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毒学1 病毒的发现及特征
病毒学相关思维导图,介绍病毒的发现过程、研究历史及主要特征等信息,供有需要的学习者了解和使用。
编辑于2023-01-09 16:01:21 湖北省病毒学1 病毒的发现及特征
1. 病毒的发展历程
经验时期
早期认识和记录
病毒学界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早关于病毒病的记载,是这块来自古埃及首都孟菲斯的的石碑(公元前1400年),上面刻画了一位牧师的布道场景,牧师的右腿有明显的残疾,与脊髓灰质炎的疾病症状十分类似
人病毒
对抗天花
我国公元前10世纪的文献中提到天花
人痘
16世纪下半叶,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张璐《医通》∶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牛痘
1796 E.Jenner(UK)牛痘接种预防天花,更安全
昆虫病毒
12世纪中叶我国《农书》家蚕“高节”“脚肿”——核型多角体病毒
植物病毒
郁金香碎色病
动物病毒
狂犬病毒
1884 L.Pasteur 认为狂犬病由可滤过的"小细菌"引起
滤过性病毒的发现
烟草花叶病毒(TMV)
1886 叶汁具有传染性
1892 滤过性叶汁具有传染性
伊万诺夫斯基(Дми́трий.Ивановский,D.Iwanowski,1864--1920),被誉为病毒学之父
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滤过性病毒引起的
补充:滤过性不能作为病毒独有的基本特征
某些其他种类的微生物也具有滤过性
1898 贝杰林克 致病因子比细菌小,仅能在被感染的细胞内繁殖,命名为virus
口蹄疫病毒(FMDV)
1898 滤过性试验证实口蹄疫病毒的存在
液体学说:病毒是一种液体
黄热病毒
1899 第一个人类病毒 伊蚊传播
噬菌体
1915-1917 FrederickTwort发现了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并称之为噬菌体,Félixd'Herelle描述了噬菌体在细菌培养基上形成空斑的特性
机体水平研究阶段
1892-20世纪40年代
分离和鉴定引起病毒性疾病的病毒
鸡胚接种病毒技术
对机体所引起的特异性病理效应
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范围
理化因子对于病毒的影响
科赫法则
证实某种微生物是某种疾病的病原,需要满足4个条件
每一病例中均出现相同的微生物
该种微生物可通过纯培养被分离出来
用该种微生物接种敏感宿主会引发相同的疾病
从发病敏感宿主的病灶中,可以再度分离培养出该种微生物
细胞水平研究阶段——揭示病毒的本质
1939 电镜观察到噬菌体,病毒是一种微粒,废除病毒"液体学说"
噬菌体研究(大肠杆菌培养)
1940 M.Delbruck阐明了噬菌体的复制周期
1950 A.Lwoff揭示了溶原性噬菌体诱导的原理
1952 A.D.Hershey证明了噬菌体DNA的感染性
1952 N.D.Zinder发现了噬菌体的转导现象
动物病毒研究(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1943 我国学者黄祯祥利用鸡胚组织块在试管内进行病毒传代、定量滴定及中和试验
1958 高尚荫院士在国际病毒学研讨会上宣读了《培养脓细胞的组织培养方法研究》论文,揭开中国昆虫病毒学研究的新篇章
植物病毒研究(烟草花叶病毒)
1952 J.I.Harris揭示了TMV外壳蛋白的化学性质
1955 H.Fraenkel-Conrat成功地将TMV的核酸及其蛋白亚基重建出感染的TMV
1956 H.Fraenkel-Conrat还证明TMV-RNA分子具有感染性
1956 F.A.Anderer阐明了TMV外壳蛋白变性的可逆性
1960 A.Tsugita测定了TMV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分子病毒学研究阶段
1953 利用噬菌体建立DNA双螺旋结构理论,为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奠定基础
分析病毒学时期到来的标志
1962 明确病毒核衣壳二十面体的构成规律
1967 发现类病毒
类病毒:裸露且可复制的核酸分子
1976 世界第一个被完整测序的基因组序列
1982 发现朊病毒
1997 发现疯牛病等病因是朊病毒
病毒的理化本质
2. 病毒的概念
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最小的生命形态
寄生于动植物或细菌的细胞中,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微生物
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半生物形式
较原始、有生命特征、专性细胞内寄生、能自我复制的非细胞生物
3. 病毒的基本特征
一般只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即只具有DNA或RNA
具有特殊的繁殖方式,不是二分裂或减数分裂,而是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
复制(replication):以一个模板产生和组装大量的新个体
不具有细胞结构
不具有核糖体及更高级的细胞器,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合成系统
专性细胞内寄生
对抗生素不敏感
但是病毒感染后依旧需要使用抗生素,导致后续继发性感染其他病原体
病毒与其它微生物的区别
除病毒外的微生物:三菌四体
三菌
真菌
细菌
放线菌
四体
螺旋体
衣原体
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细菌、病毒的比较
4. 病毒的宿主范围
人类病毒——医学病毒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昆虫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真菌病毒
病毒属于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具有宿主特异性,可通过宿主进行基本分类
5. 病毒的起源假说
先有病毒后有细胞
病毒是细胞出现前的、更原始的生命形式,是原始生物物种的后裔
先有细胞后有病毒
病毒是由来源于细胞的遗传物质转化形成的微生物
病毒是细胞内寄生性微生物退型演化的产物
6. 病毒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
细胞培养 组织培养
分子生物学技术
超显微、电子显微镜
7. 思考题
病毒学发展经历哪几个时期?
经验时期
各种病毒相关疾病的记载
滤过性病毒的发现
机体水平研究阶段
在科赫法则的基础上
分离和鉴定病毒,培养病毒,探究病毒引起的症状和宿主范围,探究理化因子的影响
细胞水平研究阶段
电镜观察噬菌体
大肠杆菌研究噬菌体,复制周期,诱导原理,DNA感染性,转导现象
组织培养研究病毒
分子病毒学水平研究阶段
通过噬菌体,DNA双螺旋结构建立
病毒的二十面体衣壳结构
类病毒
噬菌体基因组测序
朊病毒
病毒的概念是什么?
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最小的生命形态,不具有细胞结构
寄生于动植物或细菌的细胞中,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微生物
病毒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一般只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即只具有DNA或RNA
具有特殊的繁殖方式,不是二分裂或减数分裂,而是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
不具有细胞结构
不具有核糖体及更高级的细胞器,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合成系统
专性细胞内寄生
对抗生素不敏感
但是病毒感染后依旧需要使用抗生素,导致后续继发性感染其他病原体
病毒与其它微生物区别有那些?
病毒学的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在充分了解病毒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特征基础上,研究的结构与功能,探寻病毒基因组复制、及其调控机制,从而揭示病毒感染、致病的分子本质,为疫苗和的研制以及病毒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其依据
认识:阐明病毒的特性、致病和免疫机理。
控制:开发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进行预防和控制。
利用:利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