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上科学浙教版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八年级上册科学
编辑于2022-12-22 16:09:57 浙江省八上科学 WSYS-B11-JYB
第一章:水和水溶液
1.地球上的水
水的分布
水与生命
非重要知识点
*水的循环
1.海上内循环:海洋-蒸发-云-降水-海洋
2.路上内循环:植物、冰川、湖泊-蒸发、蒸腾-云-降水-陆地
小循环
3.海陆间循环:海洋-蒸发-云(海上)-水汽输送-云(陆上)-降水-陆地-地表径流/下渗_地下径流-海洋
大循环
水资源的分布
人类通常靠改变地表径流来影响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南水北调)
水资源:在一段时间内一定区域里降水的总量和同时期内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
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时间分布上不均匀
2.电解水 (负氢正氧)
1.条件:通直流电(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是为了增强输得导电性)
2.现象
通电以后:两端冒气泡
正极:气体体积较少(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测,火星复燃[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较多(用燃烧的木条进行检测,木棍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氢气])
3.结论
1.水(反应物)-通直流电→氢气+氧气(生成物)
2.电解水是化学变化
3.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将分子拆散再重组的过程(原子重新组合)
5.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
3.水的浮力 F=ρgV
1、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一个向上浮的力
2、产生浮力的原因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上下表面有压力差(条件)
3、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4、浮力的测量方法:差量法
1.求F浮=G排=ρ液gV排
2.求ρ=F排/gV排
3.求V=V排=F浮/ρ液g
有关浮力的计算
5、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所受到的重力,即 F浮 = G排液 = ρ液gV排液
6、物体沉浮的原因
1.下沉 F浮<G ρ物>ρ液
2.沉底 F浮<G或F浮+F支=G ρ物>ρ液
3.悬浮 F浮=G ρ物=ρ液
4.漂浮 F浮=G ρ物<ρ液
5.上浮 F浮>G ρ物<ρ液
7、漂浮的应用-密度计
特点
上小下大
上疏下密
刻度无零
原理: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体积不同,液面对应密度计的位置也就不同
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溶液和浊液的区别
宏观:溶液均一稳定;浊液不均一不稳定
微观:溶液以微粒分散;浊液以颗粒分散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化合物
组成
溶质
溶剂
浊液
悬浊液:以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之中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悬浮液)[血液]
乳浊液以液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乳状液)[牛奶]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5.物质的溶解
溶解过程中的现象
吸热(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液体放出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放热(浓硫酸、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液体吸收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质量变化:溶解过程中,溶液质量始终等于溶剂质量加上溶质质量
体积变化:溶解完之后,溶液体积始终小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区别:饱和溶液不可以继续溶解某种物质,而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某种物质
判断:在溶液中继续加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
互相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增加溶剂 2.升温)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1.减少溶剂 2.加入溶质 3.降温)
浓溶液和稀溶液
定义
浓溶液:溶质较多的溶液叫浓溶液
稀溶液:溶质较少的溶液叫稀溶液
注意: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也不一定不饱和
2.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颗粒大小:颗粒越大溶解速率越慢
温度: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
是否搅拌:搅拌会使溶解加快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温度
溶解性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大部分固体(硝酸钾)>
溶解性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小部分固体、气体(氢氧化钙)>
压强:气体溶解性随气压上升而下降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4.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溶剂里的溶解度
四要素
1.温度
2.溶剂(100g水)
3.饱和
4.质量
单位:克g
5.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比例
2.涵义:在100份溶液中,有P份溶质
3.与溶解度的关系: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P%=(S/100+S)*100%
4.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稀释
浓缩
抓住溶质质量未发生改变
求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即P%=M质/M液=M质/(M质+M液)
6.物质的分离
结晶: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析出的过程
蒸发溶剂:针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NaCl氯化钠)
冷却热饱和溶液:针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固体物质(NH4NO3硝酸铵)
沉淀: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利用明矾或活性炭等凝聚剂吸附杂质,沉入水底)
过滤(针对于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使液体通过过滤器,不溶于水的物质跟水就会分离开来
蒸馏(针对于溶解于水的液体):把溶液加热至沸腾,产生气态后经冷却重新形成液态的方法
7.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利用与开发:人类可直接使用的水资源大部分是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淡水
保护
水的再循环
减少水的使用
水的回收利用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
1.大气层
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
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大气温度的变化(大气温度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海拔0-12km: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海拔12-55km: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海拔55-85km: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海拔85km以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大气的分层(分层的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
500km以上:外层
85-500km:暖层
55-85km:中间层
17-55km:平流层
0-17km:对流层(大气的底层)
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呈下沉运动
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
云雨雪电形成的原因:对流层有显著的空气对流和充足的水汽
2.气温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时长短区域小
气候(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时长长区域广
气温: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
测量工具
普通温度计
最低温度计 (测量一天的最低气温)
最高温度计 (测量一天的最高气温)
三者被放在百叶箱内
白色
离地1.5m左右
通风
单位
摄氏度(℃)
华氏度(℉)<仅作了解>
华氏温度=(9/5)*华氏温度+32
定义:降水的冰点规定为32度,将水的沸点规定为212度,其间平均分成180份,每份1度
与气压的关系:温度低,气压密度大,气压高,形成高压区;温度高,气压密度小,气压低,形成低压区
影响因素
海拔<地形>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内陆沙土比热小,温度年较差大,温度日较差大
沿海海水比热大,温度年较差小,温度日较差小
3.大气的压强
大气压: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大气在一定面积上产生的压力叫做大气的压强,简称大气压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气压的大小
单位
百帕(hPa)
毫米汞柱(mmHg)
1mmHg≈133Pa
影响因素
海拔: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密度小,气压小
温度
空气流速: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标准大气压: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于1.01*100000 Pa(即760毫米汞柱),这个大气压被称为标准大气压
测量工具
空盒气压计(方便)
水银气压计(准确)
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高压区(同高度上气压较高的区域):高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上往下流动,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同高度上气压较低的区域):低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下往上流动,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
气压对液体对沸点的影响:气压的大小会对液体的沸点造成影响。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
4.风和降水
风
定义:在同一高度上,如果一个地方的气压和另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不同就会形成风,简单来说,风就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基本要素
风向
测量工具:风向标
基本风向: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
定义:风吹来的方向
风速
测量工具:风速仪
定义: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陆上12个风级:无风、软风、轻风、微风、和风、清风、强风、劲风、大风、烈风、狂风、暴风、台风
空气的湿度
定义:空气其中所含水汽的多少
测量工具:干湿球湿度计
干球温度计(正常温度计)
湿球温度计(球部有湿棉纱包裹的正常温度计)
被放在百叶箱内
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方法
1.读出干球温度计的读数
2.读出湿球温度计的读数
3.计算两者温度差
4.查阅相对湿度表
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含量/实际饱和水汽压*100%
降水
条件
1.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即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
2.气温降低
3.空气中有微小的灰尘颗粒
降雨量
定义: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
测量工具:雨量筒
单位:毫米mm
5.天气预报
基本信息
降水
云量
气压
气温
风向风速
天气图
天气图时用来表示天气形势和气象信息的地图
等压线:天气图上表示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天气系统
高压区
低压区
暖锋: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天气,气温升高)
冷锋: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
锋(风是影响天气的重要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
6.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季风
冬季风: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太平洋气温高,风从西伯利亚吹向太平洋
夏季风:夏季,欧亚大陆气温高,太平洋温度低,风从太平洋吹向中国内陆
中国东部的季风形成的原因
城市热岛效应(仅作了解):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经济高度发展、能量消耗较多、空气污染较重的 特殊地区。这些特点使城市形成了一种气温较高、雾霾增多的特殊气候,它是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犹如海上的岛屿,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7.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我国气候特征
东部季风
西部干旱
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寒潮
台风
洪水
第四章:电路探秘
1.电荷与电流
摩擦起电
原子
质子
带正电
电子
带负电
中子
带电现象: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带电的物体叫带电体,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一般情况下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
正负电荷能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
电中和
物体之间相互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被称为摩擦起电。这种物体所带的电荷叫做静电
玻璃呈正电,丝绸呈负电;毛皮呈正电,橡胶棒呈负电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种类
正电荷
负电荷
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带电现象的原因
带电物体使轻小物体内的电荷排列发生变化
电流与电路
电流
定义(形成)
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方向(电流方向)
科学上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电流方向与负电荷移动方向相反
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负电的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出,流向电源的正极。因此,电子运动的方向我们规定的方向恰好相反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叫电源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叫用电器
开关(电键):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叫开关
电路
定义
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电键)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各元件的作用
电源
持续提供电能
用电器
消耗电能
开关(电键)
控制电流通断
导线
连接各元件
三种状态
通路(闭合电路)
电路中电流正常
断路(开路)
电路中无电流
短路
种类
电源短路
电路中电流过大,有电池爆炸、损害等风险
部分电路短路
用电器短路,部分用电器不可用
危害
1.电源短路:电流过大损害电池;引发火灾
2.用电器短路:改用电器无法工作
电路图
电路图
定义: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成为电路图
画图要求
1.三角尺+铅笔
2.横平竖直画成矩形
3.原件分布均匀,不画在拐角处
4.连线不中断
元器件的符号
实物图和电路图的互画
画并联电路要点
确定电流方向
找分支点
分流点
汇流点
确定构成支路、干路的元件
电路的连接
1.串联电路
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点:电流仅有一条
2.并联电路
把用电器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点
1.元件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2.电流不止有一条路径
3.干路开关控制整支电路的元件;支路开关仅控制该支路的元件
2.电流的测量
电流强度
定义
导体中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道题横截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荷量的多少)
物理符号:I
单位:安培,简称安(A)
换算:1A=1000mA=1000000μA
电流的测量
测量仪器:电流表
量程
0-3A(分度值0.1A)
0-0.6A(分度值0.02A)
使用规则
1.正确选择量程(通过试触选择)
2.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3.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4.绝对不允许直接测量电源电流
使用事项
1.使用前需调零
2.试触:先闭合开关然后迅速断开;先选择较大的量程进行试触
使用要求
1.会认
2.会选
3.会调
4.会连
5.会触
6.会读
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
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物质的导电性
导体
易导电的物质
金属、石墨、晶体溶液
高温的玻璃、湿木头
绝缘体
不易导电的物质
橡胶、陶瓷、纯净水
玻璃、干木头
半导体
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质
硅
具有单向导电性
二极管
1.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
在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可以变导体
导体表面被氧化或腐蚀后,导电能力会下降,甚至不导电
2.导体能导电的原因
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电阻
定义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阻碍运动越强,其电阻值越大
物理符号:R
单位:欧姆,简称欧(Ω)
换算:1MΩ=1000kΩ=1000000Ω
元件符号
影响因素
导体长度
导体粗细
导体材料
温度
导电能力的强弱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电流大,电阻小,导电性好;电流小,电阻大,导电性差
4.变阻器
电阻器
定义
有一定电阻值的电学原件
作用
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滑动变阻器
工作原理
通过改变接入电阻丝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实现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
元件符号
接线要求:一上一下
其他变阻器
旋钮式变阻器
插拔式变阻器
变阻箱
5.电压的测量
电压
定义
电压是电流形成的原因,可以推动电荷的定向运动
物理符号:U
单位:伏特,简称伏(V)
换算:1kV=1000V=1000000mV=1000000000μV
常见电阻值
1支干电池:1.5V
1只蓄电池:2V
家庭照明电路:220V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36V
电压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压表
量程
0-15V
分度值0.5V
0-3V
分度值0.1V
连接方式
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可直接测电源)
正接线柱入负接线处出
6.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注意
1.物理量的对应性
2.物理量的同时性
3.单位的统一性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控制变量法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U/R
测量电阻的四个方法
伏安法:R=U/I
误差
外接法:R值偏小(I值偏大)
内接法:R值偏大(U值偏大)
单伏法:Rx=(U-U0)/U0*R0
单安法:Rx=I0/(I-I0)*R0
等效替代法
7.电路的分析与应用
串联电路
电流特点:电流处处相等I1=I2=I3=……=I
电压特点: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U=U1+U2+U3+……+Un
并联电路
电流特点: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上电流之和I=I1+I2+I3+……+In
电压特点:各个用电器电压与干路电压相等U1=U2=U3=……=U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
向性运动:植物整体不移动,但植物体上的某些器官却能发生移动,且移动的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
向光性
向水性
向地性
负向地性
向化性
……
感性运动:由外部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但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
感震性
感光性
感触性
……
植物的激素: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生长素:加快生长速率
作用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
高浓度抑制生长
对植物茎的向光性的解释:生长素因光照发生改变,光照处少,背光处多,分布不均匀,生长素多的一侧生长的比生长素少的一侧快,结果,茎就会向生长素少的一侧弯曲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素: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催熟剂):促进果实成熟
2.人体的激素调节
内分泌腺和激素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的腺体,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人体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
垂体:脑部下端,分泌生长激素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甲状腺:咽喉附近,分泌甲状腺激素
胰腺(胰岛):分泌胰岛素
性腺:分泌性激素,维持人体第二性特征
睾丸(男性):分泌雄性激素
卵巢(女性):分泌雌性激素
激素
分类
生长激素: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肾上腺素:可以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甲状腺激素:促进体内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素: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特征
分泌异常引发的疾病
侏儒症: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巨人症: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肢端肥大症: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糖尿病: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血糖含量增高,出现尿糖症状(胰岛素分泌不足)
呆小症: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加快(甲状腺激素分泌过旺盛)
胰岛素和血糖含量
1.糖类物质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这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叫血糖
2.人的血糖的含量约为90mg/100ml
3.正常人体中血糖含量由于受到胰岛素等激素的调节和神经系统调节的相互配合作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3.神经调节
对刺激作出反应是一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做出反应的连续过程
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信息传递依靠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也叫作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接受刺激
产生神经冲动
传导冲动
神经元的结构
细胞体
突起
树突:短,负责接收信息
轴突:长,有分枝,负责传递信息
信息的处理
脑:高级中枢神经
大脑(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
小脑:负责人体的平衡性
脑干: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活动
脑神经:12对
脊髓:脑干的延续,低级神经中枢
脊髓
脊神经:31对
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反射:把身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做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种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
它不会因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
条件反射
由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它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
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需要不断强化,否则就会减弱,甚至就会消失
4.动物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
自然界中,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即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对应<非条件反射>)
繁殖行为、摄食行为等
后天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即后天学习行为(对应条件反射)
5.体温的控制
恒定的体温
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恒温动物:具有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也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的动物
鸟类
哺乳类
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恒温的原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散热
通过改变流经皮肤的血液的多少来改变表面温度(直接散热)
低温状态: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高温状态: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汗液蒸发(间接散热)
产热
一般情况
心脏
运动状态下
骨骼肌
体温受脑的控制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下丘脑(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离子
分子
外分泌腺:有导管的腺体
物质
单质: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补充陆地的淡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