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十一章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积极活动理论】积极与社会保持接触,继续以往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自我形象以及充实感和幸福感。【减少参与理论或脱离理论】人到老年期应当减少职业活动和交往活动,留出自己的时间,安享自由、恬静的晚年。
即使是暴食,厌食症患者进食量也与一般人差不多或者比一般人少;暴食时仍然在意食物热量,多选择青菜、水果等热量小的食物。
触觉是微弱的机械刺激兴奋了皮肤浅层的触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压觉是较强的机械刺激导致深部组织变形时引起的感觉。
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段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通过比较,研究者常常鉴别出发展的某些方面是否有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老龄、老化与发展
老龄与老化
老龄
指进入老年期的年龄
老化
是指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老化原因的理论
【遗传预设理论】按照基因决定的正常发展时间衰老的
【可变速率理论】老化是因人而异的随机过程
延缓和适应老化的理论
【积极活动理论】积极与社会保持接触,继续以往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自我形象以及充实感和幸福感。
【减少参与理论或脱离理论】人到老年期应当减少职业活动和交往活动,留出自己的时间,安享自由、恬静的晚年
【连续性理论】继续保持以前的良好习惯和爱好。
【社会构造理论】没有固定的模式,老年人根据自己构造的社会意义为基础参加每天的活动
老年心理发展观
一、传统发展观
随机体衰老而衰老
单向前进
年龄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依据
概要
优点
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减退、下降
缺点
过分看重机体变化和年龄的影响,认为心理发展单向不可逆
二、毕生发展观
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发展形式具有多样性
任何一种心理或行为的发展都是复杂的
个体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
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系统共同决定的
强调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未足够重视心理发展减退、下降的总趋势
成年晚期的认知
感知觉显著减退
视觉衰退
视力下降
明适应、暗适应时间延长
对颜色的辨别力下降
听觉衰退
听力下降
对声音的辨别力下降
对言语的理解力下降
味觉、嗅觉、皮肤觉迟钝
记忆有退化,有优势
记忆老化的特点
再认成绩好于回忆成绩
内容有关联的和有意义的记忆成绩好于无意义的机械记忆成绩
初级记忆成绩好于次级记忆成绩
日常生活记忆成绩好于实验室记忆成绩
内隐记忆的年龄的年龄差异小于外显记忆
语义记忆的年龄差异小于情景记忆
记忆的个体差异大
不同年龄组内记忆成绩的个体差异大,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记忆减退原因
性别、职业、受教育年限、人际交往的情况
健康状况
非认知因素:个性、情绪、态度、动机、自我效能、自我概念和自信心
环境因素
思维的变化
思维是高级复杂的认知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尚浅,矛盾多
有的认为老人有较高的思维能力
有的研究认为,老年人强于青年人: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弱于青年人: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智力有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
流体智力逐渐下降,而晶体智力则保持稳定,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上升
个体的某些认知能力会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很小,而直到80岁以后才会逐渐显著
智力的发展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从30岁开始就出现智力下降,而另一些人直到70岁才会出现这种下降。
智力下降的程度跟其接触的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存在相关
老年人智力具有”可塑性“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
情绪体验深刻而持久
情绪表达方式较为含蓄
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较高
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是 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老人主观幸福感高于中青年人
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老年人
老人学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
老年人的日常环境控制感越强,主观幸福感越高
亲子支持、兄弟姐妹之间关系
成年晚期的个性和社会性
个性
个性的变化
人们通常认为人到老年会变的小心、谨慎、固执、刻板,甚至认为这些是老年人特有的个性特点。
老年人的个性既有稳定性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
老人个性结构和所属的个性类型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上,逐渐表现出由主动向被动、由朝向外向向朝向内向转变的趋势。
个性的适应性类型
成熟型:承认并接受老年人的生活
安乐型:过着逍遥自在、自得其乐的生活
防御型:对老化带来的不安和苦恼采取防卫态度
愤慨型:不愿意承认和不接受老化,因自己未达到人生目标而绝望
自责型:不承认和不接受老化,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未达到表示愤恨和绝望,这种绝望只要指向自己
情绪的一般特点
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情感表达方式较为含蓄
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较高
社会关系的发展
成年晚期的人际关系转变
由工作单位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转变
由工作驱动型向享乐型转变
由对象的多变型向对象的稳定型转变
成年晚期的人际关系的现状
当身体不好时,大多数老人都能得到家人较好的照顾
大多数老年人拥有美满的婚姻,已婚并与配偶同住
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关系密切的朋友或亲戚
大多数老年人的邻里之间相互关心
成年晚期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一般指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其他方面对个体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
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越高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影响取决于社会支持的维度和来源
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系统不平衡学校教育因素
人口统计学因素对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具有不同的影响。(受教育水平)
成年晚期的心理卫生和长寿心理
成年晚期面临的挑战与适应
三大挑战
适应生理上的变化
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
形成新的生活结构
四项发展任务
接受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促进智力发展
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
形成科学的死亡观
成年晚期的适应模型:SOC模型
成年晚期主要的困扰及其心理问题
退休——心理特点
前退休-退休-幻灭-重新定向-常规-终结
疾病——心理特点
五类型:早年、晚年、轻、重、卧床
社会生活紧张事件
配偶死亡、离婚、子女迁移
人类的自然寿命与长寿心理
人类的自然寿命:100岁以上
长寿老人的经验和特点
热爱生活,心情愉快,性格开朗
生命的最后阶段
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
中世纪初期(5-12世纪)——认为生者和死者是一种共存和统一的关系
中世纪晚期到近代(12-19世纪)——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逐渐分离的过程
当代(20世纪)——把生者与死者分离开来
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
死亡心理
泛指人类面对死亡时的各种心理反应,包括死亡态度、死亡意识、死亡反应等各种心理活动
不同的死亡意识产生不同的死亡心理应对反应
对死亡的情绪反应
屈布勒—罗斯阶段理论
否认
愤怒
交易
抑郁
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