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
这是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前两课的内容,适合用于课前预习以及期末复习。是对课本内容的一个梳理总结。
编辑于2022-12-22 20:42:34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这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这是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前两课的内容,适合用于课前预习以及期末复习。是对课本内容的一个梳理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这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这是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前两课的内容,适合用于课前预习以及期末复习。是对课本内容的一个梳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封建国家(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
原始社会
分类标准: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特征: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时期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中国原始社会社会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五帝
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
皇帝
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
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这种做法称为“禅让”。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夏朝
建立: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央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灭亡
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
夏商时期的历法
夏商时期,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夏朝的《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商和西周
商
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考古及史料记载:
史书中有关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据载,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国家机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灭亡: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最后一个王纣,修建许多宫殿苑囿,终日饮酒作乐,生活腐朽,还作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共愤。
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
纣王临时凑集的奴隶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西周
建立:
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
影响: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影响: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
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华夏认同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主要内容有: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影响:
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
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老子的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儒家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道家的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墨家的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影响: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