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建立意趣義伽他
这是一篇关于建立意趣義伽他的思维导图,框架清晰,内容丰富,对佛教释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哦~
编辑于2022-12-29 00:37:27【天台四教仪】全一卷。又作四教仪、谛观录。高丽僧谛观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宋初,谛观应吴越王之请,携带天台三大部至我国,投于螺溪义寂门下,深研天台之学,十年后示寂,同门于其故箧中,发现本书,为研究天台教义大纲与观心(实践修行)要略之入门书。内容系删补灌顶之‘天台八教大意’而成,以法华经信解品之譬喻与涅盘经之五味、华严经之三照等譬喻为中心,判别天台五时,及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并略述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之名义、教说、行人、行位、证果等,复以摩诃止观之二十五方便略述圆教之十乘观法。其后智旭以本书观点过于简略,乃萌发述作‘教观纲宗’之动机。本书之注释书极多,历来以宋朝从义之四教仪集解三卷、南宋元粹之四教仪备释二卷与元朝蒙润之四教仪集注三卷为本书三大注释书。[佛祖统纪卷十、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卷四、阅藏知津卷四十二]
这是一篇关于建立意趣義伽他的思维导图,框架清晰,内容丰富,对佛教释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哦~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意地、若生欲界至如在欲界者:此中差別,應依集論廣釋其相。(集論一卷十四頁31,666b)彼云:生長欲界,用色纏眼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天台四教仪】全一卷。又作四教仪、谛观录。高丽僧谛观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宋初,谛观应吴越王之请,携带天台三大部至我国,投于螺溪义寂门下,深研天台之学,十年后示寂,同门于其故箧中,发现本书,为研究天台教义大纲与观心(实践修行)要略之入门书。内容系删补灌顶之‘天台八教大意’而成,以法华经信解品之譬喻与涅盘经之五味、华严经之三照等譬喻为中心,判别天台五时,及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并略述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之名义、教说、行人、行位、证果等,复以摩诃止观之二十五方便略述圆教之十乘观法。其后智旭以本书观点过于简略,乃萌发述作‘教观纲宗’之动机。本书之注释书极多,历来以宋朝从义之四教仪集解三卷、南宋元粹之四教仪备释二卷与元朝蒙润之四教仪集注三卷为本书三大注释书。[佛祖统纪卷十、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卷四、阅藏知津卷四十二]
这是一篇关于建立意趣義伽他的思维导图,框架清晰,内容丰富,对佛教释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哦~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意地、若生欲界至如在欲界者:此中差別,應依集論廣釋其相。(集論一卷十四頁31,666b)彼云:生長欲界,用色纏眼見。
癸二、建立意趣義伽他2
子一、結前生後
已釋勝義聖教伽他。次當建立意趣義伽他。
子二、舉頌廣釋2
丑一、舉經頌2
寅一、梵王讚請
如經言:一時索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往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以妙伽他而讚請曰:
《披》次當建立意趣義伽他等者:三學方便攝一切學,依此意趣建立伽他,是名建立意趣義伽他。此中經言,如下自釋,至文當悉。
於學到究竟,善斷諸疑網,今請學所學,修學為我說。
寅二、世尊告說2
卯一、略標
大仙應善聽,學略有三種,增上戒心慧,於彼當修學。
卯二、廣辨2
辰一、總說三學11
巳一、成辦方便
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
巳二、次第生起
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巳三、清淨漸次
先淨樂靜慮,及於諦善巧,即於諸諦中,應生遠增長。
巳四、成敗果證
於諸學處中,有四趣三所,遠離於二趣,於二趣證得。
巳五、別總修習
二安住二種,一能趣涅槃,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
巳六、成滿先因3
午一、增上戒學
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諸學是為初,於此學聰叡。
午二、增上心學
由此智修淨,淨生樂成滿,諸學是為中,於此學聰叡。
午三、增上慧學
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諸學是為尊,於此學聰叡。
巳七、學行離合2
午一、非共2
未一、增上戒學
若行趣不淨,亦趣於善趣,是行說為初,當知此非共。
未二、增上心學
若行趣清淨,非諸趣究竟,是行說為中,當知亦非共。
午二、必共
若行趣清淨,於諸趣究竟,是行說為尊,當知此必共。
巳八、智愚學相
若有學無學,當知并聰叡,若有學無學,當知并愚夫。
巳九、成滿漸次
若棄捨攝受,亦斷除麤重,及現見所知,是受持三學。
巳十、差別因緣
若有緣無緣,亦細麤顯現,由受持遠離,言發悟所引。
巳十一、不具具等
初學唯有一,第二學二種,第三學具三,慧者皆超越。
辰二、別顯三學3
巳一、增上戒學4
午一、受持戒相
不毀壞尸羅,於學誓能順,軌範無譏論,於五處遠離。
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
午二、尸羅成就
終無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毗奈耶轉。
午三、尸羅清淨
修治誓為先,亦修治淨命,二邊皆遠離,亦棄捨邪願。
午四、令學清淨及淨殊勝7
未一、遠離諸障礙法
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亂心法纔生,尋當速遠離。
未二、遠離惡作失念
非太沈太浮,恆善住正念,根本眷屬淨,而修行梵行。
未三、遠離懈怠放逸
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恆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
未四、遠離攝受貪欲
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得諸衣服等,麤妙皆歡喜。
少隨於世務,麤弊亦隨轉,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
未五、遠離軌則虧損
當具足威儀,應量而攝受,終無有所為,詐現威儀相。
未六、遠離邪命虧損
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雖有所方求,而非現異相。
從他邊乞求,終不彊威逼,以法而獲得,得已不輕毀。
未七、成就沙門莊嚴
不耽著利養,及所有恭敬,亦不執諸見,增益與損減。
不著順世間,無義文呪術,亦不樂畜積,無義長衣鉢。
恐增諸煩惱,不染習居家,為淨修智慧,當親近賢聖。
不畜朋友家,恐發憂悲亂,能生苦煩惱,纔起尋遠離。
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於如來正法,嘗無有棄捨。
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常省自過失,知已速發露。
若犯於所犯,當如法出離,所應營事中,能勇勵自作。
於佛及弟子,威德與言教,一切皆信受,觀大罪不謗。
於極甚深法,不可思度處,能捨舊師宗,不堅執自見。
巳二、增上心學2
午一、方便
常樂居遠離,及邊際臥具,恆修習善法,堅精進勇猛。
午二、清淨
無有欲生欲,不憎惡憎惡,離睡眠睡眠,時不居寂靜。
離惡作惡作,無希慮希慮,一切種恆時,成就正方便。
巳三、增上慧學2
午一、方便
引發與覺悟,及和合所結,有相若親昵,亦多種喜樂。
侵逼極親昵,名虛妄分別,能生於欲貪,智者當遠離。
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是非法因緣,能增長貪愛。
賢聖所應離,速趣於壞滅,仗託於眾緣,危逸所依地。
諸欲如枯骨,亦如軟肉段,如草炬相似,猶如大火坑。
譬如蟒毒蛇,亦如夢所見,如借莊嚴具,如樹端熟果。
如是知諸欲,都不應耽樂。
午二、清淨
當聽聞正法,常思惟修習,先觀見麤靜,次於修一向。
捨煩惱麤重,於斷生欣樂,於諸相觀察,得加行究竟。
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
證現法涅槃,及餘依永盡。
丑二、長行釋2
寅一、初頌梵王讚請2
卯一、牒標
於學到究竟,善斷諸疑網,今請學所學,修學為我說者:於此頌中,大梵天王先讚世尊,後興請問。
卯二、隨釋2
辰一、讚世尊
讚世尊者,謂於一切學中,已得第一究竟,此依自利行圓滿不共德說;又能善斷展轉所生一切疑網,此依利他行圓滿不共德說。
辰二、興請問
興請問者,何等為學?學有幾種?云何於彼當修學耶?
寅二、餘頌世尊告說2
卯一、初一頌略標4
辰一、標說意
是故世尊意為策勵怖多所作懈怠眾生,總攝一切,略說三學。
《披》謂於一切學中已得第一究竟者:三乘所學,名一切學。成就一切種妙智,是名已得第一究竟。
辰二、舉頌文
故次告曰:大仙應善聽!學略有三種,增上戒心慧。於彼當修學。
辰三、釋方便
此中顯示依戒心慧,若散亂者,令不散亂,方便為說增上戒學;心未定者,為令得定,方便為說增上心學;心已得定未解脫者,為令解脫,方便為說增上慧學。由此因緣,諸修行者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辰四、明所攝
此顯世尊密意宣說一切諸學,無不攝在此三學中。
《披》諸修行者一切所作皆得究竟者:所作有八。一、滅依止,二、轉依止,三、遍知所緣,四、喜樂所緣,五、得果,六、離欲,七、轉根,八、引發神通。如聞所成地中說。(陵本十三卷二十頁1153)是名諸修行者一切所作應知。
卯二、次四十九頌廣辨2
辰一、初十五頌總說三學11
巳一、成辦方便2
午一、總標義
又為顯示於諸學中,由此方便成辦所學,故次說言: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今此頌中,如其次第,顯示成辦三學方便。
午二、別釋頌3
未一、第一句4
申一、牒標
應圓滿六支者,應依增上戒學方便修學。
申二、徵列
何等六支?一、安住淨尸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三、軌則圓滿,四、所行圓滿,五、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六、受學學處。
申三、配釋2
酉一、標
如是六支,顯示四種尸羅清淨。
《披》一安住淨尸羅等者:此中六支,如聲聞地別釋其相應知。(陵本二十二卷二頁1893)
酉二、配
安住淨尸羅者,是所依根本。
《披》是所依根本者:謂由最初修習淨戒,漸次進趣後證無作究竟涅槃,是故淨戒名為所依根本。
守護別解脫律儀者,顯示出離尸羅清淨,為求解脫而出離故。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
《披》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者:謂由軌則圓滿,隨順世間,不越世間;及於非所行處能善遠離,於餘無罪所有行處知時而行;由是不為世間之所譏毀,是名無所譏毀尸羅清淨。
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闕尸羅清淨。
《披》顯無穿闕尸羅清淨者:謂由於微小罪見大怖畏,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闕無穿,名無穿闕尸羅清淨。
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披》顯無顛倒尸羅清淨者:由於學處求受善巧,欲曉悟故,隨所教誨無增無減而能受學。又於所說學處若文、若義能無倒受,由是於戒能令無犯,名無顛倒尸羅清淨。
申四、結成
如是六支極圓滿故,增上戒學與餘方便作所依止。
《披》增上戒學與餘方便作所依止者: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名餘方便。戒清淨故,方可建立,是故說戒與餘方便作所依止。聲聞地說:先於尸羅善清淨故,便無憂悔;無憂悔故,歡喜安樂;由有樂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陵本二十八卷二頁2327)其義應知。
未二、第二句2
申一、標
四樂住成就者,顯示增上心學方便。
申二、釋
四種靜慮,名四心住;現法樂住,故名為樂。
未三、第三四句2
申一、標
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者,依增上慧學說。
申二、釋
謂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中,一一皆有四行,即無常等。增上慧學由此淨智之所顯故。
《披》謂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中一一皆有四行等者:聲聞地說:由四種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由四種行了集諦相,謂因行、集行、起行、緣行。由四種行了滅諦相,謂滅行、靜行、妙行、離行。由四種行了道諦相,謂道行、如行、行行、出行。(陵本三十四卷一頁2733)
巳二、次第生起2
午一、總標義
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者:此頌顯示增上三學次第生起。
午二、別釋頌3
未一、初學
根本者,謂增上戒。由後二種是此初學所流類故。
未二、第二學
既具尸羅,由無悔等次第修習,能得第二心樂靜定。
未三、第三學
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披》成就聖見遠離惡見者:如實知見,是名聖見。與此相違,是名惡見。由成就聖見,釋頌聖見名相應義。由遠離惡見,釋頌惡見不相應義。
巳三、清淨漸次2
午一、總標義
先淨樂靜慮,及於諦善巧,即於諸諦中,應生遠增長者:此頌顯示三學次第清淨差別。
午二、別釋頌3
未一、初學
先淨者,是初學。
未二、第二學
樂靜慮者,是第二學。
未三、第三學2
申一、總
於諦善巧者,是第三學。
申二、別3
酉一、道諦
又於如是諦善巧中,應生者,謂道諦。應生起故。
酉二、苦集諦
應遠者,謂苦、集諦。應遠離故。
酉三、滅諦
應增長者,謂滅諦。軟中上品煩惱次第數數漸斷,增長滅故。
巳四、成敗果證2
午一、舉頌
於諸學處中,有四趣三所,遠離於二趣,於二趣證得者:
午二、別釋2
未一、初二句2
申一、標
此頌顯示於增上戒心慧學處,由所修學有成敗故,隨其所應,所得果報四趣差別。
申二、釋3
酉一、增上戒果
謂於欲界人、天所攝所有善趣,是增上戒成所得果;即於欲界餘趣所攝所有惡趣,是增上戒敗所得果。
酉二、增上心果
色、無色界天趣所攝所有上趣,是增上心果。
酉三、增上慧果
三界所不攝涅槃趣,是增上慧果。
未二、後二句
於如是諸趣中,遠離前二善趣、惡趣已,應證後二上趣及涅槃趣。此言顯示世、出世間二道所得。
《披》於諸學處中有四趣三所等者:欲界善趣及與惡趣,是二趣應遠離。色無色界上趣及涅槃趣,是二趣應證得。如是四趣略攝為三,名為三所。謂欲界善趣、惡趣為一,色無色界上趣為一,及涅槃趣為一應知。餘文易了。
巳五、別總修習2
午一、舉頌
二安住二種,一能趣涅槃,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者:
午二、別釋2
未一、前二句2
申一、二安住二種句2
酉一、最初位
於此頌中,顯示最初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漸次能為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安住因緣。
酉二、中間位
顯示中間增上慧、靜慮律儀所攝增上戒學,能為二種安住因緣。
申二、一能趣涅槃句
顯示最上一種,能為涅槃安住因緣。
未二、後二句
當知此中顯示修習若別若總,隨其所應。
《披》二安住二種一能趣涅槃等者:謂安住定及安住慧,是名安住二種。此有二別,謂最初位修習增上戒學,能為增上心學安住因緣;修習增上心學,能為增上慧學安住因緣,是名第一安住二種差別。於中間位修習增上慧及靜慮律儀所攝增上戒學,能為無漏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二種安住因緣,是名第二安住二種差別。由是頌言二安住二種。證無漏已,於中慧學名為最上;依此慧學修習一切,能為涅槃安住因緣。由是頌言一能趣涅槃。當知此中,於最初位修習唯別,於中間位總別修習,於最上位修習唯總,依是義說隨其所應。由是頌言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別修三學名純,總修三學名雜應知。
巳六、成滿先因3
午一、增上戒學
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諸學是為初,於此學聰叡者:此頌顯示由增上戒學,以無悔等漸次修習,為後轉因。
《披》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等者:此中最初由無悔故,名離惡作。無悔故生悅,生悅故心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即此受樂為最後邊,名樂成滿。此於三學為初方便,於此修學生引發慧,故名聰叡。
午二、增上心學
由此智修淨,淨生樂成滿,諸學是為中,於此學聰叡者:此頌顯示由增上心學,修所成慧最勝善根漸次生故,為最上學因。
《披》由此智修淨淨生樂成滿等者:謂由心得正定,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如實知見,故能起厭;厭故離染;由離染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證無所作究竟涅槃。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八卷二頁2328)此中道理,應準彼釋。復次,當知如實知見,即以修所成慧為其體性,此於五善根中最為殊勝,是故名為最勝善根。
為何如實知,則生厭?
如實知見,即以修所成慧為其體性。
午三、增上慧學
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諸學是為尊,於此學聰叡者:此頌顯示由增上慧學,能為最勝涅槃果因。
《披》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等者:於有餘依涅槃位中,諸種子滅,諸煩惱盡,名心解脫。若入無餘般涅槃界,若異不異、死後當有或當無等一切戲論不能說故,是名永滅戲論。
巳七、學行離合2
午一、非共2
未一、增上戒學2
申一、舉頌
若行趣不淨,亦趣於善趣,是行說為初,當知此非共者:
申二、釋義
此頌顯示增上戒學若有敗毀,為惡趣因;若能成立,為善趣因。此是不共,離後二學亦能成故。
未二、增上心學2
申一、舉頌
若行趣清淨,非諸趣究竟,是行說為中,當知亦非共者:
申二、釋義
此頌顯示中間學行,離欲界欲得清淨故,名趣清淨;未能盡離上界欲故,亦未永拔欲隨眠故,不得名為於諸趣中究竟清淨。此離最上亦能成辦,故名不共,非離最初。
午二、必共2
未一、舉頌
若行趣清淨,於諸趣究竟,是行說為尊,當知此必共者:
未二、釋義
此頌顯示最上學行,三界諸欲皆遠離故,亦能永拔諸隨眠故,於諸趣中最為究竟。不離前二能獨成辦,故名必共。
巳八、智愚果相2
午一、初半頌2
未一、舉頌
若有學無學,當知并聰叡者:
未二、釋義
此初半頌,顯示於三學中聰叡者相。有正學故,無邪學故。
午二、後半頌2
未一、舉頌
若有學無學,當知并愚夫者:
未二、釋義
此後半頌,顯示於三學中愚夫之相。有邪學故,無正學故。
巳九、成滿漸次2
午一、舉頌
若棄捨攝受,亦斷除麤重,及現見所知,是受持三學者:
午二、釋義
此頌顯示若能棄捨家親屬等所攝受故,若能斷除三摩地障諸麤重故,若能現見四聖諦相所知理故;如其次第,三學成滿。
巳十、差別因緣2
午一、初半頌2
未一、舉頌
若有緣無緣,亦細麤顯現者:
未二、釋義
此初半頌,顯後二學及最初學,如其次第,有緣無緣細麤差別。
《披》若有緣無緣亦細麤顯現等者:定慧二學是心所法,說彼有緣;戒攝身語,說彼無緣;是名三學有緣無緣差別。定慧二學是無色法,難可現見,說彼名細;戒攝身語,易可現見,說彼名麤;是名三學細麤差別。
午二、後半頌2
未一、舉頌
由受持遠離,言發悟所引者:
未二、釋義
此後半頌,顯初中後如其次第引發因緣。謂誓期所引故,身心遠離所引故,由他言音、內正思惟所引故。
《披》身心遠離所引故者: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獨一無侶,是名身遠離。遠離一切染汙、無記所有作意,修習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離。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卷八頁2507)
巳十一、不具具等2
午一、舉頌
初學唯有一,第二學二種,第三學具三,慧者皆超越者:
午二、釋義
此頌顯示初一不共,中不離初,上不離二。超彼一切,當知無學是阿羅漢。
《披》超彼一切當知無學是阿羅漢者:此中一切,謂諸有學應知。
辰二、次三十四頌別顯三學3
巳一、初二十一頌明增上戒學4
午一、受持戒相2
未一、略標義
不毀壞尸羅,於學誓能順,軌範無譏論,於五處遠離者:此後顯示受持戒相。
未二、配釋頌6
申一、安住淨戒
不毀壞尸羅者,謂安住淨戒。
申二、守護別解脫律儀
於學誓能順者,謂守護別解脫律儀。
申三、軌則無犯
軌範無譏論者,謂軌則無犯。
申四、所行無犯2
酉一、配
於五處遠離者,謂所行無犯。
酉二、釋2
戌一、總標列
略有五處,諸苾芻等非所應行。謂王家、唱令家、酤酒家、倡穢家、旃荼羅及羯恥那家。
戌二、隨難釋
唱令家者,謂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極重罪,多造惡業,殺害羊等故。
申五、於諸小罪見大怖畏
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者:顯示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如其出離,亦無惡作;如其惡作,亦無有犯。
《披》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等者:謂於小罪見大怖畏,是故無犯。由無犯故,無有惡作。或時或處失念而犯,尋便速疾如法發露,令得還淨,由是釋言如其出離,亦無惡作。又惡作罪於罪聚中是輕品罪,由於小罪見大怖畏,此亦無犯,由是釋言如其惡作,亦無有犯。
申六、受學學處
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者:顯示受學學處。
午二、尸羅成就2
未一、舉頌
終無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毗奈耶轉者:
未二、配釋
此頌四句,如其次第顯示常尸羅性、堅尸羅性、恆所作性、恆隨轉性。
午三、尸羅清淨2
未一、初半頌2
申一、略標義
修治誓為先,亦修治淨命者:此初半頌,顯示軌範及命清淨。
申二、釋誓言
由諸軌範,先發誓願,方乃修行,故名為誓。
未二、後半頌
二邊皆遠離,亦棄捨邪願者:此後半頌,顯示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及棄捨生天等願故,尸羅清淨。
午四、令學清淨及淨殊勝7
未一、遠離諸障礙法2
申一、舉頌
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亂心法纔生,尋當速遠離者:
申二、釋義
此頌顯示於諸根門不守護等,障礙清淨所學法中,不見功德,無耽染故;於諸不善欲、恚尋等擾亂意法,雖暫生已,即除遣故;學得清淨。
未二、遠離惡作失念2
申一、舉頌
非太沈太浮,恆善住正念,根本眷屬淨,而修行梵行者:
申二、釋義
此頌顯示遠離微劣惡作故,遠離非處惡作故,遠離失念故,於究竟時及方便時,修行梵行皆得清淨。
《披》非太沈太浮恆善住正念等者:微劣惡作,是名太沈。非處惡作,是名太浮。如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二卷八頁1913)於三世中無有失念,遇有毀犯,如法還淨,是名恆住正念。依止正願,安住具戒,名根本淨。軌則、所行皆悉圓滿,名眷屬淨。餘文易知。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十六
未三、遠離懈怠放逸2
申一、總顯義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十七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恆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此頌顯示由被甲、方便、無退精進故,修習五支不放逸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
申二、出五支
五支不放逸者,謂去、來、今、先時所作,及俱所行。
《披》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等者:此中精進,略顯三相。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無退精進。如次義顯起發圓滿故,常恆無間故,心無下劣故。配釋頌文,隨義應知。又不放逸五支所攝。一、前際俱行,二、後際俱行,三、中際俱行,四、先時所作,五、俱時隨行。如菩薩地釋。(陵本四十卷六頁3270)
未四、遠離攝受貪欲2
申一、舉頌
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得諸衣服等,麤妙皆歡喜, 少隨於世務,麤弊亦隨轉,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者:
申二、釋義
此二頌中,顯示遠離眷屬貪欲多欲不知足因故,及遠離多欲不知足障淨學因故,學得清淨。
《披》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等者:此中初頌,前二句顯示遠離眷屬貪欲,非不出家能成辦故。後二句顯示遠離多欲及不知足。聲聞地說沙門莊嚴、少欲喜足,翻彼應知。後頌顯示遠離多欲不知足,為淨學障,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少隨世務;於衣食等若得麤弊,便自支持,是名麤弊隨轉。為斷除貪故,受杜多功德。聲聞地中別釋其相應知。(陵本二十五卷十九頁2145)
未五、遠離軌則虧損2
申一、舉頌
當具足威儀,應量而攝受,終無有所為,詐現威儀相者:
申二、釋義
此頌顯示具足威儀故;不於他前詭現相故;凡所攝受善知量故;為修梵行,資持壽命有所受故;學得清淨。
《披》當具足威儀應量而攝受等者:於威儀路成就軌則,是名具足威儀。乞求財物,知量而取,是名應量攝受。不為誑他,恆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是名終無有所為,詐現威儀相。當知此中,說不詐現威儀相,為顯具足威儀;說終無有所為,為顯應量攝受。如下釋文,其義可悉。
未六、遠離邪命虧損2
申一、舉頌
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雖有所方求,而非現異相。 從他邊乞求,終不彊威逼,以法而獲得,得已不輕毀者:
申二、釋義
此二頌中,顯示遠離綺言說故,詭現相故,彊威逼故,以所得利轉招利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
《披》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等者:此中初頌,前二句顯示遠離綺言說相,後二句顯示遠離詭現異相。謂為求衣服等資生眾具,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為令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有匱乏,當有所施,如是名為詭現異相。後頌,前二句顯示遠離彊威逼相。謂於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即便彊逼,研磨麤語,而苦求索,如是名為彊威逼相。後二句顯示遠離以利求利。謂彼財物無所闕乏,得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是名以利求利。如是諸義,皆如聲聞地說應知。(陵本二十二卷十頁1919)
未七、成就沙門莊嚴9
申一、第一頌
不耽著利養,及所有恭敬,亦不執諸見,增益與損減者:此頌顯示不耽著利養恭敬故,不執著五種惡見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
《披》不耽著利養及所有恭敬等者:自下廣顯沙門功德莊嚴。如聲聞地釋相應知。(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三頁2162)彼說:若有成就如是諸法,愛樂正法、愛樂功德;不樂利養恭敬稱譽,亦不成就增益、損減二種邪見。於非有法未嘗增益,於實有法未嘗損減。今此頌義,準彼應釋。
申二、第二頌2
酉一、舉頌
不著順世間,無義文呪術,亦不樂畜積,無義長衣鉢者:
酉二、釋義
此頌顯示不執著諸惡見因,外道邪論,以能障礙取蘊解脫。彼所制造,名順世間。及遠離耽著利養恭敬因,長衣鉢等。因清淨故,學得清淨。
《披》不著順世間無義文呪術等者:聲聞地說:於諸世間事文綺者,所造順世種種字相綺飾文句相應詩論,能正了知無義無利,遠避、棄捨、不習、不愛,亦不流傳。不樂貯蓄餘長衣鉢。今此頌義,準彼應釋。
申三、第三頌2
酉一、舉頌
恐增諸煩惱,不染習居家,為淨修智慧,當親近賢聖者:
酉二、釋義
此頌顯示遠離所治因,親近能治因故,學得清淨。
《披》恐增諸煩惱不染習居家等者:聲聞地說:遠離在家共諠雜住,增煩惱故。樂與聖眾和合居止,淨修智故。今此頌義,準彼應釋。
申四、第四頌2
酉一、舉頌
不畜朋友家,恐發憂悲亂,能生苦煩惱,纔起尋遠離者:
酉二、釋義
此頌顯示若親近居家,生憂悲散亂,增長諸煩惱,能為眾苦因。由親近彼能生眾苦,煩惱纔生尋即除遣,如是顯示對治之因。
《披》不畜朋友家恐發憂悲亂等者:聲聞地說:不樂攝受親里朋友。勿我由此親友因緣,當招無量擾亂事務;彼或變壞,當生種種愁慼、傷歎、悲苦、憂惱。隨所生起本隨二惑,不堅執著,尋即棄捨、除遣、變吐。勿我由此二惑因緣,當生現法後法眾苦。今此頌義,準彼應釋。
申五、第五頌2
酉一、舉頌
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於如來正法,嘗無有棄捨者:
酉二、釋義
此頌顯示不貪著利養恭敬,不堅執諸惡邪見,不虛受用信施,不毀謗正法,亦能遠離貪著後世諸欲及能生起諸惡見因,如是所學清淨殊勝。
《披》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等者:聲聞地說:終不虛損所有信施,終不毀犯清淨禁戒受用信施,終不毀訾他人信施,終不棄捨所受學處。今此頌義,準彼應釋。言瘡皰者,喻諸行苦,如言熱癰,其義正同。言正法者,謂即學處,釋文更顯。說此意趣,謂由不著利養恭敬,不執諸惡邪見為因緣故,於現在世不虛受信施,不毀謗正法。此為因緣,復能於當來世遠離貪著諸欲及生惡見。
申六、第六頌2
酉一、舉頌
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常省自過失,知已速發露者:
酉二、釋義
此頌顯示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於自善品無有散亂常生歡喜;於自過失如實了知,發露悔除,離增上慢;由此因緣學得清淨。
《披》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等者:聲聞地說:常樂省察己之過失,不喜伺求他所愆犯;隱覆自善,發露己惡。與此頌同,唯次第別。釋文於自善品無有散亂常生歡喜,釋頌安樂。餘文易了。
申七、第七頌2
酉一、舉頌
若犯於所犯,當如法出離,所應營事中,能勇勵自作者:
酉二、釋義
此頌顯示出離所犯,及能遠離貪受他人恭奉侍衛,由此因緣學得清淨。
《披》若犯於所犯當如法出離等者:聲聞地說:命難因緣,亦不故思毀犯眾罪;設由忘念,少有所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於應作事翹勤無惰,凡百所為自能成辦,終不求他為己給使。今此頌義,準彼應釋。
申八、第八頌2
酉一、舉頌
於佛及弟子,威德與言教,一切皆信受,觀大罪不謗者:
酉二、釋義
此頌顯示信圓滿故,於能誹謗見大罪故,學得清淨。
《披》於佛及弟子威德與言教等者:聲聞地說:於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終不毀謗;能正了知唯是如來所知所見,非我境界。今此頌義,準彼應釋。
申九、第九頌2
酉一、舉頌
於極甚深法,不可思度處,能捨舊師宗,不堅執自見者:
酉二、釋義
此頌顯示遠離安住自見取故,清淨殊勝。
《披》於極甚深法不可思度處等者:此中極甚深法,不可思度,即前所說佛及弟子不可思議甚深言教。聲聞地說:終不樂住自妄見取、非理僻執、惡見所生言論呪術。今此頌中後二句義,逆次應釋。不住惡見所生言論呪術,即頌所言捨舊師宗。不住自妄見取、非理僻執,即頌所言不執自見。
巳二、增上心學2
午一、方便2
未一、舉頌
常樂居遠離,及邊際臥具,恆修習善法,堅精進勇猛者:
未二、釋義
此頌顯示若身若心皆遠離故;習近順定諸臥具故;遠離一切不善尋思,純修白淨諸善法故;非沈掉等諸隨煩惱所摧蔽故;能善圓滿正加行故;增上心學方便殊勝。
午二、清淨2
未一、舉頌
無有欲生欲,不憎惡憎惡,離睡眠睡眠,時不居寂靜, 離惡作惡作,無希慮希慮;一切種恆時,成就正方便者:
未二、釋義
此二頌中,顯示遠離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疑蓋故;於諸善法生起欲故;於諸欲中極憎厭故;為修善品方便加行有所堪任,及心安靜,於時時間習睡眠故;若心沈沒或慮彼生,於淨妙相思惟作意,及遊行時不居靜故;於先所犯便生憂悔,於所不犯無憂悔故;後後殊勝生希慮故;殷重、無間正方便故;增上心學轉得清淨。
《披》無有欲生欲不憎惡憎惡等者:釋文顯示遠離貪等五蓋,如次釋頌言無有欲至無希慮,此顯成就淨障方便。又復成就諸餘方便,謂於善法生起欲故,乃至後後殊勝生希慮故,如是名一切種恆時成就正方便。此中於時時間習睡眠者,謂夜中分正習睡眠,為令修善能有堪任;及為休息一切所作,令心安靜故。又時不居寂靜者,謂定方便,應修舉時;及為對治惛沈睡眠障法,若往若來習經行時;如是二時不居寂靜。餘文易知。
巳三、增上慧學2
午一、方便2
未一、明欲貪因3
申一、舉頌文
引發與覺悟,及和合所結,有相若親昵,亦多種喜樂; 侵逼極親昵,名虛妄分別,能生於欲貪,智者當遠離者:
申二、略顯義
此二頌中,顯示八種虛妄分別,能生婬欲所有貪愛。從初方便次第生起,乃至究竟。由遠離故,諸所修學清淨殊勝。
申三、別釋相8
酉一、引發分別
引發分別者,謂能引發於可愛事不正思惟相應之心所有分別。
酉二、覺悟分別
覺悟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覺悟貪纏相應分別。
酉三、和合所結分別
和合所結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所有分別。
酉四、有相分別
有相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執取種種淨妙相狀所有分別。
酉五、親昵分別
親昵分別者,謂於已得所愛事中,勇勵相應所有分別。
酉六、喜樂分別
喜樂分別者,謂即於彼所得事中,種種受用希慕愛樂種種門轉所有分別。
酉七、侵逼分別
侵逼分別者,謂兩根會時所有分別。
酉八、極親昵分別
極親昵分別者,謂不淨出時所有分別。
《披》引發與覺悟及和合所結等者:此中八種虛妄分別,釋文唯說能生婬欲,當知就勝為論,非不遍通一切欲貪。如決擇分別釋應知。(陵本五十八卷十八頁4765)
未二、顯其過患2
申一、辨相2
酉一、舉頌
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是非法因緣,能增長貪愛, 賢聖所應離,速趣於壞滅,仗託於眾緣,危逸所依地者:
酉二、釋義
此二頌中,顯示八種現法後法如其所應諸欲過患。若能觀見,即是斷除欲愛方便。
《披》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等者:此顯諸欲八種過患,如下八喻配釋應知。
申二、舉喻3
酉一、舉頌
諸欲如枯骨,亦如軟肉段,如草炬相似,猶如大火坑,譬如蟒毒蛇,亦如夢所見,如借莊嚴具,如樹端熟果,如是知諸欲,都不應耽樂者:
酉二、顯義2
戌一、過患深重
此中廣引如前所說令無飽等,於諸欲中八種過患,一切世間共成譬喻,顯示諸欲過患深重。
戌二、不應耽樂
又為顯示於諸欲中具有如是眾多過患,分明可了,何有智者於彼耽樂。
酉三、配釋
又彼諸欲如枯骨故,令無飽滿;如段肉故,眾多共有;
《披》如段肉故眾多共有者:謂彼諸欲如段食肉,謂為多人共受用故。
猶如草炬,正起現前極燒惱故,非法因緣;
《披》猶如草炬至非法因緣者:喻彼諸欲能為非法行、惡行之因,是名非法因緣。
如大火坑,生渴愛故,增長貪愛;如蟒毒故,賢聖遠離;如夢見故,速趣壞滅;猶如假借莊嚴具故,仗託眾緣;猶如樹端爛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
午二、清淨3
未一、舉頌
當聽聞正法,常思惟修習,先觀見麤靜,次於修一向,捨煩惱麤重,於斷生欣樂,於諸相觀察,得加行究竟,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證現法涅槃,及餘依永盡者:
未二、顯義
此中顯示由了相等七種作意,世、出世道皆清淨故;證得有餘及無餘依二涅槃果,增上慧學究竟清淨。
未三、配釋7
申一、了相作意
聽聞正法,常思惟言,顯示了相作意。
《披》聽聞正法常思惟言顯示了相作意者:由說了相作意猶為聞思所間雜故。
申二、勝解作意
常修習言,顯示勝解作意。由起勝解而修習故。
《披》常修習言顯示勝解作意者:由說勝解作意超過聞思,唯用修行,於所緣相發起勝解故。
申三、遠離作意
先觀見麤靜言,顯示遠離作意。
《披》先觀見麤靜言顯示遠離作意者:由說遠離作意,最初生起斷煩惱道,與俱行故。
申四、攝樂作意
於修習一向等言,顯示攝樂作意。
《披》於修習一向等言顯示攝樂作意者:由說攝樂作意位中,已能除遣煩惱麤重,愛樂於斷、愛樂遠離故。
申五、觀察作意
於諸相觀察言,顯示觀察作意。
《披》於諸相觀察言顯示觀察作意者:由說觀察作意,鄭重觀察,修習對治,時時觀察先所已斷故。
申六、加行究竟作意
加行究竟言,顯示加行究竟作意。
《披》加行究竟言顯示加行究竟作意者:由說加行究竟作意,能捨所有下品所有煩惱故。
申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等言,顯示世間、出世間加行究竟果作意。
《披》能離欲界欲等言顯示世間出世間加行究竟果作意者:由說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領受彼諸作意善修習果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