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高中历史选修一:我国的法律体系:我国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大制定通过,任何法律都要服从于宪法。
编辑于2023-01-09 18:25:00 湖北省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0世纪50年代
(初创)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等法律、法令
社会主义法治初创期
1949.9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称“五四宪法“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66-1976
(重创)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8
(重建)
1978.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邓小平强调: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性
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1979
通过刑法等7部重要法律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
"五讲四美三热爱”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发展
1982
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也称“82年宪法”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现计划经济”
现行宪法,并经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司法机关恢复重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讼诉法》
等一系列基本法律
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6
通过《民法准则》
1989
颁布《刑事讼诉法》
20世纪90年代
(发展)
法治建设完善时期(依法治国时期)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1.创建文明城市
2.创建文明村镇
3.创建文明行业
意义:
1.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2.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加以推进;
3.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1992
中共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法治建设要做好服务工作
1993
1993年宪法修正案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提出“依法行政”
1994
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1997
中共十五大
第一次完整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
1999年宪法修正案
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2001
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4
2004年宪法修正案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06
2006.10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评价:
1.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012
中共十八大以来
党的领导:
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立法: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法治:
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司法:
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
2018年宪法修正案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2020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评价:
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意义;
1.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
2.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3.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4. 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国家赔偿、行政复议、公务员等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相继建立,司法体系逐步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定义: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体现:
其生命力不仅体现在精神文明创建的各个环节,以及在精神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还体现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明德惟馨。
做法: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广泛践行;
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变为日常的行为准则)
辨析: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依法治国:
***同志多次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治国目标,并将其定位为实现中国梦宏伟蓝图的重要内容。
最根本的治国方略
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关系:
二者本质上一致,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行;
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有效实现。
辩证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提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部宪法
1984.9.20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第一部宪法
1975.1.17 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第二部宪法
1978.3.5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第三部宪法
1982.12.4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颁布第四部宪法
“人治”和“法治”
人治
法律地位:
法律服从于统治者的意志
治理方式;
主要依靠个人能力、权威等管理国家或社会
政体形式:
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等
治理特点:
随意性、多变性、不稳定性
法治
法律地位:
法律是所有人或机关都要遵守的,法律至上
治理方式;
主要依靠法律规则管理国家或社会
政体形式:
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治理特点:
统一性、稳定性
Part 2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七个法律部门
①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②民法商法
③行政法
④经济法
⑤社会法
⑥刑法
⑦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
①法律
②行政法规
③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我国的法律体系(5)
宪法
我国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大制定通过,任何法律都要服从于宪法;
法律
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定的;
条例
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制定,其法律效率低于法律;
地方性法规
由省级人大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人大经省级人大批准制定,其法律效力低于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是中央各部委指定的,其法律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 。
Part 1 :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初创:20世纪50年代
重创:“文化大革命”时期
重建:改革开放后
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
”法制“→”法治“
法制
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本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属于“制度范畴’
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法治
是法律统治的简称
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
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是对法制的完善和改造
“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
差异:“国家机构”挪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之后
结果:
反映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
为加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制度保障