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21.感染免疫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二十一章感染免疫,包括概述,抗胞外菌免疫,抗胞内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虫免疫。
编辑于2023-01-03 22:16:27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腹部内容,内容有腹前外侧壁、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胃、十二指肠、重要结构、膈下间隙各部、肝、肝外胆道、胰、空肠、回肠、肝门静脉、阑尾、结肠、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隙。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腹部内容,内容有腹前外侧壁、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胃、十二指肠、重要结构、膈下间隙各部、肝、肝外胆道、胰、空肠、回肠、肝门静脉、阑尾、结肠、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隙。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感染免疫
概述
感染的建立基于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通过不同机制发挥抗感染作用
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
针对病原体免疫应答的共同特征
基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协同作用
不同类型的抗感染免疫应答对应不同类型病原体
抗感染免疫效应决定病原体的存活和致病性
抗感染免疫应答可能导致病理性损伤
抗胞外菌免疫
胞外菌是不进入宿主细胞增殖的细菌
其致病机制包括
引发炎症,导致感染部位组织损伤
释放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外毒素
细菌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固有免疫
补体活化
病原体一旦穿透皮肤或黏膜,其细胞壁成分就会激活补体系统
组装攻膜复合物MHC攻击细菌
调理作用激活吞噬细胞
募集白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激活通路
旁路途径
革兰阳性菌
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成分为LPS
MBL途径
大多数细菌
细胞壁成分为甘露糖
吞噬作用
通过不同受体结合胞外菌,介导吞噬细胞摄取抗原
模式识别受体-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
结合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补体受体
炎症反应
激活的吞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招募白细胞到感染局部
全身性表现-发热、急性期蛋白合成
适应性免疫
以体液免疫为主
IgG和IgM
激活补体
IgG和IgA
清除病原体或中和毒素
IgG
调理作用
IgG1/3倾向于激活补体与调理作用 IgG2/4倾向于中和作用
胞外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针对抗体
改变表面抗原表位,逃避抗体中和作用
分泌蛋白酶裂解抗体
针对吞噬作用
多聚体“外衣”防止吞噬
临时进入非吞噬细胞(上皮/成纤维细胞)“避难”
注射细菌蛋白破坏巨噬细胞功能
针对补体
阻止C3b结合细菌
缺乏适当的C3b锚定蛋白
直接降解C3b
俘获宿主RCA蛋白,招募H因子降解C3b
失活补体级联反应过程中各个环节,诱导封闭抗体
抗胞内菌免疫
胞内菌
通过破坏黏膜和皮肤或传病媒介的叮咬直接进入宿主细胞血液中,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常见的靶细胞有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通常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因此首先被限制于网格蛋白包被的小泡中
通常毒性不强,不产生细胞毒素,与宿主长期共存,引起慢性疾病
固有免疫
NK细胞
在巨噬细胞协同下活化,直接杀伤靶细胞
分泌大量IFNγ,促进巨噬细胞、Th1细胞活化
γδT细胞
识别小磷酸化分子,增殖并杀伤靶细胞
分泌大量IFNγ,促进巨噬细胞、Th1细胞活化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细菌尚未进入宿主细胞阶段(感染早期)
中心粒细胞
分泌防御素破坏,吞噬后杀灭
巨噬细胞
吞噬杀灭细菌,产生促炎症因子,激活NK和Th
细菌进入宿主细胞
普通的吞噬细胞消化(呼吸爆发)无法杀灭胞内菌,只有高度活化的巨噬细胞具有足够的效应分子和酶,才能有效杀伤胞内菌
吞噬细胞的高度活化依赖于IFNγ的刺激
如果高度活化的吞噬细胞扔不能清除感染,则形成肉芽肿
适应性免疫
以细胞免疫为主
杀灭被感染的宿主细胞
CD4+T细胞应答
分化为Th1,释放IFNγ激活巨噬细胞活化
CD8+T细胞应答
DC摄取抗原,交叉提呈激活CTL
通过分泌IFNγ和TNF抑制靶细胞,同时激活巨噬细胞
抗体应答
中和抗体无法直接清除胞内菌
可中和阻断释放到胞外环境的子代菌
肉芽肿的形成
巨噬细胞遇抗性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无法被消化
内层
巨噬细胞
CD4+T细胞
外层
CD8+T细胞
部分肉芽肿外层钙化、纤维化、中间的细胞坏死,死亡细胞中的所有病原体都被杀灭,感染被消除
少数病原体仍然存活并在肉芽肿中休眠,如果肉芽肿破裂,病原体就会被释放,重新开始增殖
如果宿主的免疫应答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无法聚集抵抗新一次攻击所必需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病原体可能进入血液,进一步感染全身的组织,甚至导致死亡
免疫逃逸机制
逃避吞噬杀伤
在非吞噬细胞中增殖,逃避吞噬
使合成能使吞噬细胞失活的物质
逃避抗体中和
通过细胞-细胞接触传播,不暴露于体液环境
阻止淋巴细胞活化
干预APC的抗原提呈功能
抗病毒免疫
病毒感染
病毒通过与宿主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内,随后就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病毒蛋白翻译和组装,并在后期将子代病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
病毒治病机制
直接破坏宿主细胞
诱导炎症病理反应损伤组织细胞
潜伏感染
宿主免疫力下降后启动活化、增殖
致反复感染
固有免疫
干扰素
最重要的早期抗病毒免疫分子,可使未感染的细胞呈抗病毒状态
I型干扰素
成员
IFNα和IFNβ
产生细胞
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样DC细胞
干扰病毒复制功能
强
免疫调控功能
弱
II型干扰素
成员
IFNγ
产生细胞
早期
活化的巨噬细胞和NK
后期
活化的Th1
干扰病毒复制功能
弱
免疫调控功能
强
NK细胞
重要的早期抗病毒效应细胞
宿主细胞MHC-I下调,被NK识别并启动杀伤
NK是ADCC的效应细胞
NK活化后分泌促炎因子
巨噬细胞
在感染早期活化并生成大量促炎介质
适应性免疫
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
游离的完整病毒颗粒或其组分被APC摄取、加工并通过MHC-II提呈给Th细胞
活化的Th细胞为CTL提供IL-2,为B细胞提供CD40L
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
病毒特异性CTL是抗病毒免疫的关键
被感染细胞通过MHC-I提呈病毒抗原给CTL,成为靶细胞,经细胞毒颗粒或凋亡诱导因子作用死亡
病毒特异性抗体应答
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在Th2辅助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早期抗体多无中和作用
晚期抗体具有中和作用,可进一步激活多种免疫反应
部分病毒含TI抗原,可直接激活B1细胞产生抗体
免疫逃逸机制
针对免疫监视
潜伏
针对抗体效应
病毒变异
抗原漂移
小幅度变异不产生新的亚型——量变
抗原位移
流感病毒抗原发生的大幅度或彻底的变异现象——质变
绿皮
表达病毒性FcR,阻断ADCC或中和作用
阻断B细胞的胞内信号转导,抑制B细胞功能
针对CD8+T细胞
感染低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
干预MHC-I类分子介导的抗原提呈
迫使pMHC的内化
针对CD4+T细胞
避免感染DC
干预MHC-II类分子介导的抗原提呈
迫使pMHC的内化
针对NK细胞
表达病毒性MHC-I分子类似物,伪装成NK细胞抑制性受体
提高宿主HLA-E或经典MHC-I类分子(抑制受体)的合成
针对DC细胞
阻断DC的发育或成熟
阻止DC上调共刺激分子
上调DC表面FasL的表达
针对补体效应
阻断转化酶的形成
表达病毒性的宿主RCA蛋白类似物
提高宿主RCA蛋白的表达
出芽到宿主细胞膜,获取宿主RCA蛋白
RCA蛋白
补体活化调节蛋白,大多数导致C3b降解
针对抗病毒状态
阻断IFN的分泌
干预建立病毒状态的代谢/酶活动
针对凋亡
阻断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的各个环节
表达死亡受体和调节分子的类似物
针对细胞因子/趋化因子
表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竞争性抑制剂
下调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
抗寄生虫免疫
寄生虫
包括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多细胞的蠕虫,蠕虫爱宿主体内生长但在细胞外复制,或者完全在宿主体外的一个易于进入宿主的地方(如水源)复制
许多寄生虫有多个阶段的生活周期,每一个阶段的寄生虫能够感染不同的宿主类型
寄生虫也频繁地使用载体来感染其终末宿主
寄生虫的类型
单细胞/多细胞
体外寄生/体内寄生
分类
原虫
单细胞体内寄生
Th1反应为主
蠕虫
多细胞体内寄生
Th2反应为主
节肢动物
多细胞体外寄生
不存在单细胞体外寄生
抗原虫免疫
体液免疫
与胞外菌类似
Th1应答——抗原虫免疫的关键
产生IFNγ,参与抗原虫免疫,效应包括
IFNγ有对原虫的直接毒性
IFNγ→DC→NK/NKT细胞活化
诱导感染的巨噬细胞NO的产生→消化分解原虫
上调消化酶的表达
上调Fas表达
CTLs
若原虫从巨噬细胞内体中逃逸,进入细胞质,则被MHC-I交叉提呈,激活CTL
分泌IFNγ清除原虫
通过细胞毒作用杀伤病原体
γδT细胞
与CTL类似,分泌IFNγ
抗蠕虫免疫
Th2-IgE反应
Th2细胞
通过CD40L-CD40激活B细胞
通过IL-4诱导其并分泌IgE
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平滑肌痉挛——将寄生虫从黏膜表面驱离
腺体分泌增加——冲刷驱离的寄生虫
IgE→嗜酸性粒细胞
释放嗜酸性颗粒,直接杀伤寄生虫
Th2-IgA反应
Th2细胞
通过CD40L-CD40激活B细胞
通过IL-5诱导其产生分泌性IgA(SIgA)
SIgA进一步抵御寄生虫的黏膜定植
逃逸机制
针对抗体
具有多阶段的生命周期引起抗体变异
自我隔离,藏在巨噬细胞中
修正寄生虫表面蛋白引起抗体变异
获取宿主表面蛋白“伪装”自己
脱落带有免疫复合物的寄生虫外膜
分泌消化抗体的物质
针对吞噬作用
阻断吞噬体融合到溶酶体
从吞噬体逃离到细胞质
阻止呼吸爆发
裂解静息的吞噬细胞
针对补体
降解吸附上的补体组分或剪切膜结合抗体的Fc段
迫使补体组分耗尽
表达RCA蛋白类似物
针对T细胞
通过促进IL-10产生,降低IL-12与IFNγ的产生来抑制Th1应答
分泌可诱导T细胞低反应或耐受的蛋白
干预DC的成熟和巨噬细胞的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