂均分为前后两间,前厅安置神像,后库存放祭品和财物。帕特农神庙的前厅安置着菲迪亚斯制作的黄金象牙雕的雅典娜巨像,高达12米。为配合这尊巨像,前厅用两层多利亚的柱列围绕巨像的左右和后方。上承屋顶,旁开空廊,更衬托出巨像的高大,而它们的檐部也大大简化,只有额枋而没有三陇板和间板。像之前方直到大门为一片空白,不置任何杂物,却在靠近巨像基座处挖出一个长方形水池,利用池中之水反射从大门而来的阳光,使金光闪烁的巨像更显富丽堂皇。和前厅隔开的后库则是真正的宝库,用来存放雅典海上同盟各邦交纳的贡金。廊前列雕花铁栅,库房用四根柱子支撑,不过柱子是爱奥尼亚式而非前厅所用的多利亚式。这一方面适应了同盟各邦主要属于爱奥尼亚地区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神庙设计思想的一大特点,即按伯里克利所宣扬的“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的思想,把两种柱身容于一身。
三、神庙平面形制:帕特农神庙呈长方形,庙内有前殿、正殿和后殿。神庙基座占地面积达2300平方英尺,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四、外部结构:外部由46根高达34英尺的大理石柱撑起了神庙全部用晶莹洁白的大理石砌成。四周用48根大理石柱构成柱廊,围 绕着带墙的内殿。神庙呈长方形,长约69. 49米,宽约30. 78米,竖立于3 层台阶上。庙内分前殿、正殿和后殿。庙墙上方有92块大理石浮雕镶板。 帕特农神庙东西两面各有8根圆石柱,南北两侧各有16根圆石柱,这些 石柱如今是神庙残存的最重要部分。圆柱为陶立安风格,高度为10.43米。 用眼睛往上看,所有圆柱的粗细从上到下完全一样,其实,圆柱的直径从下 到上有细微的区别,低部为1.90米,高部为148米,在圆柱总高度的2/5 处略微粗一点,这样避免从下往上看产生圆柱粗细不一的感觉。
古罗马建筑。
一、建筑特点:多拱门结构,拱架结构,桁架结构,梁柱体系,喷泉结构,门楣结构,拱券结构,交叉拱顶结构,多穹顶结构等。“以古代罗马的建筑为例它是使用柱子承重,而不是使用“墙”承重的。并且即用柱子作为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并且分五种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这些柱式和下边的拜占庭帝柱式基本相同)在这种柱式框架结构的帮助之下,古代罗马的建筑都是7层楼以上的房子。
二、内部结构:罗马斗兽场的建筑特点是环形建造,内部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9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三、平形制:这些建筑多以石头为建筑材料, 所以古罗马斗兽场是个用石头建起的斗兽场(长188米;宽156米;高57米),由石灰华(10万立方米,采自提维里附近的采石场,通过一条特殊的马路运至罗马)构成,它是罗马最大的环形竞技场了。人们将大约300吨的铁被用来制造将石头连接起来的抓钩。
四、外部结构:从外部看,这座罗马斗兽场由一系列3层的环形拱廊组成,最高的第4层是顶阁。这3层拱廊中的石柱根据经典的标准分别设计(由地面开始,多利安式样,爱奥尼亚式样和科林斯式样)。在第4层的房檐下面排列着240个中空的突出部分,它们是用来安插木棍以支撑“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剧场的遮阳帆布,皇家舰队的水兵们负责把它撑起以帮助观众避暑,避雨和防寒,这样一来大斗兽场便成为一座1世纪的透明园顶竞技场。
拜占庭建筑。
一、建筑特点:①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②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又高又大到圆穹顶,往往成为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有常常有序的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代表有“等臂”十字构成的“圣索菲亚大教堂”。)③创造了把穹顶之称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及典型做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卷,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卷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4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极大的自由。④在色彩的使用上拜占庭式建筑及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式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二、内部结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中央大圆顶是世界著名的五大圆顶之一,髙度近60 米,直径33米,通过帆拱支撑在四个大柱墩上。圆顶之下的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 穹隆底部紧密排列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幻影,使大穹隆显得更 加轻灵高拔。这与罗马人建在筒形实墙上的穹顶效果不同,采取这种结构,能在各种正多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使建筑物内外都有集中构图
三、平面形制:它是将当时各种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的集合体。它有纵向的轴线,中庭两侧有排柱。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7米,构成一个方形的平面,上面有一个高55米的中心圆顶,因此被称之为一种圆顶的巴西利卡。
四、外部结构:大教堂的外观宏伟壮丽,正面宽115米,高45米,以中线为轴两边对称,8根圆柱对称立在中间,4根方柱排在两侧,柱间有5扇大门,2层楼上有3个阳台,中间的一个叫祝福阳台,平日里阳台的门关着,重大的宗教节日时教皇会在祝福阳台上露面,为前来的教徒祝福。教堂的平顶上正中间站立着耶稣的雕像,两边是他的12个门徒的雕像一字排开,高大的圆顶上有很多精美的装饰。
哥特式
一,哥特式建筑特点:哥特式建筑由于基本构件有尖拱和肋架拱顶,并利用十字架,立柱,飞券,以及新的框架结构来作为支撑力量。它的拱顶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的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一个双圆心骨架尖券,形成拱顶,整体就显出了一种高耸削瘦的感觉。 哥特式教堂再设计了镶嵌着大花玻璃的长窗,玻璃上再印着各种圣经故事,使整个建筑更加神秘,神圣,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其中以巴黎圣母院例。
飞扶壁:为穹顶提供支持力,飞过侧廊便于中庭开大窗,
子主题
二,内部结构:巴黎圣母院分为耳堂;中堂;小教堂。巴黎圣母院中堂是为仪式上的信徒保留的,即教堂主殿,是圣母院建筑的中心容器,从地面上升到拱顶共有十个跨度。每个跨度对应于每个支柱之间的空间;前两个跨度支撑着塔楼,作为入口后的过渡,柱子、拱廊、壁柱和柱廊突出了垂直效果。耳堂即为平面设计十字架水平臂,十字交叉处的空间为耳堂交叉口,体积与大教堂的大小成正比,采用拱门、拱门和雕带的装饰系统来加固墙壁,保留了13世纪的原始彩色玻璃窗,是礼拜式庆祝活动举行之地。内部有29座小教堂围绕,又称“辐射小教堂”。是为地方富民为纪念死者而建的专用空间,装饰有祭坛、灯具、雕像或绘画、守护神的圣骨匣、坟墓以及墙壁彩绘,有13世纪仅存的圣母院绘画遗迹。
肋骨拱:为拱顶的承重也起装饰作用
三、平面形制:巴黎圣母院平面为长形马蹄哥特式拉丁十字形制,坐东朝西,内部共有3层,总长约127米,总宽约48米,总高达96米,室内建筑面积达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西立面置有两座钟塔,水平与竖直的比例约为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将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圣母院内部共有五个纵舱,包括一个中舱与两侧各两个的翼舱,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十字长翼是圣母院长方形主殿;东端是圣坛,后为半圆形的外墙,横厅两个尽段都有开门,旁置小塔;圣坛外有标志性尖塔,高90米。
尖拱:可减少侧推力同时可适应不同夸度的券。
四、外部结构:侧立面宽度为43.5米,无塔立面高45米,唱诗堂长38米、宽12米,中堂长60米、中心容器宽度达13米,每侧边坡宽度为5.9米,中堂屋面以下高度为43米,中堂、唱诗堂拱顶以下高度为33米,外侧线拱顶以下高10.1米,内侧线拱顶以下高10.5米,看台拱下高8米,看台进深均为5.9米,耳堂长48米,宽14米。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样式
巴洛克式建筑
一、建筑特点:巴洛克建筑是17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以佛罗伦萨主教堂为例。
二、内部结构:教堂内部很朴素。 主教堂西立面之南有一个13.7m见方的钟塔(1384~1387年),高达84m,是画家乔托(Giotto)设计的。教堂对面还有一个相直径27.5m的8边形洗礼堂(1290年),内部由穹顶覆盖,高约31m多,为了减小侧推力,弯顶采用了尖拱形式。而为了尽可能地减弯顶重量,弯顶被设计为中空的双层弯顶形式。在八边形上每个角的主拱肋暴露在外,而每个面中部的2根次拱肋则被隐藏在双层弯面之内,主次肋券集中于顶部一个八边形的环,并都由大理石砌筑完成。最后在收束环上砌筑采光亭,在弯顶底部内侧的砖块与石块之间设有桦卯和插销,还另设铁链和木箍,所有这些结构都削弱弯顶的侧推力。教堂在8边形的8个角上升起8个主券,8个边上又各有两根次券。每两根主券之间由下至上水平地砌9道平券,把主券、次券连成整体。大小券在顶上由一个8边形的环收束。环上压采光亭。穹顶的大面就依托在这套骨架上,下半是石头砌的,上半是砖砌的。它的里层厚2.13m,外层下部厚78.6cm,上部厚61cm。两层之间的空隙宽1.2~ 1.5m左右,空隙内设阶梯供攀登。有两圈水平的走廊,各在穹顶高度大约1/3和2/3的位置。它们也能起加强两层穹顶的联系的作用。从上面一圈走廊,可以循内层穹顶外皮上的踏步走到采光亭去。
三、平面形制:佛罗伦萨主教堂它的形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是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它内部空阔敞朗,西半的大厅长近80m,只分为4间,柱墩的间距在20m左右,中厅的跨度也是20m。内部空间极为高敞。东部的平面很特殊。歌坛是8边形的,对边的距离和大厅的宽度相等,大约42m多一点。在它的东、南、北三面各凸出大半个8角形,明显呈现了以歌坛为中心的集中式平面。这是一个形制上的重要的创新,将在15世纪之后得到发展。歌坛上的穹顶因为技术困难而直到15世纪上半叶才造起来。教堂内部很朴素。 主教堂西立面之南有一个13.7m见方的钟塔(1384~1387年),高达84m,是画家乔托(Giotto)设计的。教堂对面还有一个相直径27.5m的8边形洗礼堂(1290年),内部由穹顶覆盖,高约31m多,顶子外表则是平缓的8边形锥体。与比萨的一样,建筑群也包括主教堂、洗礼堂和钟楼。
四、外部结构:佛罗伦萨主教堂的歌坛是8边形的,对边的距离和大厅的宽度相等,大约42m多一点。在它的东、南、北三面各凸出大半个8角形,明显呈现了以歌坛为中心的集中式平面。这是一个形制上的重要的创新,将在15世纪之后得到发展。歌坛上的穹顶因为技术困难而直到15世纪上半叶才造起来。教堂内部很朴素。 主教堂西立面之南有一个13.7m见方的钟塔(1384~1387年),高达84m,是画家乔托(Giotto)设计的。教堂对面还有一个相直径27.5m的8边形洗礼堂(1290年),内部由穹顶覆盖,高约31m多,顶子外表则是平缓的8边形锥体。
洛可可式建筑
一、建筑特点:发展起来的样式是继巴洛克风格之后在欧洲。一起不均衡的轻快,纤细曲线著称。它不像巴洛克风格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另外,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装饰十分轻盈、华丽、细腻,并且室内装饰造型高耸纤细,利用曲线、弧线,并常用大镜面、花环、花束及贝壳图案纹装饰,装饰尽显繁琐,华丽之能事,色彩绚丽,有双柱式,涡卷,两个山花套叠等样式。以《圣耶稣教堂为例》。
子主题
二、内部结构:1、主色调鲜艳明快洛可可室内设计不同于巴洛克风格,洛可可室内设计在颜色搭配上非常鲜艳明快,大多利用粉红色、玫瑰红等浅色调,而且善用金色和象牙白,在橱柜、桌椅、镜子、墙壁等家具设计方面都善用金边线条。 2、线条多用柔和弧线其次,洛可可风格设计很少看到硬朗的线条,而是采用柔和的弧线。特别是家具方面,洛可可的家具以不对称的轻快曲线为主,常见的有“C”、“S”或涡券形曲线,并且和贝壳、花束、花环等自然元素不谋而合。 3、家具小型 细节较多洛可可室内设计时,家具主要以小巧精致、实用为主,常用花朵造型的烛台,镶金铜件装饰,还有精致的单人沙发,这些都是洛可可室内设计不可缺少的元素。 4、融合东方元素洛可可室内设计还汲取不少中国的装饰风格,他们学习中国柔软的曲线,在中国桌椅、橱柜等造型中吸取灵感。在陶瓷、花鸟纹样、扇面等经典洛可可元素中都能看到东方式优雅色彩。
三、平面形制:耶稣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中心化祭坛空间与巴西利卡更有连贯的处理 双柱形式穹顶和巴西利卡的融合,在其以双柱片段将空间引至中心平面,弱化侧廊,立面强调中心入口,中央入口出采用圆柱,比壁柱有更强的凸凹感。
四、外部结构: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其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