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一上历史第三单元笔记
这是一个关于初一上历史第三单元笔记的思维导图,秦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混站局面,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编辑于2022-12-30 12:59:43 重庆第三单元
秦统一中国
秦统一中国
秦实现统一的原因
战国末年,统一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商鞅变法使秦国具备了同一天下的能力
嬴政雄才大略,制定了克敌制胜的策略
过程
灭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
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阳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混乱局面
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世袭,至高无上,拥有绝对权力
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文化:统一文字
经济: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道路宽窄,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
军事: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秦朝疆域
冬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是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秦末农民大起义
暴政
赋税,徭役和兵役繁重
法律严苛
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
因大雨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秦的暴政
经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攻占陈县后,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最终失败
意义:中国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刘邦,项羽起义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刘邦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四年战争,刘邦胜利,建立西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
都城:长安
休养生息政策
目的: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
增加农业劳动力
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
作用: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
文景之治
时间: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徭役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勤俭治国,反对奢华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积累大量钱粮,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主要措施
政治
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建立刺史制度
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思想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在长安兴办太学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专卖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作用:使国家财政情况有很大改善,为许多政策推行奠定经济基础
军事
北击匈奴
概述: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无力对抗西汉,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意义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东汉的兴衰
西汉灭亡:公元9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光武中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东汉的衰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后,皇帝大多年幼,太后中用亲戚,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宦官由此把持朝政
危害:导致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黄巾起义
背景:朝政腐败,时局动荡,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发
概况:张角创立太平道,184年爆发起义,9个月后被镇压
意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加速灭亡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概念: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即新疆和更远的地区
出使西域的情况
背景
匈奴进攻中原,汉朝十分被动,决定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无
目的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走访乌孙等西域各国
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各种情况
促进汉朝和西域各国间的往来
影响
加强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西域开发
开通丝绸之路
促进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经营和管理
丝绸之路
历史条件
张骞通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置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交流
输出:丝绸,漆器等物品及开渠,凿井,铸铁技术
输入: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多种乐器和歌舞
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山东沿海~黄海~朝鲜、日本
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及锡兰
对西域的管理
背景: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设置时间:公元前60年
职责:西域都护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进行有效管理
范围: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意义
标志西域正式属于中央政权
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域发展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发明:西汉时,中国人已经懂得造纸技术
改进: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工艺,扩大原料,使得纸易于推广
意义:纸称为广泛书写的材料,便于文化的保存、传播和交流,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医学
张仲景
东汉末年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
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称号:医圣
华佗
东汉末年
发明“麻沸散”
强身健体“五禽戏”
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西汉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正史”书写体例
内容:记载了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的史事
价值
历史价值: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影响深远
文学价值: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
宗教
道教
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道教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宣传平等思想
佛教
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释迦摩尼。主张众生平等,宣扬因果报应,消灭欲望,忍耐服从
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统治阶级的扶持,逐步传播
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和艺术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单元
秦统一中国
秦统一中国
秦实现统一的原因
战国末年,统一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商鞅变法使秦国具备了同一天下的能力
嬴政雄才大略,制定了克敌制胜的策略
过程
灭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
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阳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混乱局面
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世袭,至高无上,拥有绝对权力
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文化:统一文字
经济: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道路宽窄,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
军事: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秦朝疆域
冬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是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秦末农民大起义
暴政
赋税,徭役和兵役繁重
法律严苛
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
因大雨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秦的暴政
经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攻占陈县后,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最终失败
意义:中国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刘邦,项羽起义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刘邦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四年战争,刘邦胜利,建立西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
都城:长安
休养生息政策
目的: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
增加农业劳动力
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
作用: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
文景之治
时间: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徭役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勤俭治国,反对奢华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积累大量钱粮,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主要措施
政治
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建立刺史制度
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思想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在长安兴办太学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专卖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作用:使国家财政情况有很大改善,为许多政策推行奠定经济基础
军事
北击匈奴
概述: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无力对抗西汉,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意义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东汉的兴衰
西汉灭亡:公元9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光武中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东汉的衰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后,皇帝大多年幼,太后中用亲戚,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宦官由此把持朝政
危害:导致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黄巾起义
背景:朝政腐败,时局动荡,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发
概况:张角创立太平道,184年爆发起义,9个月后被镇压
意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加速灭亡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概念: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即新疆和更远的地区
出使西域的情况
背景
匈奴进攻中原,汉朝十分被动,决定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无
目的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走访乌孙等西域各国
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各种情况
促进汉朝和西域各国间的往来
影响
加强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西域开发
开通丝绸之路
促进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经营和管理
丝绸之路
历史条件
张骞通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置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交流
输出:丝绸,漆器等物品及开渠,凿井,铸铁技术
输入: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多种乐器和歌舞
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山东沿海~黄海~朝鲜、日本
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及锡兰
对西域的管理
背景: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设置时间:公元前60年
职责:西域都护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进行有效管理
范围: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意义
标志西域正式属于中央政权
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域发展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发明:西汉时,中国人已经懂得造纸技术
改进: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工艺,扩大原料,使得纸易于推广
意义:纸称为广泛书写的材料,便于文化的保存、传播和交流,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医学
张仲景
东汉末年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
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称号:医圣
华佗
东汉末年
发明“麻沸散”
强身健体“五禽戏”
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西汉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正史”书写体例
内容:记载了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的史事
价值
历史价值: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影响深远
文学价值: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
宗教
道教
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道教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宣传平等思想
佛教
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释迦摩尼。主张众生平等,宣扬因果报应,消灭欲望,忍耐服从
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统治阶级的扶持,逐步传播
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和艺术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