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思维导图、由胃窦及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黏膜G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 迷走N兴奋时 通过释放GRP促进其分泌 促胃液素可强烈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血液的组成(7%~8%)、血液的理化性质、血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等。
这是一篇关于生理学第一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研究任务及认识层次、研究方法、生命活动基本特征、内环境稳态及生物节律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消化和吸收
消化
机械性消化
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
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消化道平滑肌
一般生理特性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自动节律性:不规则,节律慢;具有紧张性:保持微弱持续收缩状态;富有伸展性;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对电刺激不敏感,机械牵张、对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
电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
主要由K+平衡电位产生,但Cl-、Ga2+和生电钠泵也参与形成
慢波电位
慢波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ICC,ICC为胃肠运动的起搏细胞
慢波频率可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又称基本电节律BER
动作电位
去极化-主要依赖Ga2+内流
神经支配
内在N丛
壁内N丛:黏膜下N丛、肌间N丛
同时受外来N支配
外来N
副交感N
其大多节后N释放ACh激活M受体,促进消化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抑制消化道括约肌
交感N
支配消化道的交感N节前纤维来自T5~L2脊髓侧角,节后纤维至肌肉腺体或内在N丛,NE,
兴奋可抑制胃肠运动和分泌
口腔内消化
唾液分泌
唾液分泌的调节
条件反射(望梅止渴)和非条件反射(上涎核和下涎核)
唾液的作业
湿润、溶解食物;水解淀粉为麦芽糖等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无色无味接近中性的低渗液体
咀嚼
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吞咽
口腔期
咽期
食管上括约肌舒张,食物从咽入食管
食管期
食管下括约肌舒张,食物进胃
胃内消化
胃液的分泌
外分泌腺
贲门腺
为黏液腺,位于胃于食管连接处宽1~4cm的环状区
泌酸腺
为混合腺,存在于胃底的大部及胃体的全部,包括壁细胞、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
幽门腺
分泌碱性黏液,分布于幽门部
内分泌腺
G细胞
分泌促胃液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物质,分布于胃窦。
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起调节作用,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
肠嗜铬样(ECL)细胞
合成和释放组胺,分布于胃泌酸区内。
胃液的性质、组成和作用
盐酸
胃酸,由胃黏膜壁细胞分泌(逆浓度梯度),依靠壁细胞顶端分泌小管膜中的质子泵(H+,K+-ATP酶)转运H+、K+和催化ATP水解 ;胃酸大量分泌同时大量HCO3-入血(餐后碱潮);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 2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水解 3杀灭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胃蛋白酶原
主要由胃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和分泌,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储存在细胞内,在胃腔HCl作用下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正反馈),最适pH1.8~3.5
内因子
在胃内与维生素B12形成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破坏;在远端回肠,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黏液和HCO3-
黏液-HCO3-屏障
胃黏膜屏障
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
持续时间长,量多(30%),酸度很高,消化力(酶)尤高 ,受食欲影响
胃期胃液分泌
量多(60%),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高
肠期胃液分泌
量少 酸度不高 消化力不强
胃液分泌的调节
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迷走N
迷走N中1.传出N纤维直接到达胃泌酸腺中的壁细胞,通过末梢-释放ACh而引起胃酸分泌。2.纤维分别释放ACh和促胃液素释放肽(GRP)来支配肠嗜铬样(ECL)细胞和幽门部G细胞,释放组胺和促胃液素,间接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
组胺
旁分泌作用H2型受体,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西咪替丁阻断
促胃液素
由胃窦及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黏膜G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 迷走N兴奋时 通过释放GRP促进其分泌 促胃液素可强烈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
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盐酸: 胃窦pH1.2~1.5→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 刺激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脂肪:肠抑胃素,由小肠粘膜提取的抑制胃运动的综合性激素
高渗溶液:高渗溶液→小肠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胃液↓
胃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蠕动
胃的排空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就被称为胃排空
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内的压力差;原动力:胃平滑肌的收缩
抑制作用
胃肠反射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
胰液的分泌
胰液的成分
水和HCO3-
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最适pH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胰夜分泌的调节
体液调节
促胰液素
由S细胞产生、含酶少,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导致水和HCO3-分泌增加,因而使胰液分泌增加
缩胆囊素
也称促胰酶素。促进各种酶的分泌;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
促胃液素、血管活性肠肽(VIP)等
神经调节
反射传出:迷走N;迷走N末梢1.释放ACh直接作用胰腺2.引起促胃液素释放间接引起胰液分泌
胆汁的分泌
成分
胆盐、胆固醇、胆色素、不含消化酶
重要成分为胆盐,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作用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中和胃酸
肠--肝循环
进入小肠的胆盐大部分由回肠黏膜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再形成胆汁的过程;返回的胆盐可刺激肝胆汁分泌(胆盐利胆)
受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胆盐调节
小肠液的分泌
肠激酶
活化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
HCO3-: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肠淀粉酶、二糖酶,肽酶等
小肠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小肠运动的调节
壁内N丛的作用
外来N的作用
副交感N兴奋能加强肠运动,而交感N兴奋则产生抑制作用
体液因素的作用
回盲括约肌
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显著加厚,称为回盲括约肌
①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大肠的量②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
食物经过消化后,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大肠内消化
大肠液的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
运动
袋装往返运动
分节推动和多袋推进动
蠕动
排便
排便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