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23.移植免疫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二十三章移植免疫,移植免疫的诱导机制,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移植排斥的防治原则。
编辑于2023-01-03 22:17:40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腹部内容,内容有腹前外侧壁、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胃、十二指肠、重要结构、膈下间隙各部、肝、肝外胆道、胰、空肠、回肠、肝门静脉、阑尾、结肠、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隙。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腹部内容,内容有腹前外侧壁、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胃、十二指肠、重要结构、膈下间隙各部、肝、肝外胆道、胰、空肠、回肠、肝门静脉、阑尾、结肠、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隙。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移植免疫
移植免疫的诱导机制
概述
器官移植
用健康器官置换衰竭器官,以挽救病人生命
器官移植面临移植排斥问题
移植免疫
指机体接受其他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后,机体与移植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免疫应答
移植的分类
自体移植
移植物来源于受者本身
无排斥
同系移植
移植物来源于遗传基因与宿主完全相同的供者(同卵双生个体)
无排斥
同种异型移植
移植物来自同种但遗传基因型有差异的另一个体
有排斥
异种移植
不同种属个人之间的移植
强排斥
同种异型抗原的类型和特点
移植抗原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又被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引起强烈和快速的排斥反应,人-HLA/鼠-H2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
引起较弱和迟发的排斥反应
性染色体编码的mH-雄性动物染色体编码的蛋白(精子、表皮细胞、脑细胞表面)
常染色体编码的mH-表达于所有组织细胞或仅限于造血细胞,人类包括HA-1至HA-5
其他参与排斥反应发生的抗原
人血型抗原
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
主要分布于红细胞表面,也表达于肝、肾等组织
血型不符-血清抗体结合血型抗原,引起超急性排斥反应
组织特异性抗原
特异性表达于某一器官、组织或者细胞表面的抗原
如血管内皮细胞抗原,皮肤抗原
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
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核心作用
无胸腺的裸鼠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
正常大/小鼠在新生期切除胸腺,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
成年大/小鼠去除成熟T细胞,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
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
直接识别
供者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供受者T细胞直接识别
速度快、强度大,急性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受者体内有1-10%的T细胞能识别同种异型MHC
间接识别
受者APC摄取、加工、处理移植物的脱落细胞或MHC抗原,供受者T细胞识别
在急性排斥反应中晚期和慢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免疫
产生趋化因子,形成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CD8+CTL
发挥损伤移植物的作用
CD4+Th1细胞及巨噬细胞
释放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导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
CD4+Th17细胞
释放IL-17募集中性粒细胞浸润,造成组织损伤
体液免疫
供者MHC作为抗原激活受者B细胞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主要为IgM
作用
调理作用
免疫粘附
ADCC
补体活化
导致
固定补体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介导凝血
血小板聚集
溶解移植物细胞
释放炎症介质
移植物的非特异性效应机制
机械性损伤
移植过程中缺血、缺氧
缺血-再灌注,产生氧自由基,损伤组织细胞
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
超急性排斥反应(24小时内)
最严重
供受者间ABO血型不合等
原因
受者体内预存的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
预存抗体来自
供者与受者ABO/RH血型不合
受者反复多次输血、妊娠或既往曾做过某种移植
主要为IgM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原结合预存抗体
激活补体
直接破坏靶细胞
活性片段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
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损伤
纤维蛋白沉积和大量血小板聚集
血管炎反应、血管内凝血出血
器官不可逆缺血、变性、坏死
急性排斥反应(数天至2周)
细胞免疫
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效应
CD4+Th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损伤
急性间质炎
其他细胞
激活的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组织损伤
体液免疫
激活补体(同超急性排斥)
急性血管炎
慢性排斥反应(数月至数年)
免疫学机制
特异性抗体或效应细胞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导致血管损伤
慢性迟发型超敏反应诱使巨噬细胞分泌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导致平滑肌增生、动脉硬化等
非免疫学机制
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对宿主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引起组织损伤
条件
宿主与移植物之间MHC不符
移植物内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
宿主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严重缺陷状态
临床范围
多数
骨髓移植
少数
胸腺、小肠和肝移植
分类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aGVHR)
最常见
移植后数天至2个月内发生
表现为细胞凋亡、死亡和炎症细胞浸润
引起皮肤、肝脏和肠道等多器官细胞坏死
主要是Th1和Th17介导的炎症反应和CTL细胞毒效应
NK、DC、巨噬细胞也有参与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cGVHR)
最为严重,长期影响移植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并发症
100天以后患者中20-70%发生cGVHR
纤维增生性改变,机制不明0
移植排斥的防治原则
供者的筛选
ABO/RH血型抗原配型
HLA抗原配型
HLA I类基因配型(A、B、C)
HLA II类基因配型(DP、DQ、DR)
主要配DR、A和B,II类抗原比I类抗原更重要
交叉配型
供者血清+受者白细胞混合做免疫荧光试验
排除受者体内有事先产生的抗供者抗体的可能
移植物和受者预处理
移植物预处理
清除移植物中残留的白细胞
包括DC、巨噬、T细胞
受者的预处理
血浆置换、免疫抑制疗法
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检测
体液免疫的检测
血型抗体、HLA抗体、供者抗原抗体
细胞免疫的检测
相关细胞数量、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
补体水平的检测
补体含量及活性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化学类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等
中草药类免疫抑制剂
免疫耐受的诱导
共刺激分子
正向共刺激信号
阻断CD40-CD40L、B7-CD28等
负向共刺激信号
增强PD-1、CTLA4等
过继转移调控性细胞
耐受性DC、Treg、MDSC等
脾切除、放射照射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