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汽车传动系统间隙标准
包络至纵梁下边缘、包络至制动油管、内球笼的包络与发动机总成、吸震块包络与发动机总成、轴杆包络与发动机高压管支架、驱动轴总成与稳定杆连接杆。
详细介绍了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三级指标及评价方法,是指导汽车整车设计及评价的优质资料。
介绍了2022年权威机构预测的汽车十大技术实际开展情况,预测了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十大技术以及未来3~5年汽车行业十大技术。
详细介绍了汽车制动系统在整车布置设计过程中与周边零部件间隙的设计要求。指导总布置及专业工程师开展设计和检查工作。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汽车传动系统间隙标准
前驱动轴
包络至纵梁下边缘
≥13
包络至制动油管
≥25
内球笼的包络与发动机总成
≥5
吸震块包络与发动机总成
轴杆包络与发动机总成
≥10
轴杆包络与发动机高压管支架
与发动机总成间隙(纵置)
与变速器总成间隙(纵置)
与下摆臂
轴杆包络与副车架
驱动轴吸振块与副车架
驱动轴总成与稳定杆连接杆
与稳定杆
≥15
相对运动最小间隙
球笼与变速器(横置)
≥3
卡箍处径向旋转间隙小于5
防尘罩与变速器(横置)
与减震器
防尘罩与排气热端
≥60
小于60需增加隔热罩,与隔热罩距离大于30(以热害试验为准)
中间轴杆包络至三元催化器或排气管
≥20
吸振块包络与三元催化器
中间支撑轴承与排气热端
≥30
以热害试验为准
中间传动轴(含四驱)总成
包络与地板/隔热层(纵置)
≥10承载式车身
≥15非承载式车身
包络与燃油箱护板(金属油箱)
包络与燃油箱护板(塑料油箱)
包络与燃油管、蒸发管、制动管路
包络与燃油滤清器
包络与驻车拉线
包络与车身横梁
包络与发动机(纵置)
包络与车身地板/隔热层
包络与换挡拉线
包络与副车架
包络与转向器
挠性联轴器与排气系统(热端)
≥50
小于50需增加隔热罩,与隔热罩距离大于30
包络与排气系统冷端
橡胶套与排气系统冷端
≥40
包络与转动轴吊架间隙
后驱动轴总成
包络与排气冷端
包络与后稳定杆
离合总泵
与增压器隔热罩(涡端)/排气歧管隔热罩/EGR
≥80
小于80需增加隔热罩,与隔热罩距离大于50
离合踏板
极限位置时与左侧车身内护板的Y向间隙
极限位置与地毯
臂体包络与左侧轮罩装饰件
换挡器
在最前极限位置时手球外表面与仪表台
在最后极限位置时手球外表面与手刹包络间隙
≥35
换挡杆与换挡面板卡圈内边缘
≥10(自动档)
换挡底座与副仪表板(纵置)
与后风道
换挡底座与副仪表板侧面
换挡拉索
换档拉索球头运动包络面至 固定于变速箱或发动机上的部件,如悬置支架,自动变速箱油表尺
≥8
换档拉索球头运动包络面至 非完全固定于变速箱或发动机上的部件,如空调热水管,进气软管,冷却水管,前舱线束等
换档拉索至固定在副仪表板内部的零部件,如后风道,中央通道上焊接支架,固定的电子模块等
换档拉索至排气热端距离
考虑增加隔热措施至少≥55;要求隔热板与排气热端的距离≥30,温度100
离合软管
与车身/真空助力器间隙
与线束、油管等
离合拉索
与动总间隙
与线束
附近有固定点(50mm内)时要求为15mm
与车身、电池、悬置支架等固定零部件
附近有固定点(50mm内)时要求为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