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媒介环境学派专题
这是一篇关于媒介环境学派专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多伦多学派二、纽约学派三、名词解释。
传播学12章《沉溺_螺旋》思维导图,这一理论描述了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表达意见时的一种沉默现象。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公众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也被称为培养理论或教化分析,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并发展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媒介环境学派专题
一、多伦多学派
1⃣️、代表人物:
英尼斯
地位:
麦克卢汉老师,技术决定论奠基人
奠基人:
《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
观点:
“媒介偏向论”
“偏向时间”
优点:
耐用、树立权威、利于地位、宗教稳定
缺点:
不利于流通、少数人手中、社会发展不均衡
代表:
“石头、粘土、羊皮纸”
“偏向空间”❤️
轻便、好携带、易于信息传送、帝国扩张、知识扩散、文化水平要求高
经不住时间侵蚀、地方势力易强大、削弱中央集权、社会动荡
代表:莎草纸、纸张
麦克卢汉
“内爆”
含义:
内向爆发与坍塌,事物内向爆发比外向更具能量,导致处于临界点事物发生聚变
🈯️电子化引起的后工业社会出现的文化裂变,由电子媒介迅捷性造成
通过全球性媒介,远方和本地距离正在消失,时空急剧压缩,
人们🉑️看到模拟出来的真实场景,生活混为一谈
过去、未来、遥远似乎没有区分,真实与虚拟界线模糊
个人、公共的一切瞬间内爆在我们眼前
影响:
信息高速发展的地球村里,我们在信息“内爆”💥中又回到非集中化、多样性部落的新型状态中,面临身份认同危机
“媒介四定律”
与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1988合著《媒介定律》
内容:
提升
媒介使我们身体🉐️延伸、人类认识和活动能力🈶️提升
如:手机📱提高远距离交往能力,若忘带手机,感觉人丧失了某些基本能力
过时
新媒介出现会导致某些旧媒介和人类行为方式被淘汰
电话和邮件的出现,传统手写信和报纸退出
复活
过时的东西又以新形式出现,如同时尚潮流,旧元素还会再循环
‼️如互联网上网友,是书信时笔友🉐️复活
复活不是简单再生,是新条件下“提升”方式复活
逆转
“物极必反”,新形式推向潜能极限后,原有特征发生逆转
如‼️某电视节目红🉐️发紫时,也正是走向衰退之时
互联网的开放又造成自我与实际生活的封闭
总述:
是一个循环模式,关注媒介自身发展规律
评价:
认为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
人类文明史就是媒介技术变迁史
但过度夸大技术作用,忽略人能动性,🈶️技术决定论嫌疑
二、纽约学派
梅洛维茨❤️
🇺🇸传播学研究者,致力于现代传播媒介,尤其电子媒介的研究
❤️
提出:
1985《空间感的消失》:媒介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变化,社会环境又决定人的行为
“媒介情景论”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三个层次
批判的吸收传统情景决定论
传播情景的影响和制约
电子媒介促成情景合并
波滋曼
地位:媒介环境学派重要理论家之一,著名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和批评家
著作:
童年的xiao shi q
娱乐至死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的投降
认为技术不是中性的,🈶️自身内在倾向性
提出“媒介即隐喻”
媒介以一种隐蔽有力方式定义现实世界
指导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集中分析技术手段的危害性,批评电子媒介带来的恶劣影响
人性的异化
文化的娱乐化
整个社会的焦虑
贡献:
对后现代工业社会🈶️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对媒介文化🈶️深刻洞察
莱文森
詹姆斯·凯瑞
❤️“传播的仪式观”
提出
20C70A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梳理了传播概念,分为:
传播的传递观
传播的仪式观
传递观:
传播是信息在空间传递发布的过程
仪式观:
以团体身份把人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作用:
把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将传播视为文化
“仪式”维护社会存在的纽带,不是表面信息传递
举例:
宗教祭祀、周年阅兵
是维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仪式性活动
意义:
打破传递观局限
为传播学研究开启全新视角和方向🧭
三、名词解释❤️
即“媒介生态学”,术语由麦克卢汉创造,并未公开使用
1968,尼尔.波兹曼首次公开使用
研究内容
以人、技术、文化三角关系为研究重点
主要旨趣:
技术和媒介对人和社会心理长效影响
麦克卢汉《机器新娘》3⃣️极其辛辣的广告批评
波兹曼“媒介批评三部曲”捍卫严肃文化,批判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
有力矫正了经验学派独霸,批判学派式微的局面
🈶️强烈人文关怀,道德关怀、社会关怀,🈶️明显批判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