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学基础
中医学:①掌握经络的概念、十二经脉的命名、在体表的分布、脏腑络属、走向和交接规律;②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主治规律;③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④掌握39个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治;⑤熟悉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及处理。
编辑于2022-12-28 11:14:27 广西壮族自治区针灸学基础
目的要求
①掌握经络的概念、十二经脉的命名、在体表的分布、脏腑络属、走向和交接规律;②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主治规律;③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④掌握39个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治;⑤熟悉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及处理
针灸学的定义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和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①经:原意指纵行的丝,又通“径”,路径、通道之意,指大而深的直行主干;②络:“网络、联络”之意,指小而浅的横行支脉
十二经脉的命名
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之为“正经”
①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②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③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④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先阴阳后脏腑
手足:手六经、足六经
阴阳:①循行于肢体内侧面--阴经--手三阴、足三阴;②循行于肢体外侧面--阳经---手三阳、足三阳 ①三阴---太阴、厥阴、少阴;②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1.手三阴---配胸部脏器:①手太阴肺经;②手厥阴心包经;③手少阴心经 2.足三阴---配腹部脏器:①足太阴脾经;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
手足三阳与腑相配:根据其相表里的关系
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和脏腑络属
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①六阴经---四肢的内侧和胸腹;②六阳经---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注】特殊之处:足厥阴肝经至头顶;足阳明胃经过胸腹。
阴经在四肢的分布:手足三阴经在四肢内侧分布:①前---太阴;②中---厥阴;③后---少阴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①前---厥阴;②中---太阴;③后---少阴
阳经在四肢的分布:手足三阳经在四肢外侧分布:①前---阳明;②中---少阳;③后---太阳
在头面的分布:①手足阳明---面部、前额; ②手足少阳---侧头部;③足太阳---后头部;④手太阳---颊部 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
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①阴经与阳经----四肢末端:②阳经与阳经----头面部:③阴经与阴经 ----胸中
奇经八脉
定义: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特点:①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②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③除督、任二脉外无本经腧穴
特有名词
一源三歧-- 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阳脉之海--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阴脉之海---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
十二经之海---冲脉可涵蓄十二经气血,又称为“血海”
经脉循行、功能
督脉:“督”本义有四:①察视、督催;②都也,总督、首领;③中央也,督率两旁;④衣缝当背之中,达上下者
任脉:“任”本义有三:①同妊,为孕、妊娠之意,为“生养之本”;②有载、负担之意,为担负之具;③同衽,衣襟之意
冲脉:“冲”本义有三:①要冲、要道;②指升、突、直速而入,有动之意;③以水注入,蓄水之处
带脉:“带”本义有二:①束衣之腰带;②妇女之带下
阴、阳维脉:“维”本义有二:①物之细长者,如绳,纲维,喻大的绳索;②维系、维络
阴、阳跷脉:“跷”本义有四:①指足踝以下部分,外踝下为阳跷,内踝下为阴跷;②举足行高,从下行上;③身轻足捷,矫健也;④通桥,桥梁之意
作用
统率、主导作用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
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 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
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
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沟通、联络作用: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①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②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思考题
①针灸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经络的概念是?③经络的命名特点是?④经络的循行走向特点是什么?
中心主题
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俗称“穴位”,在古代文献中又称“砭灸处”、“气穴”、“节”、“会”、“孔穴”
腧、俞、输----通用,但应用时各有所指:①腧----腧穴的总称;有转输或输注的含义; ②俞----背俞穴(分布在膀胱经上);③输----五输穴(特定穴);④穴----孔隙或聚集的意思
转输有三方面的含义:①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在体表一定的部位。②腧穴是体内疾病输注在体外的一定部位。③腧穴把针灸感应输注到病所
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的腧穴。腧穴总共361个,其中十二经脉穴位左右对称分布309个,任督单穴共52个
经穴特点:①定经:归属十四经;②定位、定名:固定的位置、名称;③主治作用:以分经为基础
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特点:①定位、定名:明确的位置、名称;②未列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③作用单纯,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
特点:①没有固定的位置、名称;②是腧穴的最早阶段;③取穴法---寻找最敏感点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是所有腧穴的主治特点,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或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远---指:①经脉循行的远端;②所属络的脏腑及相关的器官
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1)某些腧穴,在机体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可起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①在机体功能低下时,针刺机体的某些腧穴可使机体功能得以增强。 ②在机体功能亢进时,针刺机体的某些腧穴可使机体功能得以下降。 (2)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主治规律
是指十四经穴的主治具有一定的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规律: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分部主治规律: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些病证,即腧穴的分经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特定穴
定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五输穴
含义: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象征人体气血循行、经脉运行的特点,古人用自然界的水流动向作比喻
分布:由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①井穴---多位于手足末端(涌泉穴在足底),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一穴; ②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前,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二穴 ③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后,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三穴(胆经除外);④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⑤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原穴、络穴
原穴----本源、原气之意 ①含义: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阴经以输为原,阳经原穴单独存在) ②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络穴 ①含义: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 *络:联络,是表里两经相通和灌注的地方;具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
郄穴
郄---空隙之意
含义:十二经脉及阴阳跷脉、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及阴阳跷、阴阳维各有一个郄穴,共16个
分布: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除胃经的梁丘穴)
背俞穴、募穴
含义:①俞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②募穴---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分布:①俞穴---分布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②募穴---分布在胸腹部,并与其所属的脏腑部位一致
下合穴
含义: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分布:下肢肘膝关节附近
八会穴
含义: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分布:躯干和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
含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分布:腕踝关节的上下
应用;可治本经与奇经八脉的病变
交会穴
含义: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腧穴的定位方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亦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固定的标志: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髂嵴、髌骨、外踝、内踝
活动的标志: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皮肤的皱襞,肌肉的凹陷,肌腱的显露、某些关节间隙等
骨度折量定位法
简称:“骨度法”、“分寸法”、“折量法”
含义:以骨节为主要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在取穴时无论男、女、老、少、肥、瘦均按其规定的分寸来折算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含义: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又称“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寸;②拇指同身寸;③横指同身寸 (一夫法)
针灸得气与补泻
得气法
得气:指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用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亦称“针感”
得气时,患者的感觉:最常见的得气感表现为的酸、麻、胀、重。这是经气流过穴位的表现,并非越强越好。病情属实证的患者,针刺后得气的感觉大多数会很强烈,对于虚性疾病的患者,一般针刺后气感较弱或无得气的感觉,这时候就需要候气,气至则效佳
得气时,医生的感觉:得气时,医生手下感觉就像是鱼吞鱼钩一样,一上一下。并且,得气时,医生手下会有紧滞感,这并非朝一个方向转针导致肌纤维缠绕引起
得气的意义:①针刺疗效的关键(气至则有效);②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
为什么要得气? ①得气是每一个针灸医生追求的东西,因为得气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患者经气的盛衰以及疾病的预后。 ②得气是经气通过穴位的表现,患者自觉酸麻胀重是因为气血充盛,若无此感,要么是经气因壅堵不能到达,或者是因为气血不足,无法流通。所以,得气与否可以判断经气是否充盛 ③对于疾病发展和预后,较易得气的患者,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预后良;不易得气的患者,病情较重,预后一般或较差
补泻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 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补泻手法分类
单式补泻手法
基本补泻手法:①捻转补泻;②提插补泻
其他补泻手法:①疾徐补泻;②迎随补泻;③呼吸补泻;④开阖补泻;⑤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
留针与出针
留针
留针短:一般来说,婴幼儿、身体瘦弱者、病位浅、病程短、病情轻、热证、实证的患者留针时间短
留针长:青壮年、肥胖者、病位深、病程长、病情重、寒证、虚证的患者留针时间长。此外刺足阳经者留针时间长
留针时间将针刺入腧穴后,留置20-30分钟左右
出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