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总结(期末复习自己总结的,超级全)主要成分为糖蛋白,粘滞性高,在胃黏膜表面易形成凝胶层,可以中和部分胃酸,具有润湿、保护胃黏膜作用。
编辑于2022-12-23 23:21:29 山西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概述
概念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由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生理生化过程
吸收 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咀嚼、胃肠运动
化学性消化 消化酶的分解过程
微生物消化 前胃和大肠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基本特性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伸展性大
紧张性收缩 持续而轻度的收缩
自律性低
对机械、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
电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 膜内外电位差较小(-50~60mV),且不稳定
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频率较慢的自发性和周期性电位
动作电位 又称快波
去极化 主要由慢钙通道介导,也有少量Na+内流
复极化 K+外流
消化道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
内在神经系统
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壁内神经丛短反射(intrinsic plexus reflex):内在神经系统之间的局部反射调节。在正常情况下,壁内神经丛受到外来神经系统的调节
外来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直接作用于效应器或分布到内在神经丛®释放NE®抑制
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和盆神经®释放Ach®加强
迷走-迷走长反射(vagovagal reflex):食物→粘膜感受器→迷走N→延髓中枢→迷走→胃肠功能
体液调节
胃肠激素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如 胃泌素、促胰液素、促胰酶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
脑—肠肽 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双重分布的激素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调控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对胃肠道的营养作用
对其他激素分泌起调节作用
各种胃肠激素的关系 协同和抑制
口腔内消化
采食和饮水
咀嚼(机械消化)
磨碎食物,破坏饲草细胞壁,便于消化酶接触;混合唾液,便于吞咽;反射性引起消化液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唾液的分泌
唾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唾液腺 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成分 水(99%)、有机物(粘蛋白、淀粉酶、溶菌酶)、无机物
作用 润湿便吞、溶解引味、清洁杀菌、分解淀粉、中和胃酸、蒸发调温
唾液分泌的调节
非条件反射性 副交感®唾液分泌;交感®唾液分泌(作用不明显)
条件反射性 食物色、形、味等®引起
吞咽
胃内消化
单胃内的消化
胃液的分泌
胃的外分泌腺
贲门腺:分泌碱性粘液
泌酸腺: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 粘液细胞→粘液
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
内分泌细胞
G细胞胞→胃泌素
D细胞→生长抑素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无色、透明、强酸性液体(PH=0.9~1.5)
成分
盐酸(胃酸)
抗菌保护;激活胃蛋白酶;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胃消化酶
胃蛋白酶
内切酶
盐酸激活和自身激活
胃脂肪酶 分解脂肪(肉食动物)
凝乳酶 凝乳(生成酪蛋白钙)
粘液和碳酸氢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主要成分为糖蛋白,粘滞性高,在胃黏膜表面易形成凝胶层,可以中和部分胃酸,具有润湿、保护胃黏膜作用
内因子 小分子糖蛋白,促进VB₁₂的吸收
胃液分泌的调节
兴奋性调节
头期
调节:食物→头部感受器(如视, 嗅, 听, 口, 咽, 食管等)→ 迷走传出N → 胃腺 → 胃液↑ G细胞→ 胃泌素↑
特点:潜伏期较长;分泌时间长;胃液分泌的量和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高
胃期
调节:
特点:潜伏期长;酸度较高;分泌量最大;胃蛋白酶低于头期
肠期
调节:食糜→ 小肠粘膜→肠泌酸素→胃腺→胃酸分泌↑ 十二指肠粘膜G细胞→胃泌素 →胃液
特点:胃液分泌量小,酶含量和酸度低于头期和胃期
抑制性调节
胃内盐酸的负调节
食糜®幽门G细胞®胃泌素®胃腺®胃液®盐酸
胃排空进入十二指肠后的调节
胃的运动
主要机能 磨碎、混合、输送食物
胃运动的形式
容受性舒张
咀嚼和吞咽→咽、食管等处感受器→迷走﹣迷走反射→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
意义:为采食大量的食物做了适应性准备
蠕动 贲门®幽门
胃壁环、纵行肌相互配合完成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
意义 混合食物;推进食物
逆蠕动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持续而轻度的收缩
意义 使食物和胃壁紧贴,便于消化;形成一定的胃内压,便于排空
移动性复合运动 非消化期的一种间歇性收缩运动
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胃的排空 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动力 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
复胃内的消化
瘤胃和网胃内的微生物消化
微生物
瘤胃适合于微生物消化的条件
稳定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渗透压(接近血浆渗透压);适宜的温度(38~41℃);适宜的PH值(6~7);高度缺氧
对糖类的发酵分解
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
VFA的利用:① 为微生物蛋白(菌体蛋白)的合成提供碳链 ② 生成乳脂的主要原料 ③ 血糖和糖原的主要来源 ④ 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60%-70%
蛋白质合成与分解
脂肪代谢
V的生成 主要是VB和VK,幼龄反刍动物容易缺乏
气体的产生 微生物发酵可产生大量气体,主要是CO₂和CH₄
前胃的运动
网胃的双相收缩
第一相收缩 收缩力较弱,容积减半,瘤胃口开放,将上层轻饲料压入瘤胃前庭
第二相收缩 收缩力较强,容积几乎消失,网瓣孔松弛,将下层重饲料压入瓣胃
附加收缩 当反刍时,在双相收缩前还有一次额外收缩®使胃内食物逆呕
饲喂铁丝钉®创伤性心包炎,网胃炎等
瘤胃的两次收缩
A波 网胃收缩后,起始于瘤胃前庭ó背囊ó腹囊
B波 起始于后背盲囊或(和)后腹盲囊,由后向前收缩。与嗳气有关
瓣胃运动
网胃第二相收缩时,瓣胃管舒张,食物压入瓣胃
瓣胃缓慢而有力收缩,磨碎食物并挤压水分,压入皱胃
内容物干燥,基本不进行微生物消化
反刍
概念 瘤胃内未经消化的纤维素食物重返口腔再咀嚼、再吞咽以便再消化的过程:逆呕®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再吞咽
反射
意义 尽快取食,避免侵袭,充分消化
嗳气
概念 指瘤胃内气体经食管和口腔向外排出的过程
反射
意义 排出有害气体
食管沟反射
皱胃内消化 与单胃相似,但胃酸较低,凝乳酶较多,在幼畜凝乳酶更多
小肠内消化
小肠内的化学性消化
胰液
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pH7.8-8.4,为无色无嗅的碱性液体。 (导管)水、无机物离子Cl-、Na+、Ca2+、 HCO3- (腺泡)有机物消化酶 内分泌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液的分泌的调节
胆汁
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胆汁酸(胆酸盐的作用):① 促进脂肪分解 ② 促进脂类吸收③ 激活胰脂酶④ 促进胆汁分泌⑤ 促进小肠运动
胆汁分泌的调节
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性质:由肠腺分泌的弱碱性液体。 成分: 水、无机物、有机物(粘蛋白、肠致活酶、肠肽酶和 肠脂肪酶等) 。 激活胰蛋白酶 作用:消化作用
小肠分泌的调节
小肠内的物理性消化
运动形式和意义
紧张性收缩
蠕动运动
环、纵行肌共同参与的节律性舒缩活动
逆蠕动 方向相反(回盲瓣)
蠕动冲 速度快,传播远的蠕动
分节运动 以环行肌为主的分节运动
摆动运动 以纵行肌为主的摆动运动
移动性运动复合波 间期
维持小肠正常形态
使消化液和食物充分接触并充分混合
推送食物
小肠运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促进:胃泌素、胃动素 、促胰酶素等 抑制:抑胃肽、促胰液素等
小肠内容物的后送 小肠(回肠)®回盲瓣(括约肌)®大肠(盲肠)
平时 回盲括约肌收缩,回盲瓣关闭
后送 食物®胃®回肠运动®回盲括约肌舒张®回盲瓣开放
大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的特点
运动慢而弱,食糜停留时间长
对肉食动物无消化活动(腐败菌),但对草食和杂食有
不含消化酶,主要进行微生物消化(似瘤胃)
大肠运动及调节
蠕动与逆蠕动
袋状运动(似于小肠分节运动)
集团运动(似于小肠蠕动冲):调节:交感抑制 ,副交感兴奋;壁内兴奋
粪便的形成和排粪反射
吸收
吸收的部位和机制
部位
原理
途径:跨细胞途径和旁细胞途径
各类营养物质的吸收
糖类的消化产物: 1. VFA: 方式:粘膜扩散 不同的种类吸收速度不同(丁>丙>乙) 不同的状态吸收速度不同(分子态> 解离态) 瘤胃上皮通过吸收VFA,产生HCO3- 维持酸碱度。 2. 单糖: 葡萄糖和半乳糖:Na+依赖式主动转运 果糖:易化扩散 不同的单糖吸收方式不同,吸收速度也不同。
蛋白质的消化产物: 1. AA:Na+依赖式主动转运 载体:中性、碱性、酸性等 2. 短链肽:粘膜消化和胞内消化 3. 小分子蛋白:胞饮作用(初乳中免疫球蛋白)
脂类
无机盐: 一价盐易吸收,多价盐不易吸收,易形成沉淀的盐不易吸收。 1. Na+:主动转运 方式:① 非耦联;② 与G、AA耦联;③ 以NaCl形式 2. Fe2+:主动转运 影响因素:① VC的还原; ②酸性环境; ③储存的铁蛋白 3. Ca2+: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 影响因素:① VD; ② P; ③酸性;④Mg2+ 4. 负离子:被动转运 顺阳离子吸收形成的电化学梯度
水: 渗透吸收 ① 溶质弥散速度大的低渗或等渗溶液利于水的吸收。 ② 难以吸收的盐类阻碍水的吸收
维生素: 水溶性:VB(主动或被动);VC(主动) 脂溶性:VA(主动);VD、VE、VK(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