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行为学》第四讲学习与态度
根据陈春花老师的《组织行为学》制作的思维导图,本篇是第四讲学习和态度,主要从学习、态度、组织文化三个角度来讲述。介绍学习与培训、学习的含义、类型、三大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介绍态度的含义、ABC模型、态度改变理论、态度改变的方法。最后介绍组织文化的定义、模式、核心内容。
编辑于2023-01-02 10:38:41 福建省组织行为学思维导图,从第一讲到第十讲内容全部包含。其中第一讲为导论,总括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其中第二讲个体差异、第三讲知觉管理、第四讲学习与态度、第五讲激励是从个体行为介绍;第六讲(1)群体行为、第六讲(2)建设高效团队、第七讲领导、第八讲冲突管理是从群体行为来介绍;第九讲组织设计、第十讲组织变革是从组织的角度来介绍。让管理者从者三个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组织,创建高效团队。
人力资源管理一共七章,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及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和胜任力、人力组员管理部门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第二章职位分析包括职位分析的概述、职位分析的实施、职位说明书的编写、胜任素质模型。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介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规划概述、人力资源需要、供给预测和平衡、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执行。第四章员工招聘包括招聘概述、招募的渠道和方法、员工甄选、路远程序及手续办理、招聘效果评估。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
《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薪酬管理概述介绍薪酬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薪酬管理的概念、目标、原则。薪酬体系设计介绍其种类、设计过程、职位评级及其方法、市场薪酬调查、确定薪酬水平、建立薪酬结构、宽带薪酬概述。激励薪酬介绍计件工资计划、标准工时计划、薪酬加薪、绩效奖金、业绩提成、特殊绩效认可计划、利润分享计划、收益分享计划、成功分享计划、员工持股。员工福利概念介绍五险一金、法定假期、企业补充保险、弹性福利计划。实务操作会介绍员工工资的计算、试用期、扣减额等
《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管理概述介绍绩效的特点、层次、绩效管理的含义、意义、绩效管理中的角色。绩效计划介绍其含义、内容、绩效计划工具(目标管理法、关键业绩指标、平衡积分卡、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绩效合约的签订。绩效监控包括含义、流程、沟通目的、沟通方式的介绍。绩效考核介绍其含义、考核主体、考核方式(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反馈包括其含义、绩效面谈的过程、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介绍ADDIE五步培训法、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设计和实施、培训转化。培训形式包括在职培训(学徒培训、导师制、工作实践体验)、脱产培训(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工作模拟法、移动学习、拓展训练、行动学习法)、在职培训的优缺点。员工职业发展介绍职业发展的含义、职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设计流程、职业发展管理、管理人员的开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组织行为学思维导图,从第一讲到第十讲内容全部包含。其中第一讲为导论,总括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其中第二讲个体差异、第三讲知觉管理、第四讲学习与态度、第五讲激励是从个体行为介绍;第六讲(1)群体行为、第六讲(2)建设高效团队、第七讲领导、第八讲冲突管理是从群体行为来介绍;第九讲组织设计、第十讲组织变革是从组织的角度来介绍。让管理者从者三个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组织,创建高效团队。
人力资源管理一共七章,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及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和胜任力、人力组员管理部门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第二章职位分析包括职位分析的概述、职位分析的实施、职位说明书的编写、胜任素质模型。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介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规划概述、人力资源需要、供给预测和平衡、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执行。第四章员工招聘包括招聘概述、招募的渠道和方法、员工甄选、路远程序及手续办理、招聘效果评估。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
《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薪酬管理概述介绍薪酬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薪酬管理的概念、目标、原则。薪酬体系设计介绍其种类、设计过程、职位评级及其方法、市场薪酬调查、确定薪酬水平、建立薪酬结构、宽带薪酬概述。激励薪酬介绍计件工资计划、标准工时计划、薪酬加薪、绩效奖金、业绩提成、特殊绩效认可计划、利润分享计划、收益分享计划、成功分享计划、员工持股。员工福利概念介绍五险一金、法定假期、企业补充保险、弹性福利计划。实务操作会介绍员工工资的计算、试用期、扣减额等
《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管理概述介绍绩效的特点、层次、绩效管理的含义、意义、绩效管理中的角色。绩效计划介绍其含义、内容、绩效计划工具(目标管理法、关键业绩指标、平衡积分卡、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绩效合约的签订。绩效监控包括含义、流程、沟通目的、沟通方式的介绍。绩效考核介绍其含义、考核主体、考核方式(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反馈包括其含义、绩效面谈的过程、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介绍ADDIE五步培训法、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设计和实施、培训转化。培训形式包括在职培训(学徒培训、导师制、工作实践体验)、脱产培训(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工作模拟法、移动学习、拓展训练、行动学习法)、在职培训的优缺点。员工职业发展介绍职业发展的含义、职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设计流程、职业发展管理、管理人员的开发。
第四讲学习与态度
学习
学习与培训
学习和培训是知觉管理的主要实现途径,换句话说:
学习和培训是改变员工(以及其他人)态度与行为的重要、有效的途径。
学习是一种个体认知活动,是本质
培训是一种集体活动,是组织集中引导成员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
组织培训目标
1)帮助成员尽快适应组织环境
2)掌握工作技能,尽快胜任任务角色
3)价值观同化和承诺度提升(态度改变)
4)实现个人发展和提高工作绩效
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信息处理导致记忆和行为改变这一过程。
个体获得有关组织的知识与经验,以应用于未来相关行为的过程
学习的类型
1.反应式学习。即通过外界信息或事物的不断刺激,会形成一种相应的反应,并通过感观和体验为个体所接受和学习,促使其行为的改变。
2.模仿式学习。即通过获取信息,观摩效仿的方法进行学习,其结果是摒弃旧的行为方式,适应新的行为模式。
3.认知式学习。即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与学习,辅之以复杂的思维过程所学到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三大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调学习是把外在、客观的内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
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指的是基于刺激物与反应之间的联系的学习。
经典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实验
运用刺激和反应之间某种既定的关系,使人学会对于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过程叫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会加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即,受到正面强化的行为更容易重复出现
斯金纳的实验
斯金纳箱
认知学习理论
该学说认为,顿悟往往出现在若干尝试与错误的学习之后,但并非盲目的、胡打乱撞的,而是类似于验证假设的一种有目的的程序
认知学习
认知学习包括人们为解决问题或适应环境所进行的一切脑力活动。
映像式机械学习
在没有条件作用的情况下学习在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广告
推理/类推
对已有的信息和新信息进行重新构造和组合以进行创造性思考。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
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心理学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将它称作“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式学习或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者想像预期行为的不同后果,这样的学习就被称为替代式学习。
学习理论概括
经典性条件反射
如果两个物体频繁地在一起出现,由第一个物体引起的反应也会由第二个物体引起。
操作性条件反射
如果一种反应被予以强化,人会倾向于在以后遇上相同情况时重复做出这种反应
映象式机械学习
在没有条件作用的情况下将两个或多个概念联系起来。
替代式学习或模仿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或想像某种行为的结果来学习如何行动。
推理
个体通过思考、重新构造和组合已有的信息,从而形成新的联想或概念。
学习理论的两种观点
试误说(行为主义)
顿悟说(认知主义)
高介入和低介入状态下的学习理论
图:PPT22
态度
态度的含义
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
态度的ABC模型
知觉成分——评估
情感成分——感受
行为意向成分——行动
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情绪、态度和行为的模型
凯尔曼的态度变化阶段理论
服从阶段
同化阶段
内化阶段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使用条件
1、权威角色(有魅力的威权领袖)
2、相对封闭和陌生的环境
3、单一的信息来源
4、中等规模群体
5、时间
态度改变的理论:认知协调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
保持认知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结构平衡理论
一种认知情境中存在着单元和情感关系:单元关系表示在特定情境中被知觉成份的统一程度,有正负两种状态。情感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关系基础上的情感类关系,也有正负两种状态。
单元:人们总是将事物的许多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
情感:知觉一个事物单元的过程中产生的态度体验
海德认为:“平衡状态的概念表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被知觉的单元和情感无压力地共同存在着,因此,不论对认知组织还是情感表现的变化都没有压力。”
认知结构的平衡不仅取决于情感或单元关系的正负,也取决于单元与情感关系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在一致性上占优势时为平衡状态。各种关系彼此矛盾时,是不平衡状态。认知情境中的单元和情感关系都有力趋平衡的倾向,否则会引起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
“P—O—X”模型
符号P表示认知主体,符号O与X表示两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两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 认为,一般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
认知:关于自己想法、态度与行为等的知觉。
不同认知间存在三种情况:
(1)无关的(如“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今天刮风”)
(2)相互一致和协调的(如“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不吸烟”)
(3)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如“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吸烟”)
感受到不舒适、不愉快——心理紧张(失调状态)
减缓、消除——认知协调一致
失调程度=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失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如“我吸烟”改为“我不再吸烟”;将“吸烟危及我的健康”改为“如果停止吸烟将会使我超重”。
(2)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如插入一种理由“抽烟可提高工作效率,个人安危是次要的。”或者想“世界上抽烟长寿者不乏其例,我可能就属于这种人”
(3)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如将“吸烟危及我的健康”改为“吸烟对我的健康有一些影响”;或者将“我吸烟”改为“要少抽点烟”
影响人的态度转变的因素
1、被改变者的特点
A、 自己原有态度体系的特点
童年时形成的态度,拒变性强,不易改变
态度所依赖的事实根据充分、全面、确凿,改变难度大,否则容易改变。
越极端越难改变
成为某种信念的态度难以改变
已经形成一贯的系统认识、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反应,则难以改变
三种成分协调,难以改变
与价值观相关联的态度难以改变
B、 个体人格特征
智力因素
性格
年龄与性别
气质类型
自我防御机制,强的人难以改变。
2、从信息发出者或宣传者
A、 宣传者的权威性与类似性
权威
同类
B、 宣传者的个性特征
品德、能力、风度、热情、感染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
C、 宣传者与被宣传者的关系:
①、名片效应
②、自己人效应
③、好感与反感的作用
改变态度的方法
宣传法
适当利用以下三种心理效应:
权威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
培训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不可能去做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员工具有完成任务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态度,导致不能完成任务。
组织规范法
组织规范法就是利用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或者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规章制度,迫使员工了解组织发出的信息,促使其逐步改变态度的一种方法。
其他方法
员工参与法是指让员工参与某些活动来转变其态度的一种方法。它又分为两种:强迫参与法和诱导参与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员工身临其境某种情景、担任某一角色来改变其态度的一种方法。
管理者预言法是指通过管理者对员工进行积极的预言,使其改变错误态度的一种方法。
组织文化简介
组织文化:一个组织也像人一样,拥有不同的“个性”,这个“个性”我们称为组织文化。
麦肯锡(Mckinsey)提出的7-S管理模式
企业的组织要素由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系统(systems)、风格(style)、人员(staff)、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以及技能(skills)组成。
共同价值观就是指企业员工共同拥有的信念,这也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涵义:通过多种社会进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培育在一个企业内部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当遇到问题时,组织文化通过提供正确的途径来约束雇员的行为。
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文化是一种知觉,它存在于组织中而不是个人中。使组织中不同背景和不同等级的人试图以相似的术语来描述组织,
组织文化是一个描述性术语。它与组织成员如何看待组织有关。文化是描述而不是评价。
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
基业长青的组织文化体系(愿景-使命-价值观) 文化架构=核心理念(保持不变)+未来前景(因时而变) 核心理念=使命+价值观
我是谁?------使命
组织在赚钱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
不是具体的目标,商业战略
如果公司不存在了,会有什么损失?
为什么公司现在存在和存在下去是重要的?
我的处世原则是什么? -----(核心)价值观
组织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少数几条(3~6)一般性指导原则
不能与特定的文化或作业方法混为一谈,也不能为了财务利益或短期权益而自毁立场
最关键的不是拥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而是是否拥有核心价值观
我要到哪里去?
----愿景目标
我如何到那里去?
-----实现途径
核心理念的几个要点
不需要创造或制定核心理念,只能去发现核心理念
理念的制定不是来自于对外部环境的观察,而是来自于内在审视
理念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是真正认同的
不是“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核心理念”,而是“我们真正拥有什么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起的作用是引导和激励,而不是作出区分
重要的不是核心理念的内容,而是核心理念的真实性、纪律性、一贯性
重要的是对内部的人有意义已有激励作用,而不需要让所有的外部人为此感到振奋
不要混淆核心理念和核心理念的“宣言”
一个公司可能有很强烈的核心理念,但未必有正式的宣言
阐明核心理念不是一个文字游戏
一样的核心理念可以有不一样的表述
重点是抓住实质抓住精髓,而不是为了载入史册写出咬文嚼字的完美宣言
不要混淆核心理念和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一个战略概念,重在公司的优势
核心理念重在你代表什么和你为什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