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八上复习资料(二)
这是一篇关于历史八上复习资料(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考点一:洋务运动(探索的第—阶段: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自强求富)、考点二:戊戌变法(探素的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强)、考点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探索的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编辑于2023-01-07 17:52:11 江苏省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近代化;探索史;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考点一:洋务运动(探索的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自强求富)
一、兴起
1.阶级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2.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失败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4.代表人物:①中央:奕诉②地方:曾国潘、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
5.口号:自强、求富
二、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近代教育:兴办新式学校(第一所: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官,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代表: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
3.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求富)【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4.建立新式海陆军【陆军;新式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海军;建立起北洋、福建、南洋、广东等海陆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三、评价
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进步性:①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②客观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考点二:戊戌变法(探索的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强)
一、序幕——公车上书
1.背景(直接原因):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但没有上达光绪帝
3.意义: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或戊戌变法)的序幕
二、发展——传播新思想
1.组织学会:强学会
2.创办报刊:《时务报》;《国闻报》
3.代表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天演论》)
4.主张:变法图强,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三、高潮——百日维新 (1896.6.11-9.21)
1.直接原因: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开始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①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员上书言事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文化上:废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④军事上: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四、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失败
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捕遇害
2.失败的原因: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②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没有发动人民群众④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5.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思想启蒙作用)
考点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探索的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一、革命的酝酿——孙中山早年的革命运动
(一)成立兴中会
①地点:美国·檀香山
②宗旨:振兴中华
③地位: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二)成立同盟会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
2.准备活动:①宣传民主革命的著作:邹容《革命军》、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资产阶级革命派)②建立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
3.成立时间:1905年
4.地点:日本·东京
5.机关刊物:《民报》
6.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鞑虏”指“满清统治者”)
7.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三民主义
1.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是核心)
2.与政治纲领的关系: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3.意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四)一句话评价孙中山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五)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秋瑾牺牲)
3.广西镇南关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
4.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黄兴、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影响最大)
二、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狭义的辛亥革命——110周年)
1.时间:1911年(辛亥年)
2.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3.地点:湖北(武汉三镇之一)
4.结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三、革命的成果——中华民国的创建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
2.换算公式:民国纪年+1911=公元纪年
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清帝退位
①时间:1921年2月12日
②意义:标志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1921年临时政府前迁往北京(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21年
2.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3.内容
①主权在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②平等自由
③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
4.意义
①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②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四、革命的意义——如何评价(广义的)辛亥革命
1.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20世纪第一次巨变)
2.不足: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or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社会)
3.启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五、共和与专制的较量——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根本原因: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2.直接原因(导火线):“宋教仁遇刺案”
3.概况:1913年,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2.对外--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换取日本的支持
(三)护国运动
1.概况:1915年,蔡锷、唐继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军北上讨袁→各省纷纷独立
2.结果: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3.袁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考点四:新文化运动(探索的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民主科学)
1.背景
①反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
②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不足以拯救中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资产阶级激进派-后分化)
4.旗帜(口号):民主与革命(“德先生”、“赛先生”)
5.宣传主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6.内容
(1)思想上
①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道德礼教】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2)文学上
③推广白话文和新闻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7.评价
①进步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②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片面性
③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启示—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定文化自信
考点五: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