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染色体与DNA,染色体指在细胞分期出现的一种能被减性染料强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分单位,是造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分子生物学绪论,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分子生物学第三章 RNA转录,RNA的结构特点有:1)含有核糖和尿嘧啶,常是单链线性分子; 2)自身折叠形成局部双螺旋; 3)可折叠形成复杂的三级结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染色体与DNA的结构
染色体的结构
染色体概述
指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分离单位,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真核细胞染色体组成
蛋白质
组蛋白
非组蛋白
H1、H2A、H2B、H3、H4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
C值和C值反常现象
C值: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称为C值,又叫基因组大小
C值反常现象: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称为C值反常现象,又称为C值谬误
真核细胞DNA序列分类
不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基因组大小与基因数量
染色质和核小体
染色质
定义:细胞周期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结构,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
分类: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异染色质又可分为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核小体
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单位
结构组成:每个核小体含有约200bp的DNA,核心组蛋白H2A、H2B、H3、H4各2份拷贝,1份拷贝的H1组蛋白位于核小体外侧。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包装
DNA-核小体链-纤丝-突环-玫瑰花结-螺旋圈-染色体
原核生物基因组
拟核:细菌遗传物质表现出相当致密的小块,占细胞体积的1/3,但没有出现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形态特征,有约400个独立的负超螺旋结构域。
病毒基因组
病毒只含一类核酸,分DNA病毒和RNA病毒
DNA的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
DNA分子中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和排列顺序
DNA的二级结构
DNA常见的几种构象:A-DNA、B-DNA、Z-DNA
双螺旋模型特点
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形成;链间碱基按A-T,G-C配对;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重复一次,间隔为3.4nm。
DNA的光吸收峰值的波长为260nm
DNA的高级结构
超螺旋可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双螺旋DNA的松开导致负超螺旋,而拧紧则导致正螺旋
质粒DNA的三种不同构象:闭合DNA、开环DNA、线状DNA
DNA复制
DNA复制概述
三种假说
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超整离心)、全保留复制、散布式复制
复制方向:双向复制(放射自显影实验确定复制的方向)
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DNA复制合成先导链时是连续的;而在合成后随链时形成小片段(冈崎片段),随后再将它们连接成大片段。因后随连不连续合成而先导链连续合成,所以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
DNA复制相关的主要物质
原料: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
DNA聚合酶|||能促进新生链的合成
DNA连接酶:用于连接两个冈崎片段
复制的引发
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方向都是从5-3,且都需要RNA引物
复制的延伸
在复制延伸过程中,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同时进行,相互协调,合成方向都是从5-3.前导链持续合成,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一致,而后随链合成方向相反
后随链的合成需要:起始引发-延伸形成冈崎片段-RNA移除-缺口填补-切口连接
原核生物DNA复制的调控
复制起始不依赖于细胞分裂,而复制终止则能引发细胞分裂
复制起始频率的直接调控因子是蛋白质和RNA
大肠杆菌的复制起点有oriC(首选)和oriH两种
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
DNA复制时期:间期的S期
真核生物DNA每个细胞周期只精确复制一次
真核生物细胞DNA的复制调控
真核细胞的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G1、S、G2和M期。G1是复制预备期,S为复制期,G2为有丝分裂准备期,M为有丝分裂期。DNA复制只发生在S期
3个水平的调控:细胞周期水平、染色体水平、复制子水平
DNA的突变与损伤修复
DNA的突变
基因突变:只在基因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突变原因:复制错误、化学和物理因素、转座子转座等
突变类型
根据基因表达是否改变:同义突变错义突变、移码突变、无义突变
根据突变DNA片段大小:点突变(单个核苷酸突变引起的转换和颠倒)、indel(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引起的突变等)
突变后果:DNA序列永久性的不可逆改变
DNA损伤的修复
错配修复:识别母链的依据来自Dam甲基化酶,它能使位于5‘-GATC序列中腺苷酸的N6位甲基化。根据“保存母链,修正子链”的原则,找出错误碱基并修复
切除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碱基损伤时,修复要切除受损碱基形成无嘧啶或无嘌呤位点(AP位点),再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DNA切割酶在已损伤的核苷酸5’和3‘位分别切开磷酸糖苷键,产生一个由12~13个核苷酸(原核生物)或27~29个核苷酸(人类或其他高等真核生物)小片段,移去小片段。DNA聚合酶I(原核)合成新片段。DNA连接酶连接切口完成修复。
同源重组修复和非同源末端连接
同源重组修复:当细胞核内有相应同源DNA片段时,HR利用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应的DNA序列做修复模板进行DNA修复
非同源末端连接:当细胞核内没有相应的同源DNA片段时,NHEJ通过断裂末端突出的单链之间错排配对,断裂的两个末端直接相互连接
DNA的直接修复:不需要切除碱基或核苷酸的机制,直接把损伤的碱基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DNA损伤的非修复处理
易错旁路:DNA受到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细胞为求生存而产生的一种应急措施(SOS修复的一种),如DNA聚合酶遇到嘧啶二聚体、UV引起的(6-4)光化产物、无碱基位点(AP)点等没有被修复的损伤而使复制停顿时,复制机器(DNA聚合酶V)可以越过损伤继续复制。该修复机制具有高度的易错性,容易引入突变
重组修复: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旁路修复机制,属于复制后修复。注:并非真正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