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P波:心房除极、时限、振幅;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中医学:中药:全国公认、普遍使用、药典或中药手册中记载;草药:全国未公认、局部使用、药典或中药手册中未记载。
中医学:①掌握经络的概念、十二经脉的命名、在体表的分布、脏腑络属、走向和交接规律;②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主治规律;③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④掌握39个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治;⑤熟悉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及处理。
脏腑辨证1:中医学:心血虚证:病因:生血不足:脾虚生化无源;耗血过多:失血过多或久病耗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正常心电图
P波
心房除极
形态
钝圆形,可有轻度切迹
Ⅰ、Ⅱ、aVF、Ⅴ4~Ⅴ6导联——直立
aVR导联——倒置
时限
一般<0.12s (3小格)
振幅
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2小格)
PR间期
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0.12~0.20s
与年龄和心率有关,一般不超过0.22s
QRS波
心室除极
多种
时间
0.06-0.10s之间,<0.11s
Rv1<1.0mV,Rv5、6 <2.5mV,RaVR<0.5mV, RI<1.5mV, RaVL<1.2mV, RaVF <2.0mV
主波形态
Ⅰ、Ⅱ、Ⅴ4~Ⅴ6导联主波向上
aVR主波向下
Ⅴ1~Ⅴ6 :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浅
Q波
振幅:(主波向上的导联)≤同导联1/4R
时间:≤0.03S(Ⅲ和aVR导联除外)
ST段
心室缓慢复极
正常:位于基线上,可有轻度偏移
S-T段压低
在任一导联上不应超过 0.05mV
测量点:非水平型从J点后0.04s至0.08s测,要注明J点后哪个位置(例J40)的压低
S-T段抬高
不应超过0.1mV(除V2-V3胸导联可抬高达0.2mV外)
测量点:从J点处计算
T波
心室快速复极
形状
两肢不对称(前斜后陡)
方向
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I、II、V4-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
若在V1向上,V2-6就不应再向下
除III、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在胸导联可高达1.2~1.5mV)
QT间期
心室除极复极全过程: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
与心率快慢有关,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范围为:0.32~0.44s
U波
出现于T波后0.02~0.04s
电压:<1/2T
方向:与T波一致
意义: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低血钾
中心主题
心脏的传导系统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并从此发出冲动,循此特殊传导系统的通道下传,先后兴奋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收缩,执行泵血功能。这种先后有序的电兴奋的传导,将引起一系列的电位改变,形成心电图上相应的波形
导联连接
红线---右上肢;黄线---左上肢;绿线---左下肢;黑线---右下肢
V1—红色;V2—黄色;V3—绿色;V4—棕色;V5—黑色;V6—紫色
V1位千胸骨右缘第4肋间(乳头平面); 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位于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位于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处; V6位于左腋中线与 V4 同一水平处
心率测量
心律规整者,测定邻近P-P或R-R间隔的时间 代入公式: 心率=60/P-P或R-R间期(s)
心律不规整时,先数6秒心博数,然后乘以10
各波段振幅测量
P波:基线上缘-P波波峰上缘
Q波:QRS波起点下缘-Q波波谷下缘
R波:QRS波起点上缘-R波波峰上缘
S波:QRS波起点下缘-S波波谷下缘
注意事项
时限测量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内缘
振幅测量自基线的下缘测至波谷顶点的下缘
振幅测量自基线的上缘测至波峰顶点的上缘
各波段时限测量
P波:P波起点-P波终点
PR间期:P波起点-QRS波起点
QRS波:QRS波起点-J点
QT间期:QRS波起点-T波终点
平均心电轴
指平均QRS心电轴,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中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
主要观察有无偏移
口诀:尖对尖,向右偏;口对口,向左走;上上稳,下下摇
临床意义
正常范围:-30 °~+90°
电轴左偏:-30°~-90°,左心室肥厚、左前分支阻滞
电轴右偏:90 °~180°,右心室肥厚、左后分支阻滞
不确定电轴:- 90~-180,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也可见于正常人
心电图的阅读步骤与分析方法
一般检查:各导联按次序排列,检查有无伪波,导联连接有无错误,定准电压是否正确,个别导联有无电压减半
常规测量、细阅和分析
参考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诊断及用药情况,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心电图诊断步骤
浏览十二导联P波与QRS波的方向及关系,重点看II导联、V1导联,确定节律、起源
计算心率(推荐以P-P间距计算)
测量II导联P波振幅及时限(判断有无心房肥大、房室传导阻滞)
所有导联命名QRS波群,并注意QRS波形态,Q波时限
测量V1、V5导联QRS波振幅(R波、q/s波,判断有无心室肥厚)
每个导联观测T波方向、振幅,ST段偏移情况(判断心肌缺血损伤)
I、aVF、II导联目测电轴偏移情况;V1-V6导联判断有无转位
心电图报告顺序
(起源、节律)窦性/非窦性心律
(频率)过缓/过快
心律失常(早搏/逸搏/传导阻滞)
房室肥大
ST-T改变(缺血/损伤/坏死)
电轴、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