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18.超敏反应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十八章超敏反应,包括概述,1型超敏反应,2型超敏反应,3型超敏反应,4型型超敏反应。
编辑于2023-01-03 22:14:24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内容,分享内容包含:脊柱区的境界、分区、表面解剖、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皮肤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顶筋膜和胸腰筋膜、脊柱肌群的配布关系、脊柱区三角、脊柱区深部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骨纤维孔和骨纤维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内容,分享内容包含:脊柱区的境界、分区、表面解剖、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皮肤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顶筋膜和胸腰筋膜、脊柱肌群的配布关系、脊柱区三角、脊柱区深部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骨纤维孔和骨纤维管。
超敏反应
概述
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
是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和特异性
4种均可由青霉素引起
1型超敏反应
别称
过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特点
IgE介导(少量IgG4),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发挥作用
发生快、消退快
出现功能性紊乱疾病,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
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无补体参与
主要成分
变应原
IgE及受体
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黏膜下固有层淋巴B细胞产生
IgE产生依赖IL-4
具有同种组织细胞的亲嗜性,称为亲细胞抗体
亲密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机体致敏)
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共同点
二者形态学上非常相似
具有高亲和性IgE受体(FcεR1)
胞质中含嗜碱性颗粒,被变应原激活后可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肝素、白三烯、组胺等)
区别
肥大细胞
呼吸道、胃肠道黏膜上皮和皮肤下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
嗜碱性粒细胞
外周血中、含量较少
嗜酸性粒细胞
储存已合成的嗜酸性颗粒
Th2细胞
复制B细胞,产生IL-4
B细胞
产生IgE
发生机制
抗原提呈
APC提呈抗原,加工处理后通过MHC-II提呈给Th2
IgE产生
Th2分泌IL4,并为B细胞提供第二信号,B细胞产生IgE
肥大细胞致敏
IgE的Fc段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I受体结合
肥大细胞活化
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抗原与IgE Fab片段结合
IgE交联,Fc段变够,激活细胞产生刺激信号
炎症介质释放(脱颗粒)
颗粒内预先形成的介质
组胺
激肽原酶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活化后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LT
前列腺素D2(PGD2)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IL4、5、13
C3a/C5a也可引起二者脱颗粒,但是不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超敏反应的介质
效应
速发相反应(原预存介质)
接触变应原几秒内发生,持续数小时
组胺,前列腺素引起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等
迟发相反应(新合成介质)
接触变应原4-6h,持续数天
粒细胞、巨噬细胞、Th2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发病因素
遗传
接触普通抗原容易发生1性超敏反应的个体称为特应性个体
环境
儿童早期接触卫生环境较差的环境可防止特应症和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卫生假说)
疾病(全身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药物引起
青霉素最常见,其次为阿司匹林
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为半抗原
紧急抢救
肾上腺素
血清引起
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
毒液引起
蜜蜂和黄蜂蛰
食物引起
呼吸道过敏反应
消化道过敏反应
胃肠道sIgA和蛋白水解酶缺乏
皮肤过敏反应
非接触性,只是症状表现在皮肤
如荨麻疹
防治
过敏原检测
检验特异的IgE
皮肤点刺实验
取少量变应原取皮肤,针刺入皮层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
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可采用小剂量、长间隔、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
通过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或IgA类抗体,降IgE抗体应答
通过IgG类封闭抗体与相应变应原结合,阻断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结合
诱导特异性Treg细胞产生免疫耐受
诱导Th2型应答转向Th1型应答,减少IgE类抗体的产生
药物
阿司匹林
抑制介质合成
肾上腺素
抑制介质释放
拮抗生物活性介质
苯海拉明
假性过敏反应
某些物质不是半抗原或抗原,直接刺激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或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细胞释放活性介质,迅速出现I型过敏反应相同的临床表现
如紫外线过敏
可通过血清转移
2型超敏反应
别称
细胞溶解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特点
体内产生针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抗原的特异性IgG1~3或IgM抗体
抗体直接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的参与下导致其溶解
引起细胞不可逆损伤
发生机制
本质
人体内错误的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
诱发因素(抗原)
正常存在的同种异型抗原
ABO血型抗原
异嗜性抗原
链球菌细胞壁的成分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
感染或理化因素改变的自身抗原
吸附到细胞上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
效应产物
抗体
IgG1、2、3;IgM,少量IgA
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
补体
损伤机制
激活补体的炎症损伤
IgM或IgG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经典通路
调理和吞噬作用杀伤靶细胞
通过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或补体受体激活吞噬作用
ADCC
IgG抗体结合靶细胞,Fc段与NK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介导细胞杀伤
刺激或阻断
抗体激活或阻断对应分子,改变靶细胞功能
常见疾病
新生儿溶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某些药物或病毒使红细胞表面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降解产物等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药物的特异性抗体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病毒、药物、有机溶剂等损伤肺泡基底膜,诱导产生自身抗体
肺泡和肾小球基底膜的IgG类抗原,激活补体或调理吞噬破坏组织细胞,导致肺出血和肾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重症肌无力
产生抗受体的抗体,与受体结合
甲状腺为激动型抗体,重症肌无力为阻断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型超敏反应
别称
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概念
中等大小可溶性复合物IC沉积于全身或局部毛细血管基底膜
激活补体、血小板、粒细胞
引起充血水肿、局部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
造成炎症反应、组织损伤
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
抗原抗体比例恰当或抗体过多
大分子IC
吞噬细胞清除
抗原高度过剩
小分子IC
肾小球滤出
抗原略多于抗体
中等大小IC(1000KD)
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
免疫复合物的组织损伤
补体作用
通过IC激活经典途径,产生C3a/C5a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脱颗粒
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水肿
驱化中性粒细胞到沉积部位
中性粒细胞
释放多种溶酶体酶,包括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性纤维酶等,水解血管及局部组织
血小板
活化,产生5-TH等,局部充血水肿
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家兔皮下多次注射马血清,注射局部炎症反应
类Arthus反应
人注射胰岛素产生类似反应
发生机制
前几次注射产生大量抗体
再次注射产生中等大小IC,沉积于血管
血清病
初次注射抗毒素后1~2周发生,产生的抗体与大量未消除的抗毒素形成免疫复合物
具有自限性,停止注射抗毒素后症状可自行消退
发热、皮疹、一过性蛋白尿等
链球菌感染的肾小球肾炎 (II型、III型)
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产生抗体
形成IC,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损伤
症状为蛋白尿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 (III型、IV型)
类风湿因子RF
体内各种变性的IgG的Fc段刺激机体产生的IgG或IgM抗体
典型类风湿因子(RF)是IgM型抗自身变性的IgG抗体
RF形成IC,沉积于小关节滑膜,激活炎症反应
症状
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功功能
系统性红斑狼疮 (II型、III型)
机制
细胞核物质刺激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形成IC
IC沉积于各个地方毛细血管,引起全身性损伤
症状
特异性皮损(狼疮)等
4型超敏反应
别称
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概念
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抗原后,24-72h后出现
单个核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Th1、Th17和CTL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炎症
参与因素
抗原
胞内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细胞抗原
效应细胞
Th1、Th17
介导炎症损伤
CTL
细胞毒作用
穿孔素、颗粒酶
Fas/FasL
单个核细胞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分泌炎症因子,引起慢性炎症
发生过程
T细胞致敏阶段
效应细胞作用阶段
释放淋巴因子
激活巨噬细胞释放而溶酶体酶
CTL效应
介质
TNF-α和LT-α
使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加
MCP-1
趋化单个核细胞,促进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至抗原部位聚集,引起组织损伤
IFN-γ和TNF-α
使巨噬细胞活化,进一步释放促炎细胞因子IL-1和IL-6等加重炎症反应
Th-1细胞借助FasL杀伤表达Fas的靶细胞
抗原激活的Th17细胞产生IL-17募集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到达抗原部位参与组织损伤
特点
在抗原清除后,DTH能自行消退
若抗原持续存在,慢性炎症纤维化和肉芽肿
常见疾病
结核病
结核菌素试验PDD
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结合分岐杆菌特异性T细胞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的,而荨麻疹为全身性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致敏淋巴细胞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