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伤寒论-六经辨证总结
参考最新版中医药院校十四五规划教材-《伤寒论》整理而成,然后把课堂要求的必背条文也整合进去了,还参考了全国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大纲,涵盖1-3级条文,可以用于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复习及平时期末复习。
编辑于2022-12-28 10:46:31 湖南参考最新版中医药院校十四五规划教材-《伤寒论》整理而成,然后把课堂要求的必背条文也整合进去了,还参考了全国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大纲,涵盖1-3级条文,可以用于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复习及平时期末复习。
这是一篇关于SCI文献解读系列1-卵巢癌-IF15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卵巢癌患者中FBN1表达水平与顺铂耐药相关临床相关性)、FBN1敲除可以促进糖酵解和血管新生、敲除FBN1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糖酵解和血管生成,且抑制糖酵解可以增加卵巢癌细胞的顺铂敏感度等。
【精气血津液】根据十四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教材整理, 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参考最新版中医药院校十四五规划教材-《伤寒论》整理而成,然后把课堂要求的必背条文也整合进去了,还参考了全国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大纲,涵盖1-3级条文,可以用于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复习及平时期末复习。
这是一篇关于SCI文献解读系列1-卵巢癌-IF15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卵巢癌患者中FBN1表达水平与顺铂耐药相关临床相关性)、FBN1敲除可以促进糖酵解和血管新生、敲除FBN1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糖酵解和血管生成,且抑制糖酵解可以增加卵巢癌细胞的顺铂敏感度等。
【精气血津液】根据十四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教材整理, 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等内容。
太阳病
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纲要
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初起辨阴阳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于阴
发热恶寒,六日愈
发于阳
无热恶寒,七日愈
是否传变
不传
脉若静
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疾
本证
中风表虚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兼太阳经气不舒)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肺气上逆)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兼阴虚汗漏)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兼胸阳不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将息如前法。
兼胸阳不足较重
桂枝新加汤
兼气阴不足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汤禁例
太阳伤寒
酒客
里热盛
伤寒表实
麻黄汤
葛根汤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兼太阳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大青龙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兼内有郁热
小青龙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兼水饮内停
汗法禁例
咽喉干燥
淋家
疮家
衄家
亡血家
汗家
中焦虚寒
尺中脉迟,营血不足
尺中脉微
表郁轻症
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合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将息如上法。
邪轻证轻
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将息如前法。
邪微证微
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外寒内热
变证
热证
栀子豉汤类
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热郁胸膈)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甘草豉汤(兼中气不足)
栀子生姜豉汤(兼热扰于胃)
栀子厚朴汤(邪热较盛,兼气滞于腹)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兼中焦有寒)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汤禁例
旧微溏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邪热壅肺)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白虎加人参汤(热伤气津)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邪热下迫大肠)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虚证
心阳虚
桂枝甘草汤(心失所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心神不敛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桂枝加桂汤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下焦阴寒之气上乘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下焦寒饮欲逆
脾虚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脾虚水停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脾虚气滞腹胀
小建中汤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中焦虚寒,气血不足
桂枝人参汤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脾虚兼表
肾阳虚
干姜附子汤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肾阳虚烦躁
茯苓四逆汤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阴阳两虚烦躁
真武汤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阳虚水泛
阴阳两虚
甘草干姜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辛甘化阳
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
芍药甘草附子汤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汗后阴阳两虚
炙甘草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心阴阳两虚
上热下寒证
黄连汤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腹痛欲吐
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膀胱气化不利兼表
太阳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蓄血轻症
抵挡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 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蓄血重症
抵挡丸(蓄血缓证)
结胸证
热实结胸
大陷胸汤
水热互结,病位居中,药力峻猛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丸
水热互结,病位偏上,药力较缓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痰热互结于心下,病势较缓
寒实结胸
三物小白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痞证
寒热错杂痞
半夏泻心汤
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水饮食滞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脾胃重虚
热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胃热气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胃热气滞兼阳虚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痰气痞
旋复代赭汤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胃虚痰阻气逆
水痞
五苓散
合病并病
太阳阳明合病
麻黄汤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少阳合病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三阳合病
太阳阳明并病
太阳少阳并病
疑似证
十枣汤
水饮停聚胸胁
瓜蒂散
痰饮阻滞胸隔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水气内停,太阳经气受阻
阳明病
纲要
提纲症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本证
热证
栀子豉汤(热扰胸隔)
白虎汤(里热炽盛)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
里热炽盛伤气阴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猪苓汤
邪热伤阴,水气不利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实证
承气汤类
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热结证,痞满燥实
小承气汤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热实内结,腑气不通
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阳明热结,痞满燥实
麻子仁丸(胃热肠燥津亏)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蜜煎
津伤便硬,自欲大便
寒证
吴茱萸汤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胃阳不足,浊阴上逆
虚证
变证
发黄
湿热
茵陈蒿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湿热发黄重症,兼腑气壅滞
栀子柏皮汤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湿热发黄轻症,热重湿轻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湿热发黄兼表证
小柴胡汤
少阳阳明郁热发黄
寒湿
火劫
血热
衄血
下血
蓄血
抵挡汤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欲解时
少阳病
纲要
提纲症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本证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兼变证
柴胡桂枝汤(少阳兼表)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大柴胡汤(少阳兼里实,正气未虚)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少阳兼里实,正气已虚)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水饮内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邪犯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热入血室(邪热与血互结)
小柴胡汤
欲解时
太阴病
纲要
提纲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本证
四逆辈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兼表证
兼表
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
腹痛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
脾伤气滞络瘀
桂枝加大黄汤
脾伤气滞络瘀,郁滞较重
发黄(寒湿发黄)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后世用茵陈术附汤
少阴病
纲要
提纲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寒化
少阴热化
本证
寒化
四逆汤(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百通加猪胆汁汤
阴寒内盛,格阳于上,服热药格据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附子汤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寒湿身痛
真武汤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少阴阳虚水泛
桃花汤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滑脱不禁便脓血
正虚气陷
热化
黄连阿胶汤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阴虚火旺不寐
猪苓汤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阴虚水热互结
大承气汤
少阴三急下证,急下以存阴
兼变证
兼表
麻黄细辛附子汤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里虚兼表
麻黄附子甘草汤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里虚兼表轻症
热移膀胱
伤津动血
疑似证
四逆散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阳郁厥逆证
吴茱萸汤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中阳虚衰,寒湿中阻
咽痛
猪肤汤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阴亏虚火上扰
甘草汤(热客咽喉)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桔梗汤(热客咽喉较重)
苦酒汤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痰湿痹阻咽喉,咽痛可有可无,咽部溃烂、阻塞感
半夏散及汤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寒邪痰湿客于咽喉
欲解时
厥阴病
纲要
提纲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本证
寒热错杂
乌梅丸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胃热脾寒,寒热格拒,更逆吐下
麻黄升麻汤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 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阳气内郁,肺热脾寒
寒证
当归四逆汤(血虚寒凝)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血虚寒凝,肝胃沉寒
吴茱萸汤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热证
白头翁汤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厥阴热痢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厥热胜复
四肢厥逆
热厥
轻症
重症
白虎汤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郁热内伏,阳不外达
寒厥
阳虚阴盛
四逆汤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冷结膀胱关元
痰厥
瓜蒂散
⊙355.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痰食阻滞胸中,阳气不能外达
水厥
茯苓甘草汤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阳虚饮停
呕哕下利
呕哕
阳虚阴盛
四逆汤
邪传少阳
小柴胡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痈脓
胃寒
哕而腹满
下利
实热
小承气汤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栀子豉汤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虚寒
通脉四逆汤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
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